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常年論文被拒稿人士的真切感悟!

一位常年論文被拒稿人士的真切感悟!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請加WX:zbb5431

前言:對於從事學術研究的人而言,投稿後被拒稿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即便是已經成了教授博導,即便有國家課題加持,也未必能做到投稿“百發百中”,對於一些碩士博士,青椒而言,就更是家常便飯了。但是,辛辛苦苦構思撰寫反覆打磨好久的論文,苦苦煎熬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的審稿週期後,再接到退稿通知,確實比較痛苦。

其實,被拒稿就意味著要進一步改進,這就從被動狀態下強迫你進一步去提升自己。很多能夠發表高級別期刊的文章,往往也是經歷幾次拒稿,不斷根據審稿意見反覆打磨後,才修成的正果。

稿件被拒或者拒別人的稿,個人覺得除了文章質量外,以下四點因素也十分重要:


1.格式問題

我至今非常清楚的記得,在我之前的一篇文章裡,我提出要注重目標期刊的格式規範,儘量在投稿前做對照性修改,畢竟期刊社人手也是很少的,很多編輯審稿量巨大,對於格式不符合本期刊的來稿,第一印象不會太好。一位青椒“義憤填膺”的反駁我的觀點,說老師也不容易啊,要教學要科研還有各種事務,格式問題是期刊社和編輯的責任,不應該讓讀者“代勞”。

我們需要知道的是,不同的雜誌有不同的風格,標題、摘要、行文、參考文獻、表格、註釋、圖表等都很有可能有自己的詳細要求。你的文章和該雜誌的格式相差很大,審稿人自然會覺得你對他們的雜誌關注的少,不夠真誠,甚至有可能是“海投”的稿件,第一感覺就不好,審稿結果必然不會太樂觀。


2.作者的認真程度

態度決定一切,這句話非常正確。細節關係成敗,很多被拒的文章犯了不少低級錯誤,錯別字、表格圖標亂碼、參考文獻序號錯誤、中英文全半角混亂、章節標題序號格式不一致、序號錯誤等等,而這些錯誤只要作者仔細的多看幾遍,完全可以發現,及時修正。這種低級錯誤是審稿人拒稿的有力證據。


3.數據真實性

數據真實是必要的,切忌為了方便等目的對數據造假。去年國內一些知名學者被國外學者打假,影響巨大。社科類論文有些學科也涉及到數據和實證分析,用到的數據一定要確保真實。一些編輯或外審專家審的稿件多了,很容易看得出數據方面存在的問題。這種為了發表論文而肆意數據造假,是學術道德的體現,很容易進入期刊的黑名單。此外,根據一些數據的推理和分析,也應該保證研究的嚴謹性。


4.表述問題

行文表述很重要,好的表達讓人看了很舒服,也很容易懂。很多編輯和審稿人都是寫作高手,而且看得論文太多了,能快速的判別出投稿者的語言功底。因此,論文寫好後,還需要反覆推敲打磨,“論文是寫出來的,更是改出來的”,這句話是非常對的。完稿後,放置一週,讓自己“冷靜”下,然後再細讀稿件,看看語句是否表達清楚,到位,不要表述不清讓人產生模糊不清的概念。

一個比較經典的故事原先看沒感覺,自從走學術的道路後感觸愈加深刻。

有人向畫家門採爾訴苦:自己畫一幅畫只要一天,可是要賣掉它卻要等上一年。

門採爾認真地回答:“如果你花一年時間來畫一幅畫,那麼賣出去只需一天。


一位常年論文被拒稿人士的真切感悟!

SCI、SSCI、核心、普刊發表請加WX:zbb5431

與其浪費時間在“投稿——等待審稿——拒稿——轉投”的循環上,不如十年磨一劍,直接一投就中,這樣反倒能節省時間。

捷徑未必是捷徑,用心才是硬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