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英国脱欧已从一个“事故”变成了一个啼笑皆非的“故事”了。

随着首相的下台,谈判的一再延期,其背后都是各种力量的博弈,谁能坚持?谁能胜出?

那么我们从历史的演变来看看英国从“恋爱”到“分手”的过程。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一、欧盟成立的背景

二次大战后,由于国际关系新格局的形成,被战争削弱的欧洲国家担心苏联威胁,不得不依赖美国的保护,这又导致了西欧与美国之间的政治的不平等,经济上受约束,他们也认识到单靠一国的力量根本无法与美苏相抗衡,开始走联合自保与自强的道路。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战后欧洲国家生产力开始提高,这时经济协作范围也开始更加地广阔,生产和资本的国际化大大加强,出现了许多大型的跨国公司,这就使西欧经济联系变得更加密切,这时候就需要一个超出一国范围的国际机构进行协调处理国与国之间的经济关系。

美国战后初期的对欧政策,主要是指战后初期美国的马歇尔计划,也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西欧的联合。美国在推行马歇尔计划的时候,有一个前提条件,要求西欧各国联合起来向美国提出一个总的援助计划,并且要求承诺减少关税和贸易壁垒,政治上允许西德加入北约,在大西洋内部解决了重新武装德国的问题,这就缓解了法国对重新武装德国的恐惧感,使法德之间的关系缓和下来 ,有意无意的加速了欧洲的联合。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马歇尔计划

1950年5月9日,法国外长R.舒曼提出欧洲煤钢共同体计划(即舒曼计划)。1951年4月18日,法、意、联邦德国、荷、比、卢6国签订了为期50年的《关于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条约》。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的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罗马条约》 没有规定期限和退出条约的程序,却有欢迎其他国家加入这一条约的条文,这是开放性的条约,这也说明西欧六国把共同体看作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欧洲一体化的基础和起点。1965 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 。欧共体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73年,丹麦、爱尔兰和英国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加入欧共体。1986年,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欧共体。1992年12月召开的欧共体爱丁堡首相会议决定,从1993年起开始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并稍后与挪威就其加入欧共体的问题进行正式谈判。1993年10月29日,欧共体布鲁塞尔特别首脑会议计划于1994年3月1日前结束谈判,以使4国得以于1995年1月1日加入欧共体。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1957年罗马条约

而1991 年 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 ,(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 ,马约于 1993 年 11 月1日正式生效,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1991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

欧盟是一体化程度最高的一个经济集团,它不但是经济实体,也是政治实体,是一个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性质的组织,合作内容囊括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方面。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二、英国为什么加入欧盟?

英国加入欧共体,1958年"西欧共同市场"成立之时,英国依然在执行依附和追随美国的政策。但是为了与共同市场相抗衡,1960年1月,英国联合瑞典、丹麦、挪威、瑞士、奥地利与葡萄牙组成一个七国"小自由贸易区"(即欧洲自由贸易联盟)。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晚期后,由于英国实力的进一步下降,英联邦及英、美特殊关系作为英国外交战略基石变得越来越脆弱,英国已根本不可能再把全球作为其外交视野。在这种情况下,英国政府意识到,英国的外交出路只能是面向欧洲,除此别无选择。1961年8月-1963年1月,英国第一次申请加入欧共体。由于英国仍不肯从根本上放弃与美国的特殊关系,而法国又担心英国进来会起"特洛伊木马"的作用,因而遭到了否决。1967年5月,英国再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同年11月,法国总统戴高乐表示鉴于英国还未放弃追随美国的立场,因此不能恢复谈判。在12月召开的共同市场部长理事会上,法国再次拒绝了英国的申请。到70年代初,东西方关系出现了深刻的变化,美、苏战略均势形成,美欧矛盾加剧,美、苏攻守态势衍变及全球缓和势力拉开了,这一切加快了欧洲联合的步伐。与此同时,1970年6月,英国保守党成员爱德华·希思出任首相。鉴于当时英国经济状况的进一步恶化,国际货币体系的摇摇欲坠,国际性美元危机又使得英镑收支不平衡问题更趋严重,而此时,英国已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寻求美国的支持。为此,希思调整了英国的外交政策。降低了英联邦的重要性,宣布英美特殊关系已为"自然关系"所取代,开始推行面向西欧、以西欧为重点的新外交政策,而且反复表示英国愿意同其他西欧国家一起建立"欧洲人的欧洲"。这时,共同体表示同意与英国恢复谈判。谈判于1970年6月开始,经过谈判,最后英国同意放弃英美特殊关系、英联邦的"帝国特惠制"和英镑的储备货币单位。法国出于加强西欧合作和统一的愿望,再加上戴高乐在1969年4月25日公民投票失败后而退出政坛,在英国加入欧共体问题上作了一定的让步。1971年6月23日西欧国家达成协议,同意英国、丹麦、爱尔兰加入共同市场。1972年1月22日,在布鲁塞尔签订条约,接受了英国加入欧洲共同体。1973年1月1日,英国正式成为欧共体的成员国。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三、英国又为什么脱欧?

英国长期对内陆保持着优越感,对欧洲一体化若即若离。英国的战略是把自己视为欧洲之外的全球性大国。虽然逐渐衰弱,优越感依旧强烈,每遇挫折或危机,英国便将问题归于欧共体或欧盟。这一次,金融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爆发也撕裂了英国与欧陆的嫌隙。
  英国上交欧盟的费用的方面,双方有较大分歧。英国在欧盟缴纳高昂会费,但得不到相应的回报,这也是英国执意要脱欧的原因。英国每周付给欧盟的金额在1.63亿英镑左右,大概平均到英国人身上,每人每年承担的欧盟会员费大约为130英镑。更令英国人不悦的是,金融危机后,一些欧元区国家降低了贡献额,导致英国贡献比例大幅升高。欧盟应对欧债危机的举措让英国人觉得拿着英国纳税人的钱去救那些“问题国家”。


  欧盟法律限制太多。欧盟法院上至英国驱逐恐怖分子、下至啤酒售价都要管辖。英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有53% 源自欧盟,而英国人对阻止欧盟糟糕的立法几乎无能为力。庞大的欧盟管制体系限制了英国和其他国家如中国、印度、美国签订自由贸易协议以及英国行业发展。
  欧盟东扩以来,英国净移民数量持续增长。2015年英国净移民人数增至33.3万,其中来自欧盟国家的移民人数为18.4万,创最高纪录。经济萧条下,移民被认为是挤占福利、住房、医疗和教育资源的“罪魁祸首”。

欧洲正在面临难民危机,英国对欧盟的难民政策不满,这是英国民众支持脱欧的直接原因。去年欧洲闯入数百万难民,130万移民申请在英国避难,其中363000来自叙利亚。接纳这些难民不仅会拖累经济发展,还会给社会带来安全隐患。正是由于大批难民的涌入给英国人民的生活造成了较大影响:占了工作岗位、犯罪活动增加等。所以脱欧的支持者希望通过脱欧而减少接收难民。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难民危机

英国脱欧有一定的偶然性。当时的英国首相卡梅伦错估了形势,并把自己的政治前途与脱欧公投挂购,豪赌公投结果不会脱欧。但最终支持脱欧者却占了微弱优势,卡梅伦弄巧成拙。

四、英国脱欧为什么如此艰难?

2015年5月28日,英国政府向下议院提交并公布了有关"脱欧公投"的议案,同意脱欧51.9%,共1570万人。至此之后英国脱欧开始艰难行走。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英国脱欧势必会带来本国经济下滑的连锁反应。经济问题始终是英国反对脱欧的政府官员最大的理由。长期的经济政策共享,英国与欧盟的经济融合已经非常深,彼此之间已经形成了非常庞大的产业链,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如果英国脱离欧盟,对英国经济的冲击非常大。

而对于英国脱欧的另一“当事人”欧盟的冲击并没有那么强烈,这也是为什么欧盟对于英国脱欧这事始终保持“局外人”、“冷眼旁观”的态度。但欧盟也不会让英国轻易脱欧,毕竟欧盟现如今已经发展成为拥有众多成员国的政治联盟组织,他们在朝着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目标发展壮大,如果轻易让英国脱欧,那么其他成员国势必会效仿英国,说不准哪天,大家纷纷脱欧,欧盟的法律法规便形同虚设沦为一纸空文,这一后果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虽然脱欧对于英国的冲击更大,但欧盟也会有损失,这也是欧盟不想承担的。因此,欧盟虽然对英国脱欧这件事上并没有太大的反对意见,但也在方方面面向英国施加压力。

其实,欧盟心知肚明,英国脱欧势在必行,因此始终愿意和英国政府坐在谈判桌上,商讨“协议脱欧”的事宜,甚至同意英国一再因内部原因提出的延期脱欧的要求。

还有就是英国内部围绕脱欧问题的争论仍未结束,争论的焦点在很大程度上依旧停留在脱欧的“软”与“硬”两种方式上,而不是如何在与欧盟的谈判中为英国争取更多利益。(硬脱欧是打算完全脱离欧洲关税同盟和欧盟单一市场,在政治和经济上完全与欧盟脱离;而软脱欧是让英国继续留在欧洲关税同盟和欧盟单一市场中,在政治上脱离欧盟,但在经济上与欧洲保持同步)。自英国和欧盟双方主要谈判人选揭晓以来,双方进行了多轮谈判,但《泰晤士报》认为英国受国内政治内斗的牵制,无法将主要精力集中在对付欧盟上。

英国脱欧艰难的原因很多,但究其根源,其实就是经济利益(短期利益)与政治利益(长期利益)的博弈。

英国脱欧已成“闹剧”,为何如此艰难?

五、“脱欧”对英国的影响

1、支持脱欧者认为,与欧盟划清界限将使英国民众得到好处

(1)控制移民。移民在美国是一个敏感的话题,对于英国选民来说同样重要,尤其是考虑到欧洲的移民危机。英国很多居民担心,不断涌入该国的欧盟移民将挤占普通民众的就业机会,稀释教育和医疗资源,推升英国住房价格,导致居民生活水平下降。而有调查显示脱欧成功之后,预计会有高达20万的在伦敦工作的欧洲人将离开英国,这有可能很大程度上舒缓了英国的,尤其是伦敦的住房压力,天价的房价也有可能降低。

(2)更低的价格。英国分析人士认为,欧盟相当于一个海关,其旨在保护这里的农业和制造业。它通过给农民补贴和设置捕鱼的配额实施保护。国际市场相比,欧盟导致这里的人需要付更多的钱买这些东西。一旦英国脱欧,人们会面临便宜的食品价格,他们只需要支付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相同的价格。

(3)自主权:欧盟“剥夺”了英国的立法,在国际贸易上也没有自主权,英国国会在欧盟协约下也变得软弱无力,如果英国能脱离欧盟,英国可以恢复作为自治国家的地位和英国的民主,并在贸易协商上更加主动。

2、反对脱欧者认为,一旦脱欧,将给英国人带来更大损失。

(1)物价的变化。英国财政部公布的数据显示,失去欧盟这个最大的贸易伙伴之后,英国在2030年以前全国收入将减少大约30%,这部分损失可能通过上调物价等手段弥补。

(2)就业可能缩减。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9月的一年时间里,有17.2万欧盟居民净流入英国,占比高达53.3%,欧盟移民平均年龄在30岁左右,移民流入一定程度缓解了英国的老龄化问题,而且欧盟移民平均学历高于本地人,通过纳税等对财政净贡献超过福利索取的34%。所以脱欧限制移民可能并不利于英国经济的长期增长。

(3)申根签证。26个申根成员国只要获得任何一个申根成员国派发的签证,其他各国均有效。一旦英国脱欧,欧盟各国与英国的关系可能会变得很尴尬。在英国留学的学生用一张签证周游这些国家的便利性可能也会受到威胁。

(4)英国脱欧公投还有衍生后果。最严重的,比如引发再一次有关苏格兰独立的全民公决。这或许意味着,苏格兰可能真的要离开英国。

(5)英国是欧洲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讨厌不可捉摸的动荡,这次脱欧公投已经对欧洲金融市场产生负面影响。

(6)对欧盟最大的打击是一体化进程及其信念。脱欧公投大大助长了欧洲激进的反欧势头。瑞典最近民调显示,有半数国民认为如果英国退出欧盟,则瑞典也应该追随其退出。法国极右翼主张退出欧盟。欧洲一体化正面临反欧势力的新一轮冲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