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底線思維,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堅持底線思維,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mp316:34

來自東大街5號

  【智庫答問】

本期嘉賓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科學社會主義教研部教授 李志勇

  江蘇省政府參事、江蘇長江經濟帶研究院院長 成長春

  湖北經濟學院教授、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會長 秦尊文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戰略研究部副研究員、世界經濟處副處長 梅冠群


堅持底線思維,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江蘇連雲港,工作人員通過12345政府服務熱線受理市民訴求工單,緩解社區一線防控壓力。耿玉和攝/光明圖片

編者按  

  4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召開會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面對嚴峻複雜的國際疫情和世界經濟形勢,我們要堅持底線思維,做好較長時間應對外部環境變化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如何理解“底線思維”,怎樣“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光明智庫特邀專家學者展開討論。

1.國際疫情嚴峻複雜,世界經濟形勢下行壓力增大  

  光明智庫:在您看來,外部環境具體發生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給我國防範疫情輸入、加快復工復產和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哪些困難、挑戰以及隱患?

  梅冠群: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看待外部環境的變化:

  一是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不容小覷。當前,我國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境內本輪疫情流行高峰已經過去,但境外疫情正在加劇蔓延。對我國而言,境外疫情輸入風險很可能是要長期面對的,“外防輸入、內防反彈”的工作不能鬆懈。

  二是全球經濟下行風險不容樂觀。疫情對全球經濟造成巨大沖擊,儘管一些國家採取了較大力度的貨幣和財政寬鬆政策,但究竟能把全球經濟提振到什麼程度,還有待觀察。全球經濟下行也會對我國經濟造成衝擊,影響我國國內經濟恢復。


堅持底線思維,做好常態化疫情防控

浙江杭州市餘杭區,臨時黨支部黨員志願者(左)在為居民講解疫情防控知識。鄭雨暘攝/光明圖片

  三是國際政治環境變化風險不容忽視。面對人類共同的疫情挑戰,各國本應擯棄分歧、深化合作,但現實並非如此。一些國家自身防疫不力,反將輿論矛頭對準我國,意圖轉嫁政治矛盾和社會矛盾。

  秦尊文:這次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和國際社會而言,都影響巨大。截至北京時間12日8時,疫情已經席捲全球213個國家和地區,新冠確診病例累計165萬餘例,死亡病例累計10萬餘例。隨著國際疫情大暴發,全球經濟快速衰退,出現全球性金融危機乃至經濟危機的可能性日益增大。我國進出口狀況受到嚴重影響,國際供應鏈遭受嚴峻考驗,而這也反過來影響著國內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除了疫情衝擊、經濟下行因素外,還有自然災害、暴亂、戰爭等各種不確定因素。僅從自然災害來看,今年的蝗災將導致全球糧食減產,又與疫情疊加,嚴重威脅全球糧食安全。

  成長春:當前全球經濟形勢令人擔憂。近日,美國白宮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洛呼籲所有在中國的美國公司全部撤離,包括廠房、設備、知識產權、基建、裝修等在內的全部搬家費全由美國政府買單。日本政府也宣佈出資22億美元協助日本企業撤出中國。國際分工機制朝著逆全球化方向發展,全球經濟貿易規則的重塑和全球產業鏈的重構將可能成為一種新的趨勢。這些變化對我國復工復產以及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了困難和挑戰。

  李志勇:在我看來,“外部環境變化”還包括疫情在全球蔓延帶來的社會生活方方面面的關聯性變化。比如,人們需求結構的變化、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變化等。

  這些變化,對我國的影響是多方面的。疫情使得各國更為重視民生必需品、戰備物資,比如糧食、藥品、口罩等,趨向於向自給自足方向發展。未來國際競爭在一些領域也會變得激烈起來,這對於作為製造業大國的中國會產生相應的影響。

2.守住疫情防控底線、產業鏈分工底線和安全生產底線  

  光明智庫: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始終強調“底線思維”。結合當前形勢來看,“底線思維”意味著什麼,有何重要意義?如何在各項工作中切實貫徹“底線思維”?

  成長春:堅持“底線思維”,就是凡事從最壞處準備,努力爭取最好的結果。在國際國內面臨的矛盾和風險挑戰面前,要居安思危、未雨綢繆,既要把形勢想得更復雜一點、把挑戰看得更嚴峻些,做好應付最壞局面的思想準備和工作準備,同時又堅定信心把握主動權,拿出相應對策,確保取得最佳效果。

  當前要牢牢抓住疫情防控底線、產業鏈分工底線和安全生產底線:

  疫情防控底線。要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近日在浙江考察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牢牢堅持外防輸入、內防反彈,防控疫情要強調再強調、堅持再堅持,始終保持警惕、嚴密防範。

  產業鏈分工底線。面對美國和日本“撤出中國”新動向,我們必須保持定力、不必過度恐慌。中國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場空間、最全的產業鏈配套體系、不斷優化的營商環境和相對較低的生產成本,不少美日企業長期在華經營,對中國的產業鏈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同時也要做好準備,防止“撤出中國”的行為導致失業潮出現。

  安全生產底線。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就安全生產作出重要指示。我們要認真貫徹落實指示精神,加強安全生產監管,牢牢守住安全生產底線。要嚴格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紮實推進重點領域安全整治,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李志勇:突如其來的疫情,凸顯了保障民生的重要性。要抓好農業生產恢復,做好糧食儲備工作,確保國家糧食安全。要千方百計保就業,保證群眾的基本生活來源。要把脫貧攻堅擺在更為重要的位置,在做好剩餘貧困人口脫貧工作的同時,要防範一些貧困戶“因疫返貧”。

  歷史經驗表明,全球重大危機容易引發一些不可預料的變局。要高度關注、科學研判我國國家安全形勢,制定好各種應對預案。

  秦尊文:戰疫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咬咬牙、挺一陣子就過去了,各級黨委政府必須繼續毫不放鬆抓緊抓實抓細各項防控工作,克服麻痺思想、厭戰情緒、僥倖心理、鬆勁心態。

  4月8日武漢市解封,但解封不等於“解防”。武漢要築牢社區防控安全屏障,繼續強化小區封閉管理,做到“四必”:身份必問、信息必錄、體溫必測、口罩必戴。把疫情防控網扎得更密更牢,堵住所有可能導致疫情反彈的漏洞。

  梅冠群:在我看來,堅持“底線思維”,關鍵是要做到三個“穩住”:一是穩住疫情。要密切跟蹤國際國內疫情變化可能出現的新特點、新趨勢,及時採取有效應對手段。二是穩住經濟。由於疫情的不確定性,今年宏觀經濟工作目標應以穩定為主,不適宜再追求較高的、量化的增長速度。在實施積極調控的同時,也要注意長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注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三是穩住地緣局勢。一方面,堅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善於在長期實力的此消彼長中謀求戰略優勢;另一方面,進行必要的鬥爭和反制。我們鬥爭越堅決、準備越充分,就越可以維持一個穩定的外部發展環境。

3.加快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秩序  

光明智庫:習近平總書記8日在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上強調,要堅持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中加快推進生產生活秩序全面恢復。在您看來,“常態化疫情防控”應如何理解,有哪些表現?您有哪些建議?

  李志勇:“常態化疫情防控”的前提有兩個:第一,經過兩個多月的努力,“非常態化疫情防控”已經告一段落;第二,面對國際疫情輸入的風險和我國疫情發展尚存的不確定性因素,防控工作還要堅持相當一段時間。由於疫情防控形勢好轉,之前的一些“超常措施”,如封城封路、停產停工、停學停業等要陸續取消。但一些必要的防控措施,比如社區防控措施、口岸防控措施、防止人員聚集措施等還要繼續保持。

  常態化疫情防控要實現的是一個複合目標,既包括疫情防控,也包括經濟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也就是建立與疫情防控相適應的經濟社會秩序。當前,最為要緊的是精準施策,緊抓企業經營的困難之處、百姓生活的不便之處。比如,統籌推動各地健康碼互認工作,加大檢測力度,方便群眾出行;城市探索實行“錯峰上下班”,緩解人流密集給公共交通系統帶來的壓力;免費開放一些電影、電視劇、電子書、電子報刊等網絡資源,滿足群眾文化需求等。

  梅冠群:實現疫情防控工作常態化,要在三“化”上下功夫。

  一是數字化。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政府各部門、各地區信息共享,創造更多數字管理的新業態、新機制;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提高數字化技術應用水平,推動我國企業轉型升級。

  二是精細化。常態化防控工作仍然要“沉下去”,不僅社會管理要精細化,經濟政策制定也要精細化。比如,現階段很多企業雖然復工了,但並未復產,產能利用率不高,要針對這些具體問題及時採取專門的措施和辦法。

  三是治理現代化。本次疫情暴露出我們在治理中出現的一些短板和不足。比如,防控疫情重在依靠社區、鄉村等基層治理,動員能力和組織效率有待進一步提升。要加強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信息溝通與共享,避免政出多門,造成政令“打架”。

  成長春:深刻領會防控“常態化”的重大意義,摒棄“畢其功於一役”的思想,做好“持久戰”的心理準備,沉下心來繼續抓緊抓實抓細疫情防控各項重點工作。

  一是建立“可知可控、精準防控”長效機制,持續扎密扎牢疫情防控網。比如,繼續優化城鄉社區防控各項措施,進一步發揮“大數據+網格化+鐵腳板”和醫療救治體系的作用。

  二是重塑生活正常新秩序。隨著全國多數省份陸續開學,各地要加強校園環境衛生清潔消毒,儲備充足的防疫物資,與屬地醫療、疾控等機構建立聯防聯控機制。

  秦尊文:堅持底線思維並不只是針對疫情防控,必須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將疫情防控滲入到經濟社會運行的全過程。以社區防控為例,要充實社區工作隊伍,實施轄區單位聯防聯控機制,發揮志願者組織和社會公益組織作用,統籌落實好社區常態化的防控力量,特別是要充分發揮當地居民參與防控的積極性,築牢群防群控的防線。

4.“堤內損失堤外補”:對發展勢頭較好的行業拉一把、扶一下  

光明智庫: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浙江考察時指出,危和機總是同生並存的,克服了危即是機。在您看來,我們該如何統籌常態化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才能化危為機,順利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秦尊文:從國內來說,疫情對我國一、二、三產業都有不同的影響,但可以“堤內損失堤外補”,對一些產業、一些領域出現的較好發展勢頭,拉一把、扶一下。

  一是大健康產業加速成長。這次疫情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命健康意識,擴大了醫療保健、休閒養生等產業的發展空間,大健康產業鏈延長、價值鏈提升。

  二是智慧城市建設進一步加快。疫情促進智慧交通、智慧醫療、智慧教育等加快發展。這將促進先進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推動智慧城市全面發展。

  三是“宅經濟”迅速躥紅。“宅經濟”顯著地改變了人們的辦公模式和消費模式,將進一步促進網紅經濟、社群經濟和平臺經濟發展。

  四是綠色建造逐步推開。武漢火神山醫院、雷神山醫院的火速建成,彰顯出中國綠色建造和智慧建造的巨大能力,裝配式建築、智能建築、節能環保建築將迎來大發展。

李志勇:

一是高度重視激活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最近一些地方做了些探索,比如有條件的地方給市民發放消費券,有的實行週末兩天半“小長假”,這些都可以借鑑。二是在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上下功夫,注意與發達國家質量標準對接,提升產品質量層次。三是繼續全面深化改革,特別是面向市場化的改革,落實好要素市場化改革的重大政策,同時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改善營商環境,增強競爭實力。

梅冠群:只要把薄弱環節抓好,今年的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目標必將實現。

  一是抓好就業問題。一方面,要及時幫助企業復工復產;另一方面,國家要通過一批大項目建設消化一批就業。

  二是關注低收入群體。一方面,社保政策要託好底;另一方面,可以針對疫情推出一些特殊化的政策設計,給予低收入群體消費券、現金補貼等。

  三是聚焦中小微企業。既要幫助中小微企業渡過短期難關,也要建立促進中小微企業長期良性發展的生態環境。

  成長春:

要加大對數字經濟等新經濟的支持力度,積極培育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促進數字經濟與經濟社會發展的融合度顯著提升,構建經濟高質量發展新空間,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張勝、王斯敏、劉坤、覃慶衛)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