僅僅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長平之戰大敗嗎?

說起趙括,大家就會想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因為這位歷史人物的經典形象,就是熟讀兵法,但是缺乏戰場經驗。那趙括的這一生,歷經的唯一一戰也讓他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這一場戰爭就是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這一戰,可以算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戰爭最初,趙國軍隊是由廉頗率領的,被擊敗了好多回,幾名主將領也被秦軍所殺死。於是廉頗面對這種情況,開始採取固守營壘的戰略,在軍隊周圍築起城牆,選擇堅壁清野,堅守不出,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來消耗秦軍的銳利,這種戰術頗為有效,於是秦軍開始使用“反間計”。

僅僅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長平之戰大敗嗎?

同時,趙王對廉頗的數次失敗和堅固自守受夠了,再加上聽到了秦軍故意流傳的謠言,說是秦軍只害怕趙括,趙王一聽,便信了,便將廉頗主帥的位置給了趙括。最終結果大家都很知曉,我們來聊下到底有哪些因素造就了秦國的勝利。

其實《史記》有意神話“戰神”白起的作用,而忽略了秦國最高統帥秦昭王的堅強決心和選將用將之明,忽略了秦軍“銳卒”在“軍功爵位”制度激勵下的戰鬥作風,忽略了以重裝步兵為主的秦軍更適應在多山的上黨地區作戰,更忽略了秦軍擁有關中和巴蜀兩大糧倉,擁有更加高效的後勤運輸(包括水運)系統和人力資源,這樣的結果容易導致未來的戰爭實踐中陷入“押寶於名將”而忽略了軍力的長遠建設和周密的戰爭準備;比如把趙國的失敗單純歸結於“紙上談兵”的趙括而罔顧趙軍步兵作戰能力的低下以及趙國君主在關鍵時刻受到反間計、臨陣換帥、干預前軍指揮的用人之失和錯誤戰略指導,容易使後人對歷史產生過於“簡單化”的認識。

僅僅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長平之戰大敗嗎?

趙括其實並非如《史記》所言的只會“紙上談兵”,他在長平之戰中選擇主動出擊其實基於三個方面的“無奈”:一是趙軍糧餉不足、後勤供應中斷,必須採取速戰速決之策,不主動出擊便是死路一條;二是趙軍最高統帥趙王急於與秦軍決戰,不惜為此臨陣換將,且換趙括為帥的目的就是儘快與秦軍決戰;三是廉頗在戰爭前期屢戰屢敗,當轉為守勢時趙軍又不善於“堅壁”。

僅僅是趙括的“紙上談兵”導致了趙國的長平之戰大敗嗎?

回望長平之戰,趙軍在軍事上的最終失利,根本原因還是趙國的綜合國力和軍事實力遠遠落後於秦國。無論是趙王的戰略指導,還是之前廉頗的屢戰屢敗;無論是秦國的反間計,還是趙括的錯誤作戰指導,其背後都根源於綜合國力的強弱對比和軍事力量的優劣異勢。秦國在商鞅變法後,歷數代有為之君的長期經營和艱苦征戰,統一天下的國家意志已經堅如磐石,舉國動員的戰爭機器和軍事體制已非趙國等其他六國所可抵抗。這段歷史運行的最終結果深刻啟示我們:只有建立在強大綜合國力之上的國家意志才是無堅不摧、所向披靡的。

就會想到“紙上談兵”這個成語,因為這位歷史人物的經典形象,就是熟讀兵法,但是缺乏戰場經驗。那趙括的這一生,歷經的唯一一戰也讓他受到褒貶不一的評價。這一場戰爭就是秦國和趙國的長平之戰。這一戰,可以算是中國古代軍事史上最早,規模最大,最徹底的大型殲滅戰。戰爭最初,趙國軍隊是由廉頗率領的,被擊敗了好多回,幾名主將領也被秦軍所殺死。於是廉頗面對這種情況,開始採取固守營壘的戰略,在軍隊周圍築起城牆,選擇堅壁清野,堅守不出,準備以以逸待勞的方式來消耗秦軍的銳利,這種戰術頗為有效,於是秦軍開始使用“反間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