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嫌犯分開受審,警察明知兩人有罪但缺少證據。於是警察分別告訴他們:若兩人都抵賴,各判刑一年;若兩人都揭發,各判五年;若兩人中一個揭發對方而另一個抵賴,則揭發的無罪釋放,抵賴的被判十年。
——這就是博弈論中最經典的模型“囚徒困境”。
看懂這個模型,也就看懂了現如今的“減負”。
對兩個囚徒來說,最優解存在嗎?存在,兩人都抵賴互不揭發,各判一年。但現實中,最優解可能出現嗎?不可能,沒人會冒著判刑十年的風險去相信別人。
對學生們來說,最優解存在嗎?也存在,大家一齊減負,都不許補習,輕輕鬆鬆直到高考;高考也全憑學校裡學到的那點兒東西,考多少便是多少。最優解可能出現嗎?您覺得呢?
在任何一個時代,優質教育始終是社會最稀缺的資源,競爭是抹不開的話題,只不過原先是科舉孝廉,如今是高考罷了。所謂“減負”,始終都只是個偽命題。
素質教育提了多年,仍進展緩慢,是教育部門不作為嗎?非也!
好友劉君在上海某私立教培機構任職。他曾感慨,班裡的學生大多家庭條件優渥,而越是富裕家庭越重視學生的教育。
很多學生小學還未畢業,都已掌握一種甚至幾種琴棋書畫的技藝,多數學生英語的口語水平已不亞於成人,有的學生甚至可以自己制訂旅遊計劃,自己環遊歐洲各國。
素質教育表面看拼的是孩子的智力,實則拼的是家長的錢包。
試問,假若素質教育全面鋪開,寒門子弟是否有一戰之力?又如何通過高考翻身?
強推素質教育,只會使得寒門再難出貴子。反觀飽受譴責的課業負擔,卻是寒門子弟的救命稻草。
一味地去推行減負,將“減負”和縮短學生的校內課時、減少學生的課後作業劃等號,只會把他們早早地推出教室,推向那些良莠不齊的教培機構——高昂的費用或在其次,若進了“X子閱讀”這類機構豈不誤了前程。
在可以預見的時間內,素質教育不可能普及;應試教育仍是主流,“考”仍是“老師的法寶”,“分”仍是“學生的命根”。
負擔或在校內,或在校外。
若真的只是心疼孩子辛苦,大可以向老師直言不做作業,老師斷不會說什麼;但多數家長心裡想的,卻是“大庇天下孩子俱歡顏”,他們追求的並不是自己孩子的“減負”,而是別人家的孩子一齊“減負”。
您覺得全國的家長,會默契地選擇這個最優解嗎?
終日嚷著減負的家長,若只是嘴上說說倒也罷了,若是真的滿懷期望,不是太過天真,便是太過歹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