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等到孩子恨你了,才開始做這件事

不知道你家有沒有這麼一本充滿禪意的繪本呢?——《安的種子》,低幼齡的孩子或許看不懂其中的寓意,但一定能感受到三個小和尚不同的性格特徵。

別等到孩子恨你了,才開始做這件事

三個小和尚分別是:長得粗壯的本、高高瘦瘦的靜、年紀最小的安,他們的性格也是截然不同的,本急躁、靜好思、安從容。

故事要從老和尚分別給三個小和尚一顆種子說起,據說這些種子能長成千年蓮花,到時肯定美不勝收。

別等到孩子恨你了,才開始做這件事

最早採取行動的是本,他找了把鋤頭,直接種下了種子,他美滋滋地想著我要做第一個種出千年蓮花的人。

靜翻看了很多書,他得出了一個結論:得給種子找一個最好的花盆。他把種子種在了金花盆裡,還把金花盆搬到了最溫暖的房間,而且用的是最名貴的藥水跟花土。

然而安卻不慌不忙,他把種子放進了小布袋裡,照常挑水、燒飯、掃積雪。

其實,這本繪本最讓我感動的一點是繪本創作的背景,由兩位美女創作者王早早、黃麗的合力之作。

繪本創作者因緣而聚:對浮躁人心的反思

黃麗是繪本插畫家,她還經營著一家效益不錯的插畫設計公司,但公司陸陸續續有些工作幾年的優秀插畫師離開了,因為看不到成績而喪氣。

而王早早,文字作者,也是高產作者,出版了近百本童書,其中《安的種子》她僅花了一小時就寫出來了,但反反覆覆修改了二十多次。

當黃麗看到王早早寫的關於《安的種子》,那些文字直擊她的內心,完完全全把她近幾年的思考表露無疑:到底作家是應該逐利還是追隨本心呢?每天接各種大大小小的單子,為了生活而生活嗎?為了取悅別人而改變自己嗎?忙忙碌碌的我們忘記了生命的意義也在於享受等待過程中的樂趣。

別等到孩子恨你了,才開始做這件事


“本”,看似深愛孩子,實則更愛自己

《安的種子》中,本是第一個種下種子的人,他想成為第一個養出千年蓮花的人。就像現在的父母想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孩子剛上幼兒園就開始各類培訓班,別人家孩子會的我家孩子也得會,攀比現象層出不窮。

別等到孩子恨你了,才開始做這件事

教育過程中不以孩子的年齡特點與興趣為導向,而是以背誦、高分為目標,一邊反對應試教育,一邊飲鳩解渴。

而當孩子沒能達成父母的預期目標時,這類父母採取的方式很粗暴,就像本那樣氣得把鋤頭砸了!

愛成了恨的理由,父母覺得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卻得不到回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儼然父母才是受害者一般。口口聲聲說愛孩子,為何在孩子無助時冷若冰霜?

美國腦科專家格倫多曼博士說過:“學習是生活中最有趣的和最偉大的遊戲。所有的孩子生來都這樣認為,並且將繼續這樣認為,直到我們使他們相信學習是非常艱難和討厭的事情。有一些孩子則從來沒有真正地遇到這個麻煩,並且終其一生,他都相信學習是唯一值得玩的有趣的遊戲。我們給這樣的人一個名字,我們叫他們天才。”

其實孩子天生對學習就有強烈的好奇心,從出生開始便徜徉在探索的世界裡,如果父母能通過遊戲的方式激發孩子的興趣,引導孩子學習,那將比直接把工具塞給他要有效得多,好父母比所謂的工具更重要。

不拔苗助長,學齡前的孩子更需要的是父母的有效陪伴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埃裡克森提出了社會-心理人生髮展八階段理論,他認為,人的自我意識發展持續一生,他把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劃分為八個階段,這八個階段的順序是由遺傳決定的,但是每一階段能否順利度過卻是由環境決定的。

埃裡克森的人生八階段理論給父母對處於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指導意義,任何一個年齡段教育的失誤和養育者的缺位都會阻礙孩子的發展。

別等到孩子恨你了,才開始做這件事

在學齡前主要有三個階段

嬰兒期(0-2歲):孩子要解決基本信任與不信任的心理衝突,孩子餓了,就有父母來給他餵奶,孩子不開心了,有父母及時來抱他,哄他,脆弱的孩子獲得了來自父母的愛,便能形成良好的依戀關係,以增強自我的力量。

兒童期(2-4歲)以及學齡初期(4-7歲):這兩個階段分別解決的是自主與害羞、懷疑的衝突,主動與內疚的衝突。

父母陪伴孩子最多的是時期是在學齡前,學齡前的高質量陪伴能幫助孩子更好地形成良好的社會性和健康心理品質。

學齡前的孩子已經掌握了走路、說話、穿衣、收拾玩具等技能,自我意識強烈,自己決定要做什麼或不做什麼。

如果此時的孩子能得到父母的鼓勵、正確的引導,那麼孩子便會更加自信、勇敢,相反父母放縱不理或是嚴厲打壓、懲罰,孩子便會對周圍環境產生懷疑、不信任,不利於孩子人格的發展。

別等到孩子恨你了,才開始做這件事


寫在最後

《安的種子》告訴我們:慢即是快,學會等待,順從世間萬物的發展規律。正如孔子所講:“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橙子育兒講堂,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點贊或分享給更多的人!(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