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情感乞丐"

導讀: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聽話、懂事,但過於聽話的孩子,往往是在

忽略了自我的前提下,為了討好父母而產生的習慣性行為,或許他只是個"情感乞丐"。


文/百變爸媽


十一期間,朋友從外地回來休假,我們三個認識有十幾年了吧,三個家庭的孩子年紀也都相仿。晚飯過後,有朋友提議:"我們帶孩子唱歌去吧,咱們也好久沒聚了,就2個小時。"酒至微醺,興致剛好,一行9人來到KTV。

三個孩子興奮不已,完全沒我們什麼事兒,變成了他們的"演唱會"。但是,浩浩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只唱了一首歌,然後就開始維持秩序:"哥哥唱歌的時候,你別搗亂。"好乖巧啊!但我又有些擔心:一個6歲的孩子,大家都玩得熱鬧,他是真的不想玩嗎?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

隨後,我和朋友聊起了孩子。他說,孩子在家也挺乖的,而且還向我"炫耀":"我只要一瞪眼,馬上就知道咋回事了,立馬認錯。"聽到這兒,我眉頭皺了一下,我說:"你有沒有發現浩浩一直在維持秩序?他是真的不想玩麼?"朋友好像也想到了什麼:"你這麼一說,我還真發現,他好像有點討好。"我拍拍他的肩膀:"以後別老嚇唬孩子,吼孩子,有話好好說。"

情感乞丐

第一次聽到"情感乞丐"這個詞,是在今年1月上旬參加的一次課程中,授課老師提起的,用來比喻"討好型"人格。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

當時,我只感覺這個詞用來形容"討好型"人格,簡直太貼切了。在各種人際關係中(與父母、朋友、同學等),他們常常把自己放在低人一等的位置,從不敢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即使面對衝突、矛盾也委屈自己,表現出順從的微笑。

在別人面前,真的好像一個情感上的乞丐,永遠在祈求得到別人的"感情施捨"。試問:這樣的孩子,長大以後,如何面對工作關係、親密關係呢?越是害怕失去,越是想要握緊這份感情,反而會讓對方喘不過氣了,只能逃離。

那些喜歡"作"的女孩,都是討好型人格的代表,她們必須要通過這樣的方式不斷地求證:你是否還愛我。

為何孩子會這樣

第一,依戀關係的需要

幼年的孩子,必須要依賴成人而生活,他們為了從成人那裡獲得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得以生存和發展成長。除了物質需求,他們也有情感需求,為了使自己

更好的、更有質量的生活,他們不得不學會"察言觀色"。

這麼說好像有點"殘酷",我提個問題: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和一個倔強的孩子,哪個更容易得到成人的關愛?尤其是在多子家庭中?答案很明顯,一定是那個乖巧、懂事的孩子,更討人喜歡。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

第二,父母的控制慾

父母常要求孩子懂事、聽話,這背後體現的是父母的意志。聽話,我的理解是:要按照我說的來做,因為我是"為你好"。那麼,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多數的父母恐怕就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了。

父母可以問問自己(覺察):當孩子沒有按我說的去做的時候,我是否會生氣?如果,孩子沒有按照你說的去做,我就不舒服、生氣,請別懷疑,這就是控制慾在作怪。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

第三,情感勒索

情感勒索是指:利用恐嚇、威脅、拋棄等手段或增加孩子的負罪感、愧疚感,加強對孩子的控制,父母常會在不經意間,使用情感勒索的手段。

舉例說明:

"你要想看著你媽被你氣死,你就繼續這樣"

"想要嗎?那就乖乖聽我的。"

"你出去吧,別讓我看見你!以後你也不用回家了。"

剛才提到孩子必須要依賴成人而生存,類似這樣話,孩子不僅無法承受其後果,而且也會讓孩子陷入巨大的恐懼之中。然後,你成功地對孩子實施了控制,孩子變乖了。

"是我讓媽媽生氣了,一定是我不夠好"

"媽媽給的東西,太好了,我一定要聽話"

"我不回家能去哪兒?我該怎麼吃飯、睡覺?"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

第四,指責式溝通

父母對於孩子來說就等同於權威,當父母說我做錯了,那麼一定是我錯了。一個總是做錯事的孩子,一個做什麼都做不好的孩子,又哪兒來的自信呢?

小結:

聽話、懂事的孩子,多數是壓抑了自己的真實想法,而產生的討好父母的行為。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狠狠愛

如果你已經發現孩子出現了膽小、怕事、不敢表達自己的想法、甚至被搶奪了玩具也不敢爭搶……常常考慮到他人,而忽略自己。那麼,請撕掉他聽話、懂事的偽裝,狠狠地愛他吧!

第一,我認為:在教養過程中,控制肯定存在,有它積極的一面,即:成人的經驗可以使孩子免遭一些傷害和經歷不必要的挫折,但是,控制也一定要有度。這個"度"該如何把握呢?

我們自己在成長的過程中,在與整個社會交往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的價值觀和標準,我們也常常使用這些標準來要求和衡量孩子。當孩子的表現達不到我們心中的標準時,就會忍不住要發火。

當你認為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嘗試接受下孩子的意見。畢竟,他從生活經驗,認知水平上來說,和你相差好多,對於孩子來說

允許犯錯也是一種成長。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

第二,合理表達自己對於孩子的期待,例如:下臺階我擔心你摔倒,那麼就請直接用語言表達出來你的想法,而不是:"好好走路!跟個猴子似的,摔倒了你不疼?"

第三,愧疚、自責,是僅次於死亡的情緒體驗,負能量巨大,所以絕對不要使用情感勒索的方式與孩子溝通。

第四,討好型人格的孩子,多數不敢表達自己,究其原因是低自我評價造成,認為:只有我表現好,父母才能喜歡我。他的內心像個無根的浮萍,感覺不到依靠,父母要成為孩子穩定的"靠山",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

撕掉聽話、懂事的偽裝:被迫懂事的孩子,也許只是個

第五,嘗試換一種視角看待孩子的表現,發現孩子的優點,並及時肯定和鼓勵。例如:孩子膽小,我是否可以解讀為謹慎?孩子做事情衝動愛犯錯,我是否可以解讀為果斷,決斷力強?其實,你眼中的世界是由你自己建構的,或者說,是你的內心對於外部世界的投射。當你始終關注到孩子的錯誤一面,自然看到的也是孩子不停地在犯錯。

結語:孩子總是屈於人下的"索取",是任何一位父母都不願意看到的事情。然而,生活中的"情感乞丐"確實不少,可怕的是:當一切形成了了固定的行為模式(習慣),根本不用思考,馬上就能做出討好的反應,自己還不自知。

@百變爸媽 從事兒童教育工作15年,心理所在職研究生,專注婚姻與親子。你有育兒問題,我有 教子方法,如果恰巧你也喜歡我的內容,這是遇見的緣分,別錯過,點個關注再走吧。

分享出去,做一個價值的傳遞者!

本文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作者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