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理解王陽明的“知行合一”?

學海亦無涯


王陽明老師的“知行合一”,他的知與行,其實是一體的。

王陽明老師的“知行合一”,其中的“知”與“行”,指的就是建構這樣一個意義世界的動態過程。

所謂“知”,重在改造舊有的意識結構和內容,建立一套符合聖賢之道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所謂“行”,重在通過與外界的互動,來落實深化你的認識和觀念。

究其本質,二者本來就是對同一件事的兩種不同角度的描述。

所以“知”與“行”,其實是一樣的,也就是所謂的“知行合一”。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到“知行合一”呢?

給大家講兩個方法,也是舉例子。

第一,比如說學習。

很多人學了太多的東西,但是就是沒有學會。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一個人他 只是把它的這個概念給記住了,但是概念背後的意思,或者說它的內容,並沒有完全理解。

就像我一個朋友在得到APP上面,學了八九百個小時,但是他的成長還是很慢,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它只懂得概念,並不懂得概念背後的真正意思。

其實羅振宇老師,最喜歡提出一些新鮮概念,從而把自己抬得很高,而那些他的粉絲也去追崇這些概念,以至於很多東西都做得不好,學得不到位。

那麼你可以先把這個概念背後的意思,給搞清楚,把它內化。

當你真正把這個內容給弄懂了,那你做到這一點,不是很輕鬆的事情嘛?

還有學習,其實是拆開來看的。

一個學,一個習。

學,勤學,好學,認真學,努力學……

習,練習,實習……

只有你學了,並且做了,才能叫作學習。

第二,學著去找根本的東西。

很多人一輩子沒有成長,就是因為他在外圍打轉。

我看到很多人一天到晚都在學習,而且學的東西特別雜,自己很累不說,而且很讓人頭疼。

其實你學,只要學一些根本的東西。

什麼是根本的東西?

說白了,就是與你專業相關的東西,一些高手用過的東西,以及學習偉人的思想,偉人的著作等。

比如你要學心理學,我個人覺得學習王陽明老師的心學,就很不錯了。

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比如你要學禮,那麼你跟著孔夫子老師學習,因為孔夫子老師,是一代先賢,他們的理論,是經受了社會的洗禮以及歷史的見證,是能夠承受住這些東西的。

當你真正學到東西,並且學到本質的東西,那你才是“真知”,你有了“真知”,才會有“真行”,這就是王陽明老師的“知行合一”。



臘肉哥


王陽明心學中的“知行合一”,在貴洲龍場頓悟後,受貴州提學使席之聘,講學於府城文明書院首次提出來的。貶謫期滿得到朝庭重用,從而走上建功立業的輝煌之途。

由此便知“知行合一”思想,伴隨他一生經歷,在千死百難到建功立業中,進一步的深化得出精華的概括和總結,史稱“天泉證道”四句教: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惡是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從這四句教中就可理解到“知行合一”的意思。這個“知”本體就是良知,但是有時也會判斷錯誤而出現有善惡不分,形成惡念。為麼什會出現惡念為惡呢?就是因為人的心外有私慾,為達到慾望而造成的。

由此可見,“知行合一”就是知善行善合為一體。同時知惡念行惡事合為一體也包括在內。

在現實社會生活中,“知行合一”的心學成語句,隨時隨地在每個人身上體現出來。比如:孝敬父母這個習俗為常的良知,也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是自然而良知的。也會樂意認真去做,臉上總是充滿笑容對父母問寒問暖。這樣父母也很高興,臉上也會露出很幸福的笑容,這就是良知良行的效果。否則,完成任務樣的形式對待。每天總是板著臉來對待父母,父母也會感到不幸福而愁眉苦臉,得不到兒女的樂意關照。長期下去就會氣餒而生病早亡。這就是惡知惡行的效果。

總之,王陽明心“知行合一”這一經典語句,就是反應每個人的主觀意知,真知即以為行,不行不足以為知。針對當時社會上言行不一的現實以及朱子知先行後的弊端,王陽提出了知行合一之說:

有知方有行,有行便有知,而知行的本體只有一個,那便是良知良能,而知行的功夫也只有一個,那便是致良知。

上以就是理解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思想和內在境界。


劉夢輝1445414400581




所謂“知行合一”的“知”是指理論認識範籌,“行”則是指實踐行動應用。也就是說是理論和實踐的互相之間的學問。一般人認為,知易行難,就是說懂得理論是容易的,而真正實際行動應用起來卻是很難的,可也有人認為,知難行易,(朱熹)領會理解道理是很難的,而實踐行動則應該是容易些。



陽明先生認為:“懂得道理是重要的,也是不易的,實際運用也同樣重要,真正行動起來同樣是不易的。”實現崇高偉大志向,必須實事求是(符合實際)腳踏實地,這可不僅僅是一句話,恰是一種高深的處世和生活智慧,真正明白了的人,會受用終生,所以看起來很容易明白,而實際上很不容易明白。用陽明先生“心學”最高概括四句話結束本文:“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去善去惡是格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