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统一为什么不长久?

额登


和秦国是一样的,都是因为接班人的问题。从后来发掘的历史资料来看,秦国当时的法制是相当的严密和细化,远非后来的汉唐可比!如果是扶苏而不是胡亥接班,秦朝绝对不会二世而斩!西晋也是一样,晋武帝司马炎还是可以的,谁知道他的接班人晋惠帝司马衷打总就是一个白痴!皇后又是一个泼妇!朝政焉得不乱?八王之乱搅成了一锅粥,短命也就是必然的了。


智圆行方wym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有这么几句话,单道后人对前朝的直观感觉和总体印象。

最受人尊敬的是周朝,

最让人纠结的是秦朝,

最让人神往的是汉朝,

最让人鄙视的是晋朝。

三家归晋,一统天下,晋朝本当浩浩荡荡,勇往直前,开创一个全新的属于自己的时代。最终却支离破碎,一地鸡毛,草草收场。后人只能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了。

三家归晋,前明后暗

(晋武帝 司马炎)

曹操刘备孙权忙活了一辈子,最终的胜利果实却落到了司马家。公元 265 年,司马炎篡魏自立,建立晋朝。公元 280 年,攻灭吴国,一统天下。

司马炎前期励精图治,颁布法令,鼓励生产,重视军事,雄心勃勃,一统天下,也算是一位有为之君。

天下大定之后,司马炎开始骄奢淫逸起来,生活浪费奢侈,后宫妃嫔成千上万。朝臣纷纷效仿,百官斗富,成为历史笑谈。

外戚专权,后宫干政

(丑后 贾南风)

司马炎立儿子司马衷为皇太子,后继承帝位。司马衷被人称为白痴皇帝,不能理事,朝政大权由后宫和外戚轮番把持。

先是外戚杨骏专权,后皇后贾南风勾结宗室诛杀杨骏,饿死皇太后。贾南风又被司马宗室毒杀,朝廷鸡飞狗跳。

八王之乱,动摇国本

(晋惠帝 司马衷)

司马炎总结曹魏灭亡的原因,认为是宗室太弱,不能辅助天子。于是大肆分封司马宗室,前后 50 多人为王,堪称历史之最。

司马炎死后,司马家内斗不断,互相攻杀,大量消耗晋朝的国力,动摇晋朝国本,将晋朝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五胡乱华,早埋祸胎

(前赵皇帝 刘渊)

汉魏时期,大量胡人内迁,与汉人杂居。国家强盛时,胡汉稳定,相安无事。国家脆弱时,各胡人部落纷纷举兵,侵扰中原。

西晋末年,天下大乱。公元 304 年,匈奴人刘渊见八王之乱中原动荡,趁机挺进中原,建立前赵政权。于是开启了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中国由此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大分裂时代。

皇帝骄奢,百官贪腐,外戚专权,后宫干政,兵连祸结,生灵涂炭。西晋开国,亡国之象尽显。而统治者浑然不觉,不亡国,更待何时?


平阳狐狸说水浒


一个上梁不正下梁歪,得位不正的王朝,当然不会长久了。

西晋王朝的三个奠基人。

司马懿靠兵变翻身,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靠废皇帝、杀皇帝巩固自身权力。

他们父子三人这么干,固然奠定了司马家族的基业,但同时也给家族后人留下了三个很糟糕的启示。即:发动兵变是可以的,废黜皇帝是可以的,杀死皇帝也是可以的。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只要对自己有利,只要自己拳头够硬,干什么都是可以的!



司马昭死后,其子司马炎继晋王位。

第二年,司马炎废魏帝,建立西晋。

建国后,司马炎分封了二十七个王,这些王以郡为国,可自行选用国中文武官员,收取封国的租税。并且最关键的是,各诸侯王麾下均有数目不等的军队。

也就是说,西晋存在国中国。虽然这些国中国的实力比不上汉初的诸侯国。但仍然是国中之国,各个藩王具有较强的实力。

对于司马炎的此举,历史上的评价一般是说他愚蠢。不过实事求是的说,他并不蠢。他搞分封,实质是权衡利弊下的产物。

因为前面说了,司马懿三父子,均是靠玩弄诡计上台,本身实力并不强。为了让大家都支持自己,司马昭想了很多办法,这其中最有效的就是加官进爵,大力拉拢各路权贵勋爵,把大家都绑在司马家的战车上。

以司马昭的以狗腿子贾充为例。司马昭上台之前,贾充只是个亭侯。司马昭上台后,他变成了乡侯,食邑户数翻了近五倍。从他一个人就可以看出,司马昭为了拉拢人心,封赏已经到了当街撒钱的地步。

到了司马炎时代,除了原来已经有封赏的各路权贵勋爵要继续加官进爵,司马家族自己人也得封赏。不然司马炎怎么服众?怎么能让族人拥护自己?

而且,前有东汉,后有曹魏,汉魏的灭亡都证明了士族势力对皇权有威胁。他如果不靠分封诸侯对地方进行控制,刘氏和曹氏的悲剧,迟早也会发生在司马氏身上。

所以在他来看,分封不仅不会出岔子,反而还可以巩固统治。只要皇帝没啥毛病,中央凭借优势资源,拍死个把造反的诸侯王,根本不是难事。

但是,凡是就怕但是。

司马炎作为一个官三代,他太不了解人性的扭曲了。他明知道儿子司马衷是傻子,却因为士族的反对,狠不下心来将其废黜。于是这就在司马家族内部,造成了一个很坏的影响。

他姓司马,我也姓司马。他身上有高祖宣皇帝的血脉,我们身上也有。他一个大傻子都能当皇帝,我们这些智商正常的人为什么不行?当年宣皇帝都可以兵变,我们为什么就不行?反了吧,各位!

结果,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等。

纷纷登上历史舞台,掀起了八王之乱。

公元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

其后不久,因为不满国舅杨骏专权。八王之二的汝南王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秘密联络皇后贾南风(贾充的女儿),内外勾结,一齐干掉了杨骏。

这一事件标志着八王之乱的开始。

杨骏被干掉后,朝政大权由司马亮、司马玮以及士族代表卫瓘三人共同执掌。皇后贾南风的亲戚虽然也担任了一些要职,在朝中有一些势力。但并未控制中枢,这导致贾南风对造反结果很不满。

于是她就又以晋惠帝的名义,下密诏给楚王司马玮,让他杀了汝南王司马亮与卫瓘。然后再让他一个人辅政。

司马玮为人比较实在,圣旨让他杀,他就真杀了司马亮和卫瓘。他就一点也没有怀疑圣旨的真实性。结果,等他杀了司马亮和卫瓘后,贾南风立马翻脸不认账,派人造谣,说他司马玮伪造手诏,故意杀害朝廷重臣。司马玮有口难辩,最后众叛亲离,被贾南风派人活捉处死。

至此,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结束。朝政大权被贾南风掌控,她的亲戚党羽,比如她的族兄贾模、内侄贾谧、母舅郭彰等人,很多都被委以重任。司马氏的江山,就这么被贾南风轻松给操控了。

其实从八王之乱的第一阶段就可以看出。司马懿、司马师、司马昭三人作孽,对后人的影响真是不小。

堂堂诸侯王,堂堂朝廷大臣,说杀就杀。这无论是在东汉,还是曹魏,都是不可能出现的情况。而这在西晋,却是常态。司马家族从上到下,都有一种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心态。

贾南风家族独揽大权后,掌权了八年。在这期间,社会比较平静,诸侯王均被震慑,都不怎么敢造次。

假如说,贾南风要是有个儿子,八王之乱到这里可能就结束了,不会有后来的事。

但是,又是但是。贾南风偏偏就没儿子,并且她还跟当时的太子司马遹有矛盾。她为了保证自己将来能当上太后,于是就设毒计害死了司马遹。

结果这一下,诸侯王们高兴了。尤其是赵王司马伦。

因为司马伦早就看贾南风不爽,并且他也想过过瘾,当一把皇帝。所以司马遹死后,他立即造反,也学贾南风一样,伪造诏书,以杀太子的罪名,诛灭了贾氏一党。

事后,司马伦伪造诏书,自封相国,掌握朝政大权。又过了几个月,司马伦下伪诏废黜晋惠帝,将惠帝软禁于金墉城。他自己则自立为皇帝。

前面反复强调了,司马氏家族都是人不为己天诛地灭的货色,所以司马伦一称帝,形势立即就不可控了。

齐王司马冏、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私底下暗通,三王联合,集体讨伐司马伦。

这一战,司马伦一挑三,与三王混战,死者近十万多人。最终,司马论战败,被他的侄子侄孙干掉。



干掉了司马伦,三王开始“分蛋糕”。

当中,势力最大齐王司马冏因为迎接惠帝司马衷复位,获得了最大一块蛋糕。他不仅出任了大司马(相当于军队总司令),而且还掌握了朝政大权。

河间王司马颙和成都王司马颖见此,非常的不满。然后两人就合计,二度造反,并拉上了长沙王司马乂入伙。

司马颙、司马颖、司马乂合军后,集体杀向司马冏。司马冏军不敌,最终战败。司马冏其党羽,全部被诛灭。

诛灭了司马冏党羽后,司马乂独揽大权。而司马颙、司马颖因为又没捞到实惠,便三度翻脸。这一次,他们没拉拢新人入伙。而是直接集中了27万大军起兵,讨伐司马乂。

司马乂当然也不是吃素的,他立即调集兵马反击。三王在京城洛阳城下混战,打得是三败俱伤。

就在三王混战时,一直默默无闻的东海王司马越见有机可乘,便勾结禁军将领,在夜里活捉了司马乂,将其交给了河间王司马顒的部将处理。

最后,司马乂被处死。其党羽被诛灭。成都王司马颖事不过三,终于修成正果,坐上了第一辅政大臣的宝座。

他一入洛阳,就给自己增加封地,足足增加了二十郡的封地。加完封地后,他嫌洛阳不够安全,害怕重蹈司马冏、司马乂覆辙,便立即返回了自己的封地邺城。在邺城遥控洛阳朝廷。



司马颖溜了,然后他居然还想遥控朝政。同为造反功臣的司马越和司马颙当然很不满。

于是,这俩人就一合计,决定打司马颖。

具体的策略就是司马越先上,司马颙随后带大军跟进。

不过司马越出兵后,司马颙却玩花招,没有跟进。这就导致司马越孤军深入,被司马颖打得大败亏输。不仅十万大军没了,就连晋惠帝也被司马颖抢去。

至于司马颙,他趁司马越与司马颖交战,狗咬狗的时候,偷偷占领洛阳。

司马越眼见老家被端了,后面又有司马颖的追兵,一着急就彻底没了底线,命令自己的弟弟司马腾勾结胡人,引乌丸、羯等胡人入关,对抗司马颖。

这一举动,直接导致胡人入关。请神容易送神难,为后来五胡之乱埋下了祸根。



司马腾引胡人入关后,与司马颖派来大军展开混战。胡人善战,一战就把司马颖的军队打的全军覆没。

司马颖被吓尿了,他一面连夜逃跑,一面派麾下大将刘渊(匈奴人)去匈奴部搬救兵。

在他看来,司马腾那孙子能里通卖国,自己当然也可以。

然而,司马颖看走了眼。刘渊雄才大略,早看穿了司马氏一族的无能与腐败。所以他回到匈奴老家后,直接就起兵造反了。

司马颖左等刘渊不来,想逃跑,又被守株待兔的司马颙拦住去路。他见无路可逃,便把晋惠帝这个橡皮图章送给司马颙。然后他自己逃亡到了范阳王司马虓处避难。

司马越见司马颙抢到了晋惠帝,很不满。自己在前面拼命,这小子捡便宜。便隔空嘲讽司马颙无能,只是个缩头乌龟。司马颙本想召司马越进京组建联合政府的。但听说司马越居然敢骂自己,就起兵打他。

当时司马越有胡人助战,当然不怵司马颙。

两人一通厮杀,最后司马颙惨败。不仅丢了洛阳,就连自己的地盘长安也丢了。司马颙被迫逃亡到了太白山上避难。

打败司马颙后,司马越独揽朝政。

但是,他这个人的能力不足,在朝中的威望也不太够。而且最要命的是,当时益州、并州都被胡人占领了。北方的冀州和幽州虽然没有被胡人占据,可两地的地方最高长官刘琨、王凌也都是拥兵自重,不遵朝廷指令。

这个时候的西晋,实质已经是一栋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了。



为了解决当前的困局,司马越便派人与司马颖等人和解,赦免他们。

可是,就是这么巧。就在这时,收留司马颖的范阳王司马虓暴毙而亡,他死后不久,范阳国长史刘舆不知道奉谁的命令,居然直接弄死了司马颖。至于司马颙,他虽然接到了司马越发来的赦免,并且他也出发了。但在路上,他被司马越弟弟的部将弄死了,全家皆被杀。

至此,八王之乱的主要参与者,死了七个。

司马越成了独苗。这个时候,晋惠帝显然就成了多余的人。

他在司马颖、司马颙死后不久,被人毒杀。

是谁干的,不知道。但独揽朝政的司马越有重大嫌疑。

司马衷死后,司马越扶持司马炎的小儿子司马炽继位,是为晋怀帝。

后来大臣们对司马越独揽朝政不满,便纷纷骂他。司马越大为震怒,便杀了一批人。结果此举不仅没能巩固他的地位,反而大失人心,遭到了朝野内外的一致指责。

为了平息舆论,司马越只得自请出征,率军征讨匈奴汉国。想靠驱逐胡人征服人心。

然而,晋军哪里是匈奴人的对手。晋军的精锐早在八王之乱期间就因为内斗死绝了。所以这一战,晋军死伤惨重。司马越见自己不是匈奴人的对手,急血攻心,暴毙于决战前夕。而他这一死,十几万晋军瞬间就是群龙无首。匈奴军队见机,抓住时机,摆出一个环形阵,将十几万晋军围在阵中,用弓箭射杀,就像屠畜生一样。十余万士兵,还有王公大臣,全部被歼灭。

随后,匈奴军焚烧司马越的灵柩,将天下大乱之罪归罪于司马越,同时,洛阳的晋怀帝也发诏贬司马越为县王。至此,八王之乱算是完全终结了。

可是,八王之乱结束,不等于噩耗终结。匈奴人的目标是推翻晋朝统治,入主中原。所以不久后,匈奴大军开始攻打洛阳。

由于战乱连连,当时不仅是洛阳,整个北方都是残破不堪。再加上司马越出征,又带走了晋军主力。因而此时的洛阳,仅仅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面对匈奴军的攻打,守军无力抵抗。不久后,洛阳城破,晋怀帝被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外族俘虏的中原皇帝。

怀帝被俘后,秦王司马邺于长安即位,延续国祚,是为晋慜帝。但当时天下大乱,各地的军阀和藩王都不救援。因此,愍帝司马邺在关中坚持了四年后,也被匈奴击败,沦为俘虏,而西晋也正式灭亡。

在匈奴兵全力攻打关中期间,琅邪王司马睿渡过长江,在江南趁机发展势力。司马邺被匈奴军围困时,曾一度求助于司马睿。但司马睿想自己当皇帝,就故意不救。一直等到司马邺被匈奴军俘虏后,他这才猫哭耗子假慈悲,一面为司马邺哭丧,一面在江南士族拥戴下继晋王位。后来又称帝。(西晋灭亡至司马邺被杀期间,有一年左右空档期。在这期间,司马睿只是晋王,没敢称帝)


其实,回看高平陵政变至西晋灭亡之间近七十年历史可以发现。西晋的短命,源于它的得位不正导致的先天不足。

这一先天不足的逻辑在于:司马氏凭阴谋诡计上位,缺乏拿得出手的实力,也就是能服众的军功。注意。这里所说的服众,不仅是对外人不能服众,对家里人也不能服众。为了拉拢人心,司马师、司马昭不得不大肆封赏,导致士族坐大;司马炎继位后,为了遏制士族,同时也为了拉拢同族兄弟,他不得不又大封同姓诸侯王。

一面是大封士族,一面是大封诸侯王,直接导致整个西晋官场从中央到地方,到处充满分裂基因。大家都有实力,都在等,等待一个出手机会。等到司马炎去世,司马衷不能服众。天下大乱,注定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因此,别看西晋是一个统一王朝。可其实这个所谓的大一统王朝从开国开始,就看不出任何新生王朝的朝气。它和曹魏,更像是一体。曹魏处于王朝前段。负责恢复社会生产秩序的部分,由弱转强。而西晋处于王朝的后段,负责政治内斗,由强转衰的部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