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农耕文化:千年文明的守望与传承

4月13日,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家住太原的余小静女士自驾车去了一趟榆次后沟古村,由于非常时期游客不是太多,却能更多地体会到悠闲中的静谧。回来后,在朋友圈里分享了一大堆出游体会,层窑叠院、祠堂、黄土岭、石板路、吊桥院……学历史专业的小余出游喜欢选择游览名胜古迹,她觉得古老文化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人类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和当时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等特殊时期过去,我要游遍山西的名胜古迹。”小余憧憬道。

五千年中国文明看山西。在山西不仅可以看山看水看庙、看大宅大院,还可以看古色古香散发着浓郁书香味的小镇、保留千年农耕文化的乡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留住乡愁情怀,守望心灵家园,成为社会共识和时代呼声。因而,我们更应该深入挖掘农耕文化的根与魂,深刻阐释其时代赋予的精神文化价值。

一个古村落的当代传奇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掘井而饮,耕田做食”,品味着这些古老的歌谣,我们仿佛看到一幅绵延千年的农耕文明演变图景。在城市文明、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的当代,古老的农耕文明并没有过时,反而愈发彰显出独到的价值和无穷的魅力。

在太行腹地、阳曲山下、清漳河畔,栖息着一个美丽灵秀的小山村——和顺县许村。经典的牛郎织女传说,正是源于许村一带。许村在春秋战国时已经建村,村里至今仍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一条街”建筑,古街、古屋、戏台、古井、古庙相辅相承,凸显了悠久的文化历史。

许村是个浪漫和神奇的古村,也是个文艺浓厚的山村,自1998年张艺谋导演在这里创作了电影《老井》后,便一发不可收拾,从2011年举办了许村国际文艺公社艺术节后每两年举办一届,使这个有深厚历史印迹和浓郁文化底蕴的山村开始散发出绚丽的色彩,博得了世界各国人士的眼球。

在这里,古老与现代的融洽,传统与艺术的碰撞,东方与西方的结合,使古老山村焕发出无穷的活力,村里老房装修成时尚的酒吧画室,墙壁涂鸦立意新奇,老件打磨换新装,旧农具使人忍不住触景生情,被岁月抛弃的物件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村民魏焕录在许村经营着一家名叫“胜利超市”的便利店,“我这个店是第一届文化节开幕那年开的。沾文化节的光,文化节的时候收入至少比平时翻一番。”

如今,许村已成为澳大利亚艺术基金会、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绘画室、台湾大学乡村研究所、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等国内外十多家机构的创作写生基地。

乡愁浓郁的农耕文化经典

后沟,一个朴实而又直白的村名。

被著名学者冯骥才誉为“全国唯一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采样地”,在这片黄土地上和古老村落里,孕育着一种活力,一种期望……

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不足百户的小山村如此诱人?是这里自然环境和明清遗址,是山村古宅那充满智慧的排水系统,是那雕刻的古建,老树和村民脸上的往来过去,是那尚未被尘嚣污染的淳朴民风。

后沟古村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传统经典,保存了中国北方汉民族自给自足的传统文明。民居建筑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形成了后沟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漫步村中处处感受着一远古的文化气息。沉睡的古村,如今重振精神,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今天,后沟古村向世人展示自己古风依存的过去,独特的自然环境及静谧的山庄风情给了游客一个心灵探索和情感释放的好去处。

一个仅有75户人家的小村落,村民自己种了粮食、蔬菜,在本村的磨坊磨成面,在碾子上把谷碾成米,有油坊把油料轧成油,有村里自制的豆腐、老陈醋、烧酒……一幅“男耕女织,夫唱妇随”“20亩地一头牛,老婆娃娃热炕头”的古老和谐画面展现在面前。

近年来,后沟村以乌金山旅游专线为中心轴,贯穿起全村综合服务区、现代农业体验区、自然生态保护区,实现了休闲旅游与生态农业良性互动。

千年的农耕文化在此得以传承和弘扬,在这里,不仅让我们看到远去的乡村农耕记忆,也看到了美丽乡村的振兴。

始终如一的守护与传承

在高平市神农镇庄里村南,穿过刻着“炎帝陵”三个大字的黄砂岩牌坊,沿着宽阔的朝圣大道,拾12个梯段的天梯而上,一组浸透着浓郁晋东南传统祭祀建筑手法的宋式建筑群巍然屹立。

神农炎帝是农耕文明的始祖,炎帝文化是中华文明的主要源头,高平是神农炎帝故里。据专家学者考证,高平神农炎帝历史遗存最为密集,碑记石刻最为翔实,民间祭祀活动源远流长,史书记载和故事传说十分丰富,历史文脉根源清晰可见。

近年来,高平在挖掘和传承炎帝农耕文化上持之以恒、历久弥新,“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已经成为海峡两岸拜祭神农炎帝大典的固定主题,炎帝陵则成为充分发挥海峡两岸基地交流的重要载体。从2016年开始,高平市已连续举办四届“问祖炎帝 寻根高平”海峡两岸同胞神农炎帝故里文化旅游招商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了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合作。高平炎帝陵先后被国台办、中国侨联和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和“神农炎帝文化研究基地”,成为全球华人寻根问祖的圣地和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家园。特别是“中国农民丰收节”设立后,又连续两年举办“庆丰收祭神农”系列活动,因为有众多农民参与,成为对当地特产的大宣传大展示平台。

因此,农耕文明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干成分,也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我们应将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下去。

本报记者张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