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今天的快樂週五,來自知乎熱榜上這個問題: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你們這整的……敢情陽間的活兒已經滿足不了你們了嗎!

看到這個問題,一開始本宣美是拒絕的,滿腦子都是一個人拿著一根指頭解鎖手機的情景,還有手指形狀的 U 盤——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假設一個人死了,再用 ta 的指紋來解鎖手機,看起來容易引起不適,感覺還像某些電影的獵奇情節。

所以為了避免不適……下面就假設你手機玩太多、大拇指需要截肢,但是你手機只錄了大拇指紋,手術以後可不可以留下那根大拇指,防腐處理一下當解鎖鑰匙吧(什麼破假設)!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好!假設你的大拇指經過一系列騷操作,終於變成了一根「沒有生氣」的手指,失去了生物活性。

那麼單單從「指紋是否能被辨認」——蓋個章能不能認出來的角度,不考慮手機識別,取決於這根指頭什麼時候爛到認不出指紋。

先說說極端情況吧,我們之前寫過人體受到強電離輻射後,各組織器官失去功能的次序,皮膚的分解大致是一個月。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有一說一,相關研究顯示,屍體在冬天放了長達 50 天後,還能提取到指紋數據。

不過以上是極端情況,從解鎖手機的角度來說,還要先了解下手機如何識別你的指紋。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首先本宣美隨便查了一下(……),目前市面上常規的手機的指紋解鎖,一般有 3 種:活體光學式電容式超聲波

活體光學式的傳感器通常有一個光源,通過照射指紋的「脊」讀取指紋圖像,再加以識別。

電容式是手機上最常見的指紋識別方式:與傳感器接觸的指紋的「脊」會形成自然的電容器,被傳感器所識別。

超聲波傳感器會發出超聲波脈衝,隨後讀取指紋脊和谷反射的不同回波。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這種解鎖法……應該不會有回波了

當失去生物活性後,手指會開始皺縮,紋路也可能變化;從指紋解鎖效果來說,相關研究並不清楚具體能持續多久。

那再極端一點,如果你非常健康,只是有錢得慌,想利用真 人 倒 模 3D打印技術,弄出一根一模一樣的大拇指(也不會爛掉),可能再導點小電,能一直用來解鎖手機嗎?

emmm……一句話回答,看圖: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好的以上是口胡;正經回答:可以解鎖,某團隊實驗的成功率大概是 80%。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就在上週,思科(Cisco)的威脅情報部門——Talos,剛剛進行完一波騷操作:用 3D 打印等技術偽造指紋,並解鎖了 8 種不同型號的設備。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Talos 團隊嘗試利用樹脂、雕刻用粘土等材料,做了 50 多個模具,手動測試了幾個月。

舉個栗子,針對目前市面上手機常用的電容式傳感器,Talos 團隊在解決了「指紋」的清晰度和材料的導電率以後,實現了傳感器啟動。

不過呢,針對這類破解方式,一些手機廠商會限制嘗試次數。而 Talos 團隊也並沒有找到繞過所有傳感器的方法,最終的成功率在 80% 左右(全文見參考文獻[1])。

簡單總結一下,由於材料、儀器等限制,3D 打印技術偽造的指紋需要相關的高端工具,除非你真的很有錢(參考某乎上被一隻蝸牛追殺一輩子、得 10 億美元的成功答主們),不然普通人基本無法實現批量偽造,在限定次數內可成功解鎖手機的指紋。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單單從指紋的唯一性來說,指紋識別幾乎是安全的。

受到遺傳、環境等因素共同作用,且在個人生命期內持久、難以更改,人類的指紋幾乎是唯一的:根據不知名信源,出現兩枚相同指紋的概率……大致是 50 億分之一

膚紋(包括指紋、掌紋、足紋)在胚胎早期發育階段形成,具有一定遺傳性,且出生後保持不變。指紋大致分成箕型(漩渦狀)鬥型(一邊開口)弓型3 種,但由於膚紋特徵種類繁多及分類系統多種多樣,膚紋學家一直沒找到合理的遺傳解釋。

不過呢,根據前兩年的一項研究(參考文獻[4]),Yvonne 等人進行了與鬥型指紋相關的全基因組關聯分析(GWAS)發現,基因 ADAMTS9-AS2對不同手指鬥型的形成有顯著性影響。

假如我死了,指紋還能解鎖手機嗎?

鬥型指紋

其中,ADAMTS9-AS2中的一個 SNP 位點 rs1523452 對十個手指鬥型的形成均有顯著性影響。

這一位點中有 AA、AG、和 GG 三種基因型。研究指出,等位基因 G 越多,鬥型出現的頻率越高。

參考文獻:

[1]Fingerprint cloning: Myth or reality?. TaLOS. 2020.

[2]Researchers use 3D-printed fingerprints to unlock an iPhone8, laptops. cyberscoop. 2020.

[3]D. S. Bolme, R. A. Tokola, C. B. Boehnen, T. B. Saul, K. A. Sauerwein and D. W. Steadman,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biometric matching during human decomposition," 2016 IEEE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Biometrics Theory, Applications and Systems (BTAS), Niagara Falls, NY, 2016, pp. 1-8.

[4]doi:10.1016 / j.jid.2015.10.062

一個人全身DNA瞬間斷裂/失活會怎麼樣?那裡總是溼答答,真是傷不起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