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莊子說過: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不多,知量無窮。
意思就是:有大智慧的人能夠觀察事物的遠近,因而小的不以為小,大的不以為大,這是因為知道事物之量無窮的道理。
如果用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事物的表象,那一定會錯失事物背後的影響,任何事情其實都是福禍相依,表面看到的有的時候不僅不能代表本質,反而會成為看見本質的障礙。
人生的福禍得失,亦是如此。
當一個人拿自己擁有的優勢沾沾自喜的時候,殊不知自己的優勢最後未必成為人生的加分項;當一個人存在著某一方面的劣勢,因而自卑或者過度沮喪時,殊不知這一份劣勢所帶來的機緣,反而會塑造一個更好的自己。
以辯證思維去看待人生,見相非相,即見如來。
不以事物表象為準則,才能駕馭事物好壞轉變的機緣,當人生遇見突然之間的幸運,也不以此為傲,更不會自鳴得意,當人生遇見突然出現的低谷也不過於沮喪,才能避免自己陷於其世俗陷阱之中。
春秋末期,晉國六卿之一的智伯勢力非常大,有一次他要去征伐仇由國,道路艱難不能通行。
於是他打造了一個巨大的鐘,說要贈給仇由國的君主,仇由國君主聽了非常高興,為了迎接智伯送來的鐘,就修通道路準備接納。
這個時候大臣赤章曼枝對他說:“您不能這樣做,送鍾是小國侍奉大國的行為,但是大國卻主動給小國送鍾,士兵一定會隨著大鐘一起到來,您接納了鍾也就接納了士兵的攻打。”
而仇由國的君主聽了不以為然,就接納了大鐘,赤章曼枝看到仇由國的君王冥頑不靈,就跑到齊國逃命。
七個月之後,智伯正式攻打仇由國,仇由國因此滅亡。
這件事情正應了《菜根譚》所說的那句話:非分之福,無故之獲,非造物之釣餌,即人世之機阱。此處著眼不高,鮮不墮彼術中矣。
不是自己應該享有的福氣,或者無緣無故出現的意外收穫,如果不是造物主故意佈下的誘餌,就是別人處心積慮設下的陷阱,這個時候如果不能讓自己的眼光高於世俗,那一定會落入對方的圈套。
二、
當你用超越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世俗,才能擺脫世俗之內的情緒禁錮,而這就是避免人生痛苦和深淵的根源。
因為人生最大的問題並不是問題本身產生的,而是由於你的情緒,當你駕馭不了世俗出現的好壞轉變時,就會因為被情緒束縛,成為人生的傀儡。
同樣是發生在智伯身上的事情,後來又過了許多年,智伯向魏宣子索取土地,魏宣子不給。
任章就對魏宣子說:“你可以給他,他無緣無故索取土地,鄰國會感到恐懼,當他的慾望深重貪得無厭時,君主不如把土地給他,讓他驕傲輕敵,此時各鄰國也會因為恐懼而互相親近,並且組織軍隊來對付這個驕傲輕敵的國家,那麼智伯的災禍也就出現了。在《周書》上說‘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予之’,這麼好的機會,為什麼不利用天下的力量共同來對付圖謀不軌的智伯呢。”
魏宣子聽了覺得非常有道理,就同意了這個建議,於是就給智伯有一萬戶人家的城邑。
智伯非常高興,趁機又向旁邊的趙國奪取土地,趙國不給,智伯就去圍攻趙國。
後來韓國、魏國在晉陽城外反叛了他,趙氏也在晉陽城內作為接應,智伯因此而滅亡。
智伯在得到土地之後駕馭不了過分貪得的慾望,就像年羹堯因為權位太盛而駕馭不了富貴和榮耀一樣。
《道德經》之中說:禍莫大於不知足,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足是避免禍患最好的方式,但是一個身在世俗之中的人,很難用超越世俗的覺悟去駕馭世俗的得失,一旦得到的更多,就會因此而得意忘形。
看到這裡,不知是否有所覺悟,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也只是看到事物的表象,並因此生出相應的情緒,看似是人之常情,但是人生的多少禍患,不是因為人之常情才出現的呢?
清醒一些,才能修養“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的覺悟。
用出世的態度對待身處世俗的自己,才能避免自己被世俗的陷阱侷限,這是一個人超出世俗的智慧。
作者|國學書舍
品讀國學智慧,感受古人文化,體悟不一樣的世界,看見不一樣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