幫企業渡難關,政策制定和落實要精準、快速

“六問”一季度經濟形勢(2)

本報記者 劉慧

新冠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衝擊,雖然當前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但中小企業陷入發展困境。中央提出要以更大力度的宏觀政策幫助企業渡過難關,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要發力,支持實體經濟發展。

政府部門出臺的企業復工復產政策落實得怎麼樣?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4月15日至18日線上調研了浙江、安徽、東北地區以及上海、廣州、武漢等城市的17家企業,被調研企業已全部復工,復產程度不同,大企業和行業龍頭企業情況好,中小企業情況差。

接受中國經濟時報記者採訪的專家表示,雖然我國率先復工復產,但很多中小企業依然復工復產困難,復工沒有復產、復產沒有達產的情況嚴重,是否可以調整現階段政策目標和任務,救助政策必須“快和準”,可以實行優先救助政策。同時加速需求激發,在外需大面積銳減的情況下,各地可發放消費券全面激活被抑制的消費需求。

應加強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精準性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研究所中小企業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員馬淑萍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在疫情衝擊下,各企業評價,政府對生產防疫物資的企業開綠色通道的政策不錯,外貿和出口企業積極開拓國內市場替代出口。有些企業開發快速應對市場的產品,比如奧康集團依靠供應鏈和智能製造優勢,打造超高性價比產品,開展定製業務。有些企業創新營銷模式,“線上+線下”協同營銷,創新連鎖經營模式,以穩定市場。有些企業靈活生產、靈活用工。中小企業訂單不穩定,減少工時,適當提前生產,來應對市場需求的不確定性。

“中小企業評價最好的政策是減免社保費用,直接減輕了企業用工成本。雖然各地在積極落實復工復產政策,地方政府在為復工復產開展調研,但仍有企業獲得感不強。”馬淑萍表示,政策落實不好的原因是政策多、碎片化,針對性、精準性不強,最需要救助的消費類企業沒有得到支持。政策落實不到位、不及時,企業沒有享受到補貼和金融政策,有的中小企業甚至認為貸款更難。此外,存在供應鏈斷裂風險。

上海前灘新興產業研究院院長何萬篷對中國經濟時報記者表示,現在部分舉措操作性還需更靈活,比如各地對中小微企業減免房租的先交再免、早交早免的做法,應該給予中小企業授信額度,可隨借隨還。提供多種靈活的還款方式。保市場主體的主戰場是保中小微企業,不是保具體的企業,而是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推出可項目化新應用場景、可操作化的新政策舉措。

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新動能研究室副主任鄒士年對本報記者表示,應加強政策制定和實施的精準性。這次疫情受影響的行業、區域非常廣,但各行業、各區域以及不同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都有很大差異,如果能將有限的政策發揮更大的作用,就需要細化政策制定和實施,起到“滴灌”效果,做到“因業施策”“因區施策”“因企施策”。

上海市浦東改革與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徐建對本報記者表示,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是一個長期存在但尚未得到根本性解決的重要議題,疫情讓這個議題上升為關係經濟全局和社會穩定的緊要事項。當前對中小微企業的扶持,既要救急,但又切忌病急亂投醫,尤其要防止寶貴的資金在種種操作之下流向樓市,或者空轉。

中小微企業稅費能免則免、能減則減

疫情蔓延對全球經濟帶來打擊,各國普遍提高了危機應對等級,將救助計劃放在首位。我國很多中小企業需要得到及時救助。

馬淑萍表示,新基建等經濟刺激計劃,難以解決中小企業的生存危機。應調整現階段政策目標和任務,優先救助政策。疫情應對政策可分為救助和經濟復甦兩大階段。目前我國處於救助階段向經濟復甦階段過渡時期,救助中小企業和救助困難人群任務還沒完成,若錯過救助的最佳時期,會導致行業和地區出現倒閉潮,困難居民生活得不到最低保障將影響社會穩定。同時,對條件好的地區可以啟動經濟復甦計劃,以刺激國內消費政策為主,新基建等投資可以因地制宜實施。

她認為,應加快救助政策落地。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對財政困難地區,中央應儘快落實專項救助轉移支付計劃,幫助地方落實貼(低)息貸款、稅費減免、就業獎補、社保費延期交付等配套政策。加強救助政策協調性,對相互矛盾的政策進行修訂完善,明確救助企業條件,提高救助政策的精準性和可操作性。

何萬篷建議,對一季度營收低於100萬元的企業能否免徵所得稅。

馬淑萍建議,應建立專門的中小企業融資救助體制,重點解決中小企業資金週轉和員工工資這兩個突出問題。設立專項救助貸款資金,由財政承擔主要代償風險,通過政策性金融機構落實貼息,信用體系共享,讓更多商業銀行和機構有積極性救助中小企業。另外,繼續清理和防止政府和大企業拖欠中小企業欠款。加強國際協作,共同防範供應鏈風險。

徐建表示,中小微企業貸款難在宏觀經濟良好時都屬於老大難問題,當前更不能將救助重心放在銀行體系。但銀行在保持信貸穩定性、不盲目抽貸等方面可以發揮積極作用。當前對中小微企業應進一步加大減稅降費力度,稅和費是政府可以完全把控的領域,也是實實在在、真金白銀的利好,最好儘快實現能免則免、能減則減。

同時,徐建表示,對中小微企業專項救助扶持需要精細化扶持。比如,對科技類、具有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重點給予信貸和產業基金等方面的支持;對於有一定就業容量的企業,更加註重崗位和工資補貼。

激活消費需求,加強企業主政策的知曉性

“輸血不如造血,刺激需求從而促進供給增加更符合市場規律,特別是在外需大面積銳減的情況下。”徐建表示,各地可廣泛採取發放消費券的形式,全面激活被抑制的消費需求,疏通經濟循環的經絡。同時加大政府公共採購力度,向中小微企業更多傾斜。

馬淑萍表示,政府應做好社會兜底工作,重點關注受衝擊大的、就業多的行業和群體。支持地方發放消費券,解決農產品滯銷問題。利用政務服務系統,設立專門窗口提供企業救助服務,包括救助申請、融資協調等。

鄒士年表示,應加強政策的知曉性。雖然目前中國政府網上設立了“應對疫情支持中小企業政策庫”,國務院政務服務平臺上建立了“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服務專欄”,工信部網站發佈了《支持中小企業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政策指引》,但對很多中小企業來說,通過與普通老百姓密切相關的渠道宣傳效果可能更好,比如微信小程序,或是通過中小企業主的手機號進行政策發佈的推送等方式,讓更多的中小企業主知曉救助政策。

他認為,應加強政策宣傳和落實的服務性,地方管理部門,切實扮演好“店小二”的角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