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忻州人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忻州市北社东村

北社东村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定襄县东北部的宏道镇境内,处在定襄、五台、原平三县的交界处,东距“鸡鸣三县”的济胜桥4公里,西至宏道4公里。北面以龙山往北一公里,与原平县为界;东面以兔咀山与五台县瑶池村为界;东南一公里与平东社村为邻;南隔同河与南社村为邻;西面以“碾子沟”中段及南堡以西,与北社西村为近邻。

@忻州人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忻州市北社东村

北社东村地属同川丘陵地带,旧属“南同川”,是自古闻名的犁果乡之地--同川的主要产地之一。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果业,具有悠久的果树栽植历史,其中枣树种植至少有600年的历史。北社东村的“涧东”被古人认为是一块风水宝地,自古作坟墓,从明、清至民国年间,占去涧东的一半之多。村内重要公共建筑主要为寺庙、祠堂、戏台等分散在村中。

@忻州人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忻州市北社东村

北社东村属南同川。同川自古就是人类生活居住之地,据史料载,已有两千六百年历史了。同川,北魏时称秀容川,隋代时置铜川县。据明代《忻州志》载,同川在唐代时曾属五台。宋景德二年,同川归属崞县,同川分五乡,北社属崇仁乡。洪福寺宋代碑记中有“代州崞县崇仁乡平原北社”的记载。因此说,北社东在宋代时属代州崞县,且在“北社”前冠“平原”二字,未分成东、西村。明永乐年间,同川分为五都:同乐都(上庄至刘河底),称北同川;崇信都(上社至东社),称东同川;贵茹都(北河底至贵茹),清代废;神原都(南白至西社)称西同川;崇仁都(北社至宏道)称南同川。清代,我村属忻州、崞县。民国年间属崞县九区。1953年10月正式划给定襄县管辖。

@忻州人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忻州市北社东村

北社东村在清代至民国年间,分五街即后街(中和街)、大街(世宦里)、东咀街(人和街)、寺东街、南堡街。其中中后街、大街、东咀街三街连成一片,寺东街与南堡街各成一片。

到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村内人口的不断增加,原五街已经不可容纳。随之在村之东、南又开辟新建三街,即东风街(东沟崖)、东沟街、前街。近几年来,又在戏台院东、农贸市场等地陆续建起新宅院。村内尚存重要公共建筑主要为寺庙、祠堂、戏台等分别散布在村中。虽新建不断,但村庄空间格局还是基本保持不变,依然保留传统的尺度空间,老街风貌依旧可见。

@忻州人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忻州市北社东村

在北社东村定居最久远,人口最盛者当数李姓。李氏鼻祖李安广,原籍陕西韩城县金盆镇。北社东村之东,有一块约2平方公里的山坡地叫“涧东”,地之北有海拔1022米的龙山,东有兔嘴山,西有马鞍山,三山环围,形成一个簸箕状的向阳坡地,由北向南逐步降低,南部滹沱河、同河流过,地势开阔,风光优美。涧东被南北向七沟,分割成七沟八梁、崎岖不平的山坡地。山根处又被山水冲积成7个扇形盆地。旧时,由于这块土地沙石、沙土、山石遍地,干旱少雨,土地贫瘠,但由于背山面水,又有龙头凤尾的地形,古人认为是一个风水宝地。

@忻州人 中国传统村落山西忻州市北社东村

北社东村人杰地灵,李姓作为该村大姓,历史上名人辈出,尤其是明代中晚期,曾出过两名进士,为李姓家族争光抹彩。

李瓒,字重器,号愚斋。生于明正统十一年,卒于正德十年(1447—1516年),享年七十岁。明成化七年中举人,弘治三年中进士。李瓒是北社东村李氏第一个进士,后人称他为“进士爷”。

李楠,字子梁,号龙峰。生于明嘉靖二十八年,卒于天启七年,享年78岁。万历四年举人,五年进士。万历五至十八年(1578—192年)历任刑部主事、湖广副司、凤阳太守、保定知府等职。从万历十九年调任西北,经23年(1592—1651年)历任陕西布政司副使(副省长)、陕西按察使、肃州道副使、陕西布政使(省长)、以延推任都察院副都御使、陕西巡抚。成为西北四省(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的军政统领人。任职期间以治理军务、政务、守卫边防、屯田兴农、兴修水利、裕民强边为己任,足迹遍布西北。

本文转载自"https://www.toutiao.com/item/6819262932849787403/",文中观点并不代表本号观点。本号尊重原创版权,如有冒犯,请私信立即删除。同时欢迎各类投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