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小姐|土地的味道有點苦澀

董小姐|土地的味道有點苦澀

上海「圍標」疑雲鬧得沸沸揚揚,大半個地產圈都在談論這件事。

最引人不解的,其實就兩個問題。

一是,職業經理人為什麼願意為了公司利益,不惜涉嫌逾越法律紅線,鋌而走險?

另一個是,中海、華潤、萬科三家報價齊刷刷底價,為什麼會犯這樣的「低級錯誤」?

從第二個問題,我們可以推斷,類似事件可能已不是第一次。至少,各方都抱著太大的僥倖心理。

而第一個問題的答案背後,是整件事更深一層的主背景。

前兩天,董小姐獨家報道,調查已經開始向公司高層轉移。詳見,華潤置地副總裁陳剛去哪兒了?

今天,讓我們把視線轉回主角之一中海身上。

1

這次拿地鋌而走險,可能是中海在上海長期投資痛苦的反射。

從2009年拿下長風地王到今天,中海在上海的突圍陷入了一種波峰波谷困境。

熟悉中海的朋友說,一路過來,中海在上海完美踏錯許多節點。總是高點搶地,遭遇調控,隨之陷入漫長的消化期。

當同行開始撿漏的時候,中海在休養生息,收縮投資;等消化完畢,市場回溫,中海再拿高價地。

過去近十年,幾乎都是這樣的輪迴。

以至於,前幾年,中海在上海的存在感越來越低,留下一個愈挫愈勇,但也越來越中庸的身影。

這樣的印象描述未必完全客觀,但確實是很多熟悉中海人士的共同印象。

2

每一種痛苦都有理由。

投資風格會決定一家公司的風格與成色。

據董小姐瞭解,之前,中海對投資回報率要求嚴苛,比同行的平均數普遍高出3—5個點,而且一刀切,沒得商量。

這導致在土拍場上,中海大多是場外觀眾。

一些地區公司反饋說,一刀切的投資標準並不公平。因為沒有考慮市場能級。

北京、上海的投資回報天然要高一點,其他城市並不好說。在深圳,有時投資回報率也不高,還要看供地量。

像杭州、南昌這樣的二線城市,一些房企同行的利潤率也就大致在5%以上。

好不容易測算滿足了投資回報率條件,還會撞上一堵報價的圍牆。

即使進了土拍場,中海也總是淪為陪跑選手。

明明「有錢任性」的中海,比大部分同行表現得都更保守。

在這樣的出價策略面前,大部分結果是,去了之後也完全拍不到。

很多二線城市都是限價地塊居多,一本明賬,就看誰回報率要求低,容忍度高,誰就更有底氣去拿。

在這個利潤戰面前,中海很難突破自己的心理底線與路徑依賴。

3

昨日種種譬如昨日死。

在規模與利潤永恆的拉鋸戰面前,中海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了。

這是2020年開年,中海上海主將崔帥,與同行一起陷入「圍標」嫌疑的不可忽略之背景。

董小姐瞭解到,不同於之前對投資的管控,鏈條長且嚴,相對自由度低。今日之中海,逐漸放開了投資的限制。

他們開始對不同城市釋放不同的投資回報指標,投資心態也開始向更激進的一面轉變。

內部人說,為了獲取項目,中海增加了不少預期,降低投資回報率要求。開始綜合考慮開發速度、體量與風險。

「現在願意多衝一衝了。」

畢竟,沒有公司規模增長支撐的利潤,是短視的。沒有利潤疊加的公司規模,是空架子。

投資心態轉變中,最典型的,就是中海對收併購的態度,發生了180度大轉彎。

在土拍場上碰的壁,在收購案裡補回來。大部分同行都把收購當作迅速擴張紙面規模的捷徑之一。

之前,中海對收併購,持非常謹慎的態度,利潤回報要求高,項目素質要求高,流程操作監管嚴。

這個制度的結果是,許多年來,在中海,幾乎找不到幾個成功的收購案例。

「很多項目盤下來,都做不了。」

但是,從今年開始,收併購開始成為中海投資部門的一個硬性指標。

董小姐瞭解到,中海集團投資部為收併購設立了內部底線——2020年,每個區域都必須有併購項目落地。

目標分散到各個區域,變成各區域大概幾十億的收併購投資額底線,佔總投資額的10%—15%左右。

2020年,中海內部投資額目標在1500億左右,其中,非公開市場拿地額度在150億左右。

當然,非公開拿地不僅包括收併購,也指勾地舊改等等。

「今年的貨量和地貨比不太樂觀。」一位中海的朋友說。

一系列數字更新背後,是中海對土地極致的渴求與熱情,是對著急做規模的不掩飾心態。

這些心理變成制度導向,正在投射到每一個城市總與投資總的身上。

4

拿到地不是勝利,拿到性價比高的地才是勝利。

對中海上海總經理崔帥來說,2020年開年,中海拿地戰績雖多——前兩月每月都有地塊進賬,但都是商辦用地居多,條件中規中矩。

2020年1月,中海拿下一塊商辦用地,2月,拿下兩塊商辦用地。

回到2019年,根據匠樸研究所統計數據,中海在上海拿了兩幅住宅用地,但其中自持商業佔比不小。

在2018年,中海上海土地籃子裡,有一半又是商辦用地。

這一切,直到上個月底,上海虹口北外灘這塊純住宅用地亮相。

這塊地相當於上海的「白菜心」地塊,條件優渥,甚至沒有商業自持。地塊一出生就揹負著厚望。

同一時間,幾乎熱門一二線城市都在打開土地供貨閘門,開啟新的窗口期。推地的熱情有多大,政府對「圍標」的憤怒就有多深。

這輪「圍標」風波,本質是在當前的財政壓力下,地方政府和地產企業的矛盾與博弈。

此前,為了防止一些民企圍標、撿漏,上海市政府修改了拿地規則。使用多方報價機制,引入打分環節。在打分細則中,國企加分,top10加分,在上海長期開發的也加分。

這就導致,如果在上海深耕的大牌國企聯起手來,民企基本被排斥在拿地的隊列外。

這樣的拿地制度非常有利於中海,而中海如今又有迫切拿地心態,尺度放開。兩種力量一結合,將崔帥和他的投資團隊牢牢吸附到局中。

「圍標」可能年年有,多到有時候不得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其是商業用地與城市更新用地,操作複雜,運營不易,要求競得者能力結構強。

價格上,很多時候官方是做出讓步的。

但住宅用地不同,做住宅技術含量低,地理位置強的地方,相當於肥肉中的肥肉。這時候,嚴格按市場規則出讓,就相當重要。

在這裡出現「圍標」事件,是難以讓人容忍與接受的。

鋌而走險沒有任何理由。任何突破法律紅線的操作背後,都有僥倖心理,有對市場的傲慢,對公平準則的無視。

無一例外的是,所有人都要為此付出代價。

5

如今,各方都在積極奔走。

「圍標」事件,到底如何釐定,如何定責,還未有定論。在這個窗口期,各方都希望把影響降低到最小。

中海的朋友說,地塊的相關工作暫停之後,大家都在等政府的指導意見。而華潤置地的高管,早已經奔赴上海,著手應對風波的後續。萬科也一直處於秘而不宣的狀態中。

「投資崗一直都是高風險崗位。」有朋友如是說。

權責是對等的,投資崗也是誘惑最大的崗位之一。

前車之鑑是旭輝,2016年底,在上海的「圍標」事件中,旭輝被罰沒3.7億元保證金。

不過,這筆費用,最終輾轉是由旭輝老闆自掏腰包,沒有動到上市公司的奶酪。

罰沒保證金可能是結局之一,但對「沒有老闆」的央企來說,這是莫大的損失。

有人要為此承責已是大概率事件。接下來,中海、華潤、萬科,都可能面臨對應區域管理層的新調整。從公司內部邏輯看,波及面也不會小。

「圍標」後遺症即將出現。

全行業的投資崗,彷彿都在此倒吸了一口涼氣。

我們該如何看清公司行為和職業經理人個體立場之間的邊界?

當二者相互碰撞,裹挾,踏過底線,必將兩敗俱傷。

這一切,值得嗎?

董小姐|土地的味道有點苦澀


一勺言|燙手的「圍標」代價

新貨上架!政府對圍標的憤怒是有原因的

董小姐|獨家:孫宏斌開始調隊形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