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全球疫情形依舊嚴峻,防疫物資進一步短缺的當下,全球製造業“去中國化”的行動,再次轟轟烈烈地搬上日程。但不同的是,這一次日本拿出了實打實的解決方案。

據彭博社報道稱,為應對新冠疫情對於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近期日本經濟產業省推出了總額高達108萬億日元(約合人民幣7萬億元)的一項抗疫經濟救助計劃,其中2200億日元,是專為日本企業將製造生產能力遷出中國而準備的。

翻譯過來就是:只要日本製造企業將工廠搬出中國,政府給你出搬家費。至於搬去哪裡,製造業回遷日本,或者搬去東南亞看上去都是不錯的選擇。

“一些在中國生產出口商品的日本製造公司原本已經考慮要遷出中國,如今日本政府出臺了補助預算後,肯定會增加其動力。”在與彭博社的一次採訪中,日本經濟學家關辰一表示。

正是因為如此,日本該項政策甫一出臺,引起了國內行業的軒然大波。有人充滿憂慮:“畢竟外企遷出中國的歷史由來已久,全球疫情的爆發不過是加速了這種趨勢。”廣東中山一位從事玩具貿易的經銷商,對下半年的行情充滿焦慮。

但也有人不懼挑戰,滿懷信心。北京大學史學博士、外交學院教授施展認為:大多數外資企業與中國供應鏈的關聯程度是非常高的,短時間內壓根沒有辦法做完全的割裂。

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背後,折射出同一個問題:中國製造在全球產業分工中,到底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

如果能理解這個問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就算日本政府鼓勵企業遷出中國,我們也並不擔心的原因了。

疫情加速日本製造“去中國化”

自2006年中國首次超過美國成為日本第一大貿易伙伴,中日兩國之前便一直保持著緊密地商務往來。

根據國家商務部最新統計數據顯示,2019年1月至9月,日本對中國出口的貿易總額都達到974.68億美元,而日本從中國進口的貿易總額達到1258.47億美元,中日兩國之間的貿易差額達到283.79億美元,日本為貿易逆差國。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從日本進口總額整體來看,2019年1月-9月,日本自中國的進口總額為1258.5億美元,佔進口總額的23.6%,是日本毫無疑問的第一進口大國

日本從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中,機電產品紡織品及原料和家電玩具、雜項製品是金額最高的三個細分類別,分別佔比45.7%,12.3%和6.0%。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從比較優勢貿易理論來看,中國的勞動密集型產品依舊佔有較大的是市場競爭力,如紡織品及原料、鞋靴傘和箱包等輕工產品,這些產品在日本進口市場的佔有率均在60%左右。

或許有人會問,日本自中國進口的主要商品佔比份額最大的,為何是機電產品?這類產品日本本國不應該更具備技術優勢嗎?事實上,這是由全球產業分工的特性決定的

機電產品的類別十分廣泛,不僅包括機械設備、電氣設備、交通運輸工具等大型機械設備,還包括電子產品、電器產品、儀器儀表以及各類電子元器件和零部件。

一直以來,日本都是機電產品的進出口大國,一方面對外出口技術含量高的精密機電產品,一方面從國外進口產品種類繁多,價格實惠的低端產品,用於使用及加工出口。

隨著中國製造水平的不斷升級,以及規模化生產帶來的邊際效應不斷提高,我國機電產品的出口結構也不斷優化,其中通訊設備及零件自動數據處理設備及其部件零附件電子元器件的出口金額不斷增加,均超過千億美元。

上述產品的生產過程,本身就依靠大量的人工勞動及數量繁多的零部件供應,這恰好是中國的優勢所在

國泰君安的一份研究報告曾經回顧了日本、韓國及中國臺灣地區在過去60年中的產業變遷史,

當國家與地區間存在比較優勢,且產生的生產環節逐漸細分、生產週期不斷變化的背景下,國際間的產業轉移是必然會發生的事情。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資料來源:國泰君安證券研究。

備註:圖中不同地區顏色,分別代表每一次全球產業轉移浪潮中主要參與的國家和地區。

上圖非常清晰的展示了歷史上一共出現的四次全球產業轉移浪潮,其實不難看中全球製造業的每一次轉移,都是一個不斷追逐低勞動力成本的過程,也與製造業承接地區正在經歷的少兒人口上升期顯著相關。

其中20世紀90年代後是第四次轉移趨勢,在這個階段中國開始大放異彩,通過勞動力優勢和較低的土地使用成本,承接了美、日、亞洲新興工業經濟體的大量勞動密集型產業,這也是中國“世界工廠”最初稱號的由來。

但是目前,中國勞動力人口的優勢,已經不再明顯了。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資料來源:華泰證券研究所。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80年至2006年期間,中國勞動力總人口的數量從5億人增加到7.8億人,期間每年淨增1070萬勞動人口。但從2007年開始,我國勞動力人口不再大幅度增加僅僅是保持穩定狀態。

根據世界銀行預測,從2019年中國勞動力總人口開始逐年減少,並會一直持續到2050年。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中國製造業勞動成本的增加也必須要考慮的問題。Statista數據顯示,2016年至2020年,中國、墨西哥、越南三國製造業勞動的平均時薪對比如上圖所示:中國製造業勞動的平均時薪不僅一直在增長,整體水平也遠高於另外兩個國家。

種種跡象似乎都在表明,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已經不再。再加上今年年初,國內疫情早於國際的全面爆發,嚴重依賴中國供應鏈的全球市場均受到上游供應不足的影響,以及國內防疫物資出口所面臨的種種困境,

日本製造乃至全球製造“去中國化”的情形,愈演愈烈。

越南是絕佳Plan B?

因低成本而來,因高成本而走。”這句話很直觀地表達出資本逐利的本質,也能從一定程度程度上解釋,為何近年來為何有眾多外企出走中國的情況發生,尤其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大量日韓企業將紛紛將工廠遷至東南亞,而越南成為他們的首選目標

在當前的國際形勢下,越南的國際貿易環境無疑具有非常明顯的優勢。

早在2006年,美國與越南共同發佈的《聯合聲明》中,便重申了美國給予越南永久貿易最惠國的立場;今年3月,歐洲理事會通過書面形式批准了《歐盟與越南自由貿易協定(EVFTA)》,這意味著當協定生效後,歐盟將取消85.6%稅目的進口稅,相當於越南出口歐盟商品關稅的70.3%,在越南設廠並將產品銷往全球的做法,將節省掉企業一大筆稅收,也讓越南製造順利地融入到了全球貿易市場中。

同時,絕佳的地理環境也為越南的商品運輸提供了有利條件。位於中南半島東部,綿延3260公里的海岸線,使得越南擁有眾多的沿海城市和豐富的港口資源。相關資料顯示,不到33萬平方公司的越南,其主要港口就多達17個,運輸能力及其有保障。而緊鄰中國的也是得越南在獲取生產原材料時,節省了大批的運輸成本。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資料來源:世界地圖網

而最重要的一點在於,越南的人口結構十分年輕,年齡中位數僅為30.5歲(2016年數據),相比之下,中國為37.4歲,日本為47.3歲,美國則是38.1歲,9000多萬的越南人口中,勞動人口接近6500萬(按照世界銀行定義,潛在勞動人口的年齡為15-64週歲)。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上述種種條件,都說明以越南為代表的東南亞國家,將成為下一個承接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承接國家以及地區。而日本,也從2017年開始,加大了其製造業在越南的投資。

據JBIC(日本國際協力銀行)與2019年底公佈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報告發布,日本在越南投資投資的累計項目數量達到4190個,註冊資本達到579億美元,同時JBIC稱有63.6%的受訪日本企業,都高度評價越南市場的未來增長潛力。

不管是從越南本身的營商環境,還是日本在越投資的數量及金額,都不難看出日本的確在思考“不將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的辦法。

但不管是10多年前日本在中國大量投資建廠,還是如今將目光轉移至越南,日本的做法本質上是將附加值低、勞動密集型的產業外遷,以確保利潤的最大化,而高技術密集型的行業,則由於工序的複雜性和零部件的多樣性,只能做到部分環節的轉移

回顧歷史,我們發現東南亞各國在承接產業轉移的需求時,基本遵循了勞動密集-資本密集-技術密集行業的順序。中國作為典型代表,在發展成為“世界工廠”的過程中,不僅積累了完整的供應鏈體系,還有一項別的東南亞國家都不具備的重要優勢:完整的重工業體系

只有有了這套體系,中國才能將豐富的礦產資源,變成工業生產所需的能源和耗材,才能大力修建鐵路、公路等基礎設置以保障物流運輸,才能進行天然氣和石油的開採並發展化工行業,才能大力修建發電站以保障工業生產的低成本用電,這才造就了中國快速發展的40年。

而到了今天,受限於投入產出比與國家體量,包括越南在內的東南亞國家,沒有誰會有精力和能力重走一遍中國的重工業發展之路,沒有完整的工業體系,想要完全取代中國製造只是紙上談兵。

而從中國遷出的勞動密集型產業,也不過是我們終將淘汰的落後產能而已。

“製造迴流”或許很天真

或許正是因為意識到了中國製造在一定程度上的不可替代性,日本、美國、德國等主流工業強國,都推行了許多政策重塑本國製造業的發展。其中最受關注的,便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之後,前美國總統奧巴馬積極號召的“製造迴流”計劃。

所謂製造業迴流,指的是發達國家的製造業投資和生產從國外向國內轉移的一種現象,它既包括把海外的工廠遷移回國,也包括在國內建設工廠,取代在海外建廠或採購的計劃。

世界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認為產業空心化是造成崗位流失、貿易失衡的重要原因,《重振美國製造業框架》、《先進製造業夥伴計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劃》、《製造業創新中心網絡發展規劃》等一系列政策與倡議的提出,讓美國“製造迴流”呼聲愈演愈烈。

根據波士頓諮詢的數據顯示,近年來至少有200家企業將生產線搬回了美國。

隨著新冠肺炎在全球繼續蔓延,美國作為目前疫情形勢最為嚴峻的國家,面臨的困境不僅是防疫物資的緊缺,還有大量的失業人群。當眾多服務業受疫情影響被迫中止後,美國的失業人群驟增,“製造迴流”的議題再次提升日程。

這一次,美國將通過“全面報銷”的方式,吸引企業從中國遷回回國。該項舉措與日本2200億日元搬家補貼有異曲同工之處,但起到的實際作用,卻依舊有限的。

美國“製造迴流”的本質,是期望通過這種方式提升本國製造業的就業人口。長期以來,美國在發展以核心科技為支撐的高端製造、信息服務業及現代農業時,雖然在技術上取得了全面領先,卻放棄了自己的低端製造,同時也剝奪了大量普通工人的就業機會。

一組對比數據顯示,1995年美國製造業的利潤為2930億美元,當時製造業就業人數為1720萬,到了2011年,美國製造業的利潤為6000億美元,而就業人數反而降至1170萬。

製造業“去中國化”暗潮洶湧

資料來源:中泰證券研究所。

對於美國而言,科技帶來的好處是大幅度提升了製造業的利潤水平,但消失的崗位卻是美國社會沒有能力完全消化的。

因此,曹德旺和他的福耀玻璃,雖然面臨種種挑戰,也得以在美國紮根向下。但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個曹德旺呢?

【參考資料】

1、《【專題研究】日韓臺得到產業外遷六十年》,國外君安證券研究,2019.11

2、《“逆全球化”的沙盤推演:雷聲大 雨點小》,徐馳/張文宇,2020.04

3、得到APP《中國製造報告20講》,施展,2019.12

4、《取代中國?越南製造沒有機會》,賈萌,2020.03

5、《“中國製造”迴流美國?》,劉西曼,2012.03

6、《衰落的美國製造》,小白讀財經,2019.12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