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天士《溫熱論》一書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葉桂,號香巖,生於公元1666年,卒於公元1745年,江蘇吳縣(今蘇州)人。是清代著名醫學家,四大溫病學家之一,與薛雪等齊名。《溫熱論》是葉天士遊洞庭山時,門人顧景文隨之舟中,以當時所語,信筆而錄。其文首經清代唐大烈潤色,載於所撰《吳醫匯講》中。以後章楠的《傷寒本旨》、葉氏的《臨證指南醫案》、王孟英的《溫熱經緯》都有轉載。《溫熱論》是一部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文獻,全文僅三千七百字,卻奠定了溫熱病的理法方藥的理論基礎。是繼張仲景《傷寒論》以後,又一個闡發外感熱病的重要文獻。

葉天士《溫熱論》一書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一、闡明瞭溫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大法

葉桂在《溫熱論》開篇即說:“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肺主氣,屬衛;心主血,屬營;辨營衛氣血雖與傷寒同,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也。”葉氏首次明確了溫病的病因是“溫邪”,以區別於“冬傷於寒”、“戾氣" 等各種說法。所謂“上受”是指邪從口鼻而入,指出了溫邪的感染途徑。“首先犯肺”是指溫病的病變部位,首先是肺臟,以區別於“病在太陽”、“邪伏肌膚”、“邪伏骨髓” 、“邪伏少陰”、“邪伏募原”等說。“逆傳心包”是指溫病有順傳和逆傳兩種轉歸。“若論治法則與傷寒大異”是說明溫病和傷寒的病因,有寒溫不同,病理特點各異,所以治法就各不相同了。

初期病在表者,傷寒則用辛溫重劑,意在辛溫發汗以散案,溫病則用辛涼輕劑,旨在辛涼清解以透熱。病由表衛入裡,傳入陽明氣分者,均可用下法,傷寒為熱鬱在裡,劫煉津液而成燥屎,下之宜猛,急下存陰,宜用大承氣之類。而溫病多溼熱內博,

非成燥屎,下之宜輕,宜用小陷胸、瀉心之類。到後期,傷寒病傳三陰,寒盛陽虛,治以溫養,用桂附之類;溫病則傳營血,熱甚耗血、動血,治宜涼血、散血,宜用生地、丹皮、阿膠、赤芍之類。

葉天士《溫熱論》一書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特別是“逆傳心包”理論,是對溫病傳變規律認識的一大創見,亦是對《傷寒論》六經傳變理論的一大突破,如葉氏認為神昏語不單單是按《傷寒論》所說由燥屎所致,更重要的是因“邪入心包”,故立法以清營清宮為主,選“三寶”和犀角、金汁、竹葉之類。因此其意義不僅僅在於是理論上的重大突破,更重要是為溫病危重急症的治療獨闢蹊徑,拯救了眾多垂危病人的生命。

葉氏從溫病的病因、病位、病機、感染途徑、傳變趨勢、治療特點等方面,闡明瞭溫病的發病機理和治療大法,使溫病徹底地從“皆傷寒之類”的概念中脫卻出來,自成體系,是繼《傷寒論》以來,在外感熱病史上的又一次飛躍,是中醫治療學發展的頂峰。

二、創立衛氣營血的辨治綱領

衛氣營血的辨證,是葉氏溫熱理論的核心。從而揭示了溫病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的一般發展規律。其謂:“大凡看法,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

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葉天士《溫熱論》一書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以上所論,雖僅寥寥數句,卻精闢地概括了衛、氣、營、血四個階段的證候特點和治療原則,是繼張仲景六經辨證學說以後,又一個新的外感熱病的辨證綱領。

三、察舌驗齒,辨斑疹白㾦,豐富和發展了中醫診斷學的內容

葉氏對溫病診斷獨具匠心,頗有創新,其察舌之法,既詳且精;驗齒之法,尤為獨到;辨斑疹白㾦,切合實用。這對診斷溫病的輕重、深淺及其預後具有重要的價值,對整個中醫診斷學來說,大大的豐富了內容。

摘錄其中一段很有意思的:若咬牙齧齒者,溼熱化風,痙病;但咬牙者,胃熱氣走其路也。若咬牙而脈證皆衰者,胃虛無谷以內榮,亦咬牙也。何以故也?虛則喜實也。舌本不縮而硬,而牙關咬定難開者,此非風痰阻絡,即欲作痙證,用酸物擦之即開,木來洩土故也。

葉天士《溫熱論》一書的主要成就是什麼?

總之,葉氏《溫熱論》對溫熱學說,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為祖國醫學史增添了光輝的一頁。葉氏的學術成就在於他的繼承性、獨創性、總結性、靈活性,不愧為名符其實的溫病大師。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