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溫對比張良、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俗話說: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朱元璋也曾說,劉伯溫就是自己的張良。劉伯溫既擅長出謀劃策,有長於天文星象,可以說匯聚了張良、諸葛亮兩人的才能,但歷史總是善於開玩笑,這麼一個絕頂聰明人,結局反而最悲慘。下面,我們一起來聊聊。

三人的結局分別怎麼樣?

張良,漢朝開國功臣,封留侯。劉邦本讓其在齊地食三萬戶封邑,張良拒絕,選擇了和劉邦最早相見的地方——留地,食萬戶。劉邦政權穩固後,基本不再參與決策,信奉黃老學說,以修仙之名得以終老,成功躲過了劉邦和呂后的功臣大屠殺。

劉伯溫對比張良、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留侯祠

諸葛亮,三國時期蜀漢丞相,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在世時被封為武鄉侯,死後追諡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死在北伐魏國路上的五丈原,歷經劉備、劉禪兩代崇信不衰。

劉伯溫對比張良、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成都武侯祠

劉伯溫,原名劉基,明開國勳臣,朱元璋的主要謀士,封誠意伯,歲祿240石(上面還有國公和侯爵,李善長歲祿4000石,可見其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明朝建國後,也請辭歸還故里,但因與淮西勳貴集團矛盾衝突激烈,被胡惟庸借皇帝賜藥之機下毒,病重後被朱元璋特遣人員護送回家,除宋濂等寥寥幾人相送外,朝中大臣無人相送,更有勳貴繞車燃放爆竹相慶,回鄉後不久便去世。

劉伯溫對比張良、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影視劇照

劉伯溫相較張良:信念不同,退的不徹底,得罪人太多

張良信奉黃老學說,凡事看得開,不做強為之事。開國之後基本隱退,不參與劉邦平定諸異姓王的決策和朝廷內部勢力的爭鬥。僅在劉邦欲廢太子的情況下,幫呂后出過一策,幫劉據保住了太子的地位,也為自己逃脫呂后的迫害贏得了砝碼。劉伯溫信奉儒家學說,是元朝為數不多的進士之一,強調積極作為。在開國後任御史中丞,為言官之首。面對強大的淮西勳貴集團,必然觸動他們的利益。何況,劉伯溫本性孤傲,內心看不起這幫泥腿子出身的勳貴,在明朝建立過程中一直與李善長不睦,曾多次勸朱元璋削減淮西勳貴集團勢力,在其一生中始終被淮西集團排擠迫害,造成最終之悲劇。

劉伯溫對比張良、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老子標準照

劉伯溫相對諸葛亮:形勢不同,兔不死,狗不烹。

諸葛亮被劉備三顧茅廬請出山,戎馬一生幫劉備父子三分天下,尤其是劉禪時期,獨擎大廈於不倒,備受尊崇,獨掌大權。蜀國偏居一隅,魏國虎視眈眈,吳國也想趁火打劫,劉氏父子自不會自斷臂膀,棄用諸葛亮。朱元璋雖是貧民出生,但實為一代雄主,善於帝王之術,玩弄群臣於股掌之中。天下大定,兔死狗烹是無可避免的歷史結局。疑心極大的朱元璋為搞平衡術,必將拉一派、打一派,無論是淮西集團,還是浙東集團,只是其手下的棋子。天下一統,功臣的好日子就到頭了,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

劉伯溫對比張良、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劉伯溫至於自己:有所為,有所不為,善於守拙,更是智者。

謀士之於帝王非常重要,每一位帝王必須有高人相輔,方可成就一番事業。謀士在幫帝王建功立業之時,既要讓帝王信服、成為股肱之臣,又不能聰明過頭,引起帝王的猜忌和害怕。開疆擴土、建功立業的主意可以多出,內部傾軋、宮廷矛盾的主意少出。劉伯溫點破朱元璋尊明王的用意,多次建議打擊淮西集團,凡事看的比皇帝還遠,另外還精通天文星象之學,善於望氣觀穴,能"前知五百年、後小張五百載",近似於神人,不引起皇帝的猜疑和恐懼才怪。有時候,善於守拙更是智者。

劉伯溫對比張良、諸葛亮,都是聰明人,為何結局如此不同?

碧海照青天,關注社會熱點,講好政史故事,謝謝您的閱讀和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