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為什麼要在清軍作壁上觀的情況下與吳三桂進行決戰?

鐵柱嗯鋼滴


李自成首先進攻的是大明帝國,因為他心裡確實有一個夢想,他也想在權利上分得一杯羹,而當時,山海關外的女真人雖然對明朝造成了威脅,但是並不是李自成的第一個敵人。

一、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

那個時代本身就充滿了不定性的因素,一切都說不好,李自成也是有野心的,要不然不會發動起義,也不會扯起大旗。

公元1644年,崇禎十七年,李自成大順王朝的第三年,張獻忠大西政權的第二年,清朝的順治元年。

這可以說是軍事力量的實力對抗的年份,三國有鼎立之說,明朝周邊也可以說是強權環立,虎視眈眈的一個格局。

大明王朝在這個環境下,苟延殘喘,特別是李自成,更是耐不住這個寂寞,因為張獻忠偏安巴蜀,所以並沒有多大的威脅,而清朝剛剛建立政權,也正是野心勃勃的時候。

大明朝腹背受敵,就像一塊懸掛在各個猛獸頭上的肥肉,每個政權都想佔為己有,誰都想得到它,那錦繡江山就是自己的了,李自成肯定想獨佔鰲頭,率先坐上金鑾殿的寶座。

而在他的字典裡,應該沒有把周邊的軍事政權放在第一位,所以他並不想和女真人,也就是清朝發生衝突,“擒賊先擒王”的概念,也深深的在他的理念裡體現出來。

李自成親率大軍分多路渡過黃河,進入山西,一路高歌猛進向京城出發,他是帶著遠大理想來的,同年3月15日,春寒料峭,李自成大軍兵不血刃拿下居庸關,北京城的天然屏障被打破了,在這些勝利來得輕而易舉之時,他怎麼會想到去和女真人拼個你死我活。

李自成眼看就要摘得勝利果實了,他只會享受這些,不會把眼光看得更加長遠,他真的沒有想到,奄奄一息的大明朝,還有一個最大的敵人,已經崛起的關外女真人,後來的清朝。

二、吳三桂的搖擺


雖然李自成一路摧枯拉朽,但是吳三桂並沒有堅定態度要投降。

由於吳三桂也是一個猛人,李自成也是非常忌憚的,要拼實力的話,吳三桂比起李自成也不遑多讓,所以李自成還是想招安於他的,賜予他金銀財寶,高官厚祿。但是吳三桂還是很搖擺,應該說他是一個投機分子,他一直在觀望形勢,山海關外還有一支勁敵,在這樣兩面夾擊的情況下,形勢尚且不明朗,他也不會隨便接過別人的“橄欖枝”。

吳三桂搖擺的理由很簡單,李自成是虎,清朝是狼,在虎狼之間,他確實很難抉擇,在搖擺不定之時,局勢發生了很多變化。

清朝還沒有徹底揮師進京,而李自成已經佔領了北京城,好像改朝換代已經是板上釘釘的事情了,而且吳三桂的家人老小都在北京城,他的愛妾陳圓圓也在。

至於後面的“衝冠一怒為紅顏”,也許只是為了寫詩好看,並沒有多大意義,對於吳三桂這樣一個梟雄來說,可能紅顏並沒有那麼重要,但是顏面還是很重要的。

家人被扣押,並且遭受酷刑,愛妾還被霸佔,本來已經打定主意的吳三桂,突然投降清朝,這也使得李自成措手不及。

三、李自成想逼迫吳三桂投降,所以與他一戰


在這些前因後果之下,李自成押解明太子朱慈,以及吳三桂的父親吳襄去往軍中。

李自成有自己的打算,用人質去要挾吳三桂,以不戰而屈人之兵,實在不行,那就開戰,一定要打到他投降為止。

李自成的隊伍也是能征慣戰的,所以這份底氣也是軍隊給他的,但是在出兵山海關時,李自成還是犯了策略上的錯誤,在軍隊沒有得到休整之時,行程數千裡去攻打山海關,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以疲勞之師去攻打別人的精兵強將,這種策略實在不高明。

本來是李自成攻打吳三桂,但是吳三桂在此刻,只能向清朝靠攏,吳三桂這樣選擇,等於多了一個盟友,清兵的介入,讓戰鬥就開始複雜起來。

本來李自成是想迫使吳三桂投降的,沒有想到第三方勢力的加入,讓局勢瞬間轉變,山海關的戰役為滿清入主中原奠定了基礎。

歷史總是這樣巧合,在不經意間,局勢就被改變,一切的不可能就變成了可能,也許李自成做夢都不會想到,他僅僅是逼迫吳三桂投降,怎麼會讓自己處於如此被動的局面,這正應了中國的一句古話,“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春風解語


李自成攻入北京的時候,大明在北方的主要軍事力量包括的山西的姜襄、宣化的唐通,都已經投降李自成的大順軍,而寧遠總兵吳三桂也接受了李自成的招降,只不過在去北京的路上聽到大順軍抓了他的父親吳襄、擄了愛妾陳圓圓,認為李自成不是真正重視他,才衝冠一怒為紅顏,翻身回到山海關,並襲取了山海關。



由於吳三桂是近在咫尺的敵對力量,而且頗有戰力,李自成為了在北方站穩腳跟,必須要先解決吳三桂。於是,李自成兩手準備,一邊繼續招降吳三桂,一邊準備討伐吳三桂。但李自成與吳三桂決戰,有沒有考慮關外的清軍會參戰這個因素呢?

首先,李自成並沒有把吳三桂很放在眼裡,認為吳三桂軍“可靴尖踢倒耳!的確,李自成手下精兵20餘萬,剛剛拿下北京,士氣正旺,再加上新歸降的明軍,急於表現。而吳三桂手下只有2、3萬人,而且剛剛放棄寧遠,帶著20餘萬軍民到山海關,立足未穩,雙方實力差距懸殊。



李自成對吳三桂與關外多爾袞聯合也缺乏判斷,認為雙方長久仇殺,肯定不會來救,而且路程遠,即使救也來不及,“北兵與吳三桂“久相仇殺,必不相救,即或來救,北兵駐滿洲,衣糧馬匹器械,尚需頓而來,曠日累月”。

而吳三桂據守山海關,自知李自成必定很快來攻,於是加緊備戰,大量招募人員協助守城。同時派親信去遊說多爾袞的清軍,希望借兵助剿,共同抗擊李自成的大順軍。還拍了數名鄉紳,去迎接李自成,延緩李自成大軍的步伐。

多爾袞很好的抓住了這個機會,帶領6萬八旗精兵直抵山海關10裡處,待價而沽。毫無退路的吳三桂只好硬著頭皮迎戰李自成的大軍。雙方交戰的第二天,吳三桂的軍隊已經岌岌可危,吳三桂旦夕要敗。危急時分,吳三桂親率親兵到多爾袞的營寨中求援,多爾袞趁機逼迫吳三桂剃髮降清。於是多爾袞的清軍加入戰局,很快扭轉了局面。

接下來的事情就順理成章了:李自成戰敗,退回北京,匆忙稱帝后撤退。而清軍入關後並沒有撤走,而是堂而皇之的做起了主人。吳三桂只好繼續賣命,一路追殺李自成,最後一直打到雲南成為了平西王。



鄭說豫見


首先一點是,現在對李自成軍的第一手資料幾乎沒有。李自成敗的太快,建州又人為的消除李自成的影響,許多文字資料都毀掉了。我們並不知道李自成在四月十三日出徵前到底是一個什麼態度。

可以猜測,李自成對關外建州的威脅完全視而不見。他盲目的認為建州和明朝是死對頭,現在明朝沒了,建州的威脅也沒了。

所以李自成只派了唐通帶了幾千人去山海關換防。如果他正面建州的威脅的話,此時至少應該派個老營的人帶上萬的兵馬去接收。或者在已知吳三桂反了之後要留下相應的預防措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