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瓷鑑定之瓷器氣泡衰變

瓷器在經過高溫煅燒過程中,由於溫度逐漸升高,構成瓷器胎體的礦物物質、顏料、表面玻璃釉等和水分蒸發等,都會在瓷器胎體或釉中,形成大小不一,分佈不均勻的各類氣泡。出窯不久的新瓷氣泡,如水珠一般晶瑩透明,還會隨著光線照射角度變化而變化,非常可愛。這時候的氣泡,生命力旺盛,屬於瓷器的青春期。隨著時間的飛速流逝,它們曾經光鮮的釉面,或被磨損,美麗的繪畫變得模糊不清,或者遭磕碰,失去了某一部分被丟棄。就是那些被作為聖物,長年被敬獻於祖殿,與祖宗同榮辱的陳設器,也因時光的“打磨”,表面的釉色由鮮亮變得柔和,披上一層被稱作寶光的柔美外衣。那些愛好古董收藏的人給了它一個特有的稱呼,叫做“寶光”或者“包漿”。

古瓷鑑定之瓷器氣泡衰變

對事物的這種變化,我們通過150倍或者更高倍數的放大鏡,把研究的目光,透入瓷器內部,我們就會發現,古瓷表面的這種變化,其實與瓷器釉下的氣泡的變化密不可分。通過長時間的觀察和研究,單色釉或者釉下青花、釉裡紅瓷器而言釉面從光鮮到模糊老化,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有三種情況。

一、瓷器從出窯到100年以內(從現代清晚期)

這一階段,瓷器內部的氣泡基本處於穩定期。雖然表面仍然有寶光、有使用痕跡和老化現象發生。但是,150倍放大鏡下觀察,釉下的氣泡仍然鮮亮活躍,變化不很明顯。

二、出窯200年到400年(清中晚期到明代)

瓷器表面的包漿非常明顯。10倍放大鏡下觀察,已經呈現瓷器氣泡批量死亡的現象。特別是明代的青花瓷器,這一現象尤其明顯。它們的放大鏡下特徵是:鮮亮的氣泡群中,出現了數量不等,分佈不均的黃色、褐黃色,或者黑褐色氣泡。這些氣泡的頂部或者某一接近釉面位置,常常可以觀察到一個細小的黑點或者黑色短線。這個黑點或者黑色短線,其實就是瓷器在物主使用過程中,釉面長期被陽光照射、再被空氣流動產生風自然摩挲而出現的釉面變化產生的氣泡破口現象。那個黑點或者黑色短線,其實就是氣泡最小的破口。正因為有了這個細小的破口,氣泡出窯後與空氣完全隔離的真空環境被打破,帶著各中細小微立雜質的空氣通過這個細小的破口,緩慢地進入氣泡內部,原先潔淨的氣泡壁,成為這些細小塵埃顆粒的宿營地,它們或在氣泡壁上停留,或在氣泡中飛舞、遊走,歡樂無比。氣泡外面下雨了,空氣變得非常溼潤,這些溼潤的空氣也會通過氣泡頂部那個黑點或者黑色短線進入氣泡內部。乾燥的氣泡內部也慢慢發潮,變得非常溼潤,那些飛舞遊走於氣泡空中的塵埃顆粒邊得沉重起來,慢慢失去在氣泡內部飛舞遊走的條件,慢滿下沉附著在氣泡壁上。原先潔淨的氣泡壁被汙染。我們從外面往裡面看,氣泡就變成了黑褐色或者黃褐色。這就是我們所謂的氣泡死亡了,這就是氣泡漸變的第二時期——氣泡死亡期。

古瓷鑑定之瓷器氣泡衰變

三、瓷器出窯400到1000年以上(清代早期到元宋到宋)

在這一個時期,死亡的氣泡越來越多,清代到明代已經死亡的氣泡,頂部的破口逐步擴大成一個圓行的坑。坑中積蓄的不僅是細小的塵埃顆粒,而是各種各樣的生活垃圾。這種現象,宋代湖田窯的青白瓷薄胎碗上密佈的開片穿過的氣泡群,最為明顯,不用放大鏡,肉眼就能看得非常明白。

古瓷鑑定之瓷器氣泡衰變

瓷器的氣泡,在經過漫長的光陰摩挲後,會呈現氣泡穩定期、破口期到完全破裂期幾個階段。如果我們根據氣泡變化與時間關係的這一規律進行微觀觀察,我們就能對瓷器的年代、新老做出客觀、公正的判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