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要讓我怎麼說,原生家庭的沉浮

愛要讓我怎麼說,原生家庭的沉浮

他用自己的懷抱抱著五歲的兒子,兒子圓圓的腦袋一點一點的點在他的肩頭。他小心翼翼的抱著,就如老鷹保護小鷹般的用自己的翅膀緊緊地守護著。

鄉村的路面是泥土的路面,地上的泥粘粘的,粘在鞋底,讓人走不了幾步,就會被這泥土的粘性帶動腳的滯重。

他的腿腳邊還跟著一個三歲的女孩,臉上被泥土糊成了花花臉。小女孩緊緊地抓著父親的褲子,蹣跚著跟在父親的身邊。

肩上的小男孩對著腳下的小女孩,笑了笑,揮了揮手,得意的做個鬼臉。伏在父親的懷裡,嬌滴滴的說:“啊大,我要吃餃子,快快回家,讓阿孃給抱餃子吃。”

他微微地低了頭,將那張黑森森的長滿鬍子茬的嘴巴,拱著兒子肥嫩的臉上,低聲細語的哄著兒子“辛偉乖乖,一會,一會就到家了啊。到家就讓阿孃包餃子吃。”辛偉一邊躲著阿大的鬍子,一邊對著阿大腳邊的辛麗喊著:“辛麗,你走快點。回家讓阿孃包餃子吃嘍。”

愛要讓我怎麼說,原生家庭的沉浮

阿大看了看腳邊的辛麗,臉色沉了沉:“哎,你就不能走快點啊。不讓你跟著出來,你非要跟著,這下走不快了吧。”辛麗看著父親,仰起自己的小臉:“阿大,你看我走的多努力。”然後 費勁地抬起一隻腳。

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那個時代的封建思想還很嚴重,重男輕女現象普遍存在。“兒子是傳宗接代的,女兒是人家的。”“結了婚的姑娘,潑出去的水。”這個思想在那個年代是普遍存在的。而生活,自然也是更加偏向於男人。

女人的地位總是在平常百姓中得不到應有的尊重,應該就是世俗的倫理在作祟。

而辛麗就出生在這樣的家庭裡,父母的注意力都在哥哥的身上。

“阿孃,阿孃我回來了。”一到家門口,辛偉就大喊起來,小腳丫蹬著阿大的肚子,小手就開始掙脫阿大的懷抱,順著就向下溜。

阿大輕輕地拍拍小屁股,用力地將溜到一半的辛偉再往懷裡舉了舉,對著不滿意的向著自己瞪眼的兒子說:“乖兒子,地上髒,到屋裡再下來。”辛偉急切的喊著:“那辛麗為什麼要自己走?”“他是女孩,早晚要出嫁的,你是男孩,是咱家的命根子。”阿大回答著。

正是因為這種思想的不斷滲入,才會給孩子種下了重男輕女的思想。在日子的潛移默化中才會讓孩子感覺到家庭中的重男輕女是理所應當的,哥哥得到的父母的偏愛也是正常的。

愛要讓我怎麼說,原生家庭的沉浮

“阿孃,我要吃餃子,是阿大答應我地。”一進屋門。辛偉就利索的從父親的懷裡滑溜了下來。邁動著小腿跑向母親,母親臉上的微笑盪漾開來:“小乖乖要吃餃子了,好好好,阿孃給你包。”一邊說著一邊扶著自己懷胎的肚子,慢悠悠的挪到面甕前。

“還有一點點的白麵。你過來掃出來,我不方便。”阿孃對著阿大說。“哎,什麼時候能想吃什麼就有什麼?”阿大看著阿孃說。

“還好,夠辛偉吃的。我們吃地瓜。”餃子包好了,辛偉吃的不亦樂乎。辛麗看著哥哥的碗裡的餃子,想吃又不敢吃的看著阿孃。阿孃嘆了口氣,對辛麗說:“乖閨女,等以後面多了再包給你吃。哥哥吃飽了,長大了會保護你的。”

愛要讓我怎麼說,原生家庭的沉浮

辛麗懂事的點點頭,從這個時候開始,辛麗一直就是什麼好的東西都要先留給哥哥。即使是自己努力工作得來的,只要哥哥需要,就要先給哥哥。

原生家庭的初始教育是多麼的強大啊,根深蒂固的思維,在從小的灌輸中,真的起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即使後來辛麗結婚,也是一切的金錢都要向哥哥傾斜。

哥哥學習的費用,自然是不用說的,因為辛麗結婚早,老公又有商業頭腦。在結婚時,就是因為老公的經濟富裕才跟了他。“婚姻的第一選擇不是因為幸福,而是要有能力幫助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這也是辛麗的悲哀,而她對這種悲哀卻是樂此不疲的遵守與擁護。

因為從小得到的父愛母愛就少,結婚後,因為工作的繁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便讓母親來幫忙照顧孩子。這個時候的母親與父親因為辛麗家的經濟條件的上升,而對辛麗開始了行為上的幫助與語言上的讚美。

愛要讓我怎麼說,原生家庭的沉浮

從來沒有享受過父母這般愛自己的辛麗,自然心裡無比的激動。每一次父母對於金錢上的需求,都會得到辛麗的支援。

而辛麗在每次支援父母的同時,都會有一種興奮感與幸福感“我終於讓父母對我有了肯定,我終於得到父母的愛。”她是多麼的珍惜這種愛,多麼地喜歡與父母相處時父母對自己的讚美與愛護。

這種模式的轉換,讓從小有著自卑心理的辛麗,開始有了點點自信的提升。而跟隨辛麗自信提升的還有哥哥成家後,除去經濟上的缺失問父母取用之外,對於辛麗能夠養育父母更是打心底裡的歡愉。

愛要讓我怎麼說,原生家庭的沉浮

家庭總有一個怪圈,從小疼愛的孩子,成人後基本都是先為了自己的生活在忙碌。父母總是自己身後的依靠。即使父母老了,能讓父母對自己幫助就幫助。

而從小自立的孩子,因此從小就缺乏安全感,總是自己給自己找安全感。在一步步的提升自己後,心裡還是希望能夠得到自己父母的肯定。一旦得到肯定,心裡就很容易滿足。

因為自己走過的不容易,也容易體會到父母的不容易,而後對於孝敬父母,確實比誰都要積極。真的是“以孝為本。”

辛麗就是如此,在經濟的富裕時,為自己的原生家庭付出已經成了理所當然。而在自己的老公遇到困難時,卻是先填盈了自己的腰包。帶著父母一走了之,婚姻只是她的選擇的買賣。

她卻又不知道,因為她的作為,對於自己的孩子又會有一種什麼樣的示範?原生家庭是一個很大的社會問題,好的原生家庭給予孩子的總是愛與自信,信仰與幸福。

反之,原生家庭給予孩子的只能是作為一個原生家庭的工具,慢慢的耕耘,然後毀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