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看歷史書或者看電視劇經常看到**皇帝**年,如漢武帝元朔元年,明武宗正德14年,明世宗嘉靖5年等等。封建王朝在記事時通常以皇帝的年號來表示時間,用來記載某件事情發生的時間。那“年號”是如何產生的呢?又是如何形成定製的呢?中國古代封建王朝史上各個朝代的年號又有什麼樣的特點呢?
年號是古代封建君主在即位後為了區別於前任皇帝而設立的代表時間的名號,如皇始,壽光,建元,太康等等。年號起源於漢武帝,《漢書》記載:一次漢武帝出去打獵,捉到了一隻獨角麒麟,文武百官覺得這是上天預示的祥瑞,應該要用某種東西表示紀念,於是上書漢武帝設立年號,於是漢武帝將該年設為“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於是皇帝的年號就這樣誕生了。在漢武帝之前的秦漢以致東西周春秋戰國都是沒有年號的。自從漢武帝設立年號以後,年號就成為了皇家標準,以顯示自己王朝的改頭換面。
在封建王朝史上,皇帝選擇什麼樣的年號都是有其嚴格意義的,皇帝選擇年號一般有以下幾種含義:
1、記皇帝初登大位:如漢昭帝的“始元”,漢宣帝的“本始”,漢成帝的“建始”,漢章帝的“建初”。
2、記皇帝身體狀況:如南北朝劉宋明帝久病未愈,因此將年號改元為:泰豫;再如女皇武則天因生病改元“萬歲登封”“萬歲通天”,病好後又改元:久視。這裡講個題外話:稱皇帝為萬歲是從女皇武則天開始的,武則天之前的皇帝都是沒有被成為萬歲的。現在的電視劇不管三七二十一:群臣都稱呼皇帝為萬歲,在唐朝之後是可以的,在唐朝之前是還沒有稱呼萬歲的,這說明編劇的歷史性不夠嚴謹。
3、記祥瑞:如漢武帝“元狩”就是捉住一隻獨角麒麟;女皇武則天則是見到了佛祖的足跡後改元“大足”。這種事情在較為迷信的古代封建王朝裡是一件很大的事情,預示著自己治理的王朝是真正受到上天護佑的。
4、記時事:如漢武帝在泰山封山以後改元“元封”;漢獻帝從長安逃出來後改元“建安”;晉武帝滅吳以後改元“太康”;清穆宗時東西兩房太后共同執掌朝政改元:同治,等等。
5、粉飾太平的:如明萬曆,清乾隆,清嘉慶,清道光等等。
封建王朝各個朝代帝王的年號都有些差異:如明清以前的皇帝可有多個年號,唐高宗李治的年號多達14個;但是明清皇帝都是到死都只有一個年號,改年號說明皇帝死了或者皇帝退位了,而且我們歷史書上都是以明清皇帝的年號來稱呼皇帝的,如明武宗正德皇帝,明武宗是死後廟號,正德是生前年號;清聖祖康熙,清聖祖是死後廟號,康熙是生前年號。
皇帝的年號一般是從下詔後的第二年開始改元的,當然也有下詔後即刻生效的,年號是皇帝的專用,皇帝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隨意更改年號,如年號創造者漢武帝有11個年號;武則天有18個年號;還有一種情況皇帝即位後仍然沿用前一代皇帝的年號如後晉的“天福”年號;後周的“顯德”年號。明朝建立以後,廢除了一世多個年號的方法,改為一世一元制即皇帝即位後改元后的年號一直用道駕崩,清朝建立以後沿用明朝制度,所以我們一般用年號來稱呼明清皇帝。
在古代中國對周邊文化的影響力是相當大的,所以諸如朝鮮,日本,越南,蒙古等等東亞諸國都採用中國類似的年號,到了當今時代除了日本仍然保留年號以外其他國家都去除了年號改用公曆(日本去年年號是平成,今年年號是令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