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導語:

由於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解放,歐洲文化開始步入大發展時期,幾乎每個人的思想都得到了應有的重視,尤其是當很多人的思想聯成一線時,新的思想潮流便隨之形成,從而促生出令人耳目煥然的新文化。當然,新文化的產生,也不過是為了迎接更新的文化出現。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文藝復興——自由思想油畫

古典文化復興和理性主義迴歸

在大多數歐洲文學史的愛好者看來,歐洲古典文化的復興,至少要到公元15世紀才初露端倪。其實,自從古典文化形成之後,它便始終沒有完全滅亡,只不過這種文化在社會上的流傳和影響程度存在很大不同。比如在最式微的時代,古典文化可能僅僅是一些不入流學者的業餘研究,但是作為一支歷史悠久的並且是經過了歷史檢驗的社會文明,古典文化的火種還是一直延續了下來。這樣直到社會發展再次陷入茫然,大家重新對歷史走向展開思考的時候,古典文化也就適時回到了歷史舞臺。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古典主義油畫

眾所周知,羅馬帝國不僅大舉繼承了希臘文化,還進行了羅馬式的改造和發揚,從而形成完整的歐洲古典文化。後來基督教盛行於世,一度掌控整個歐洲社會,但是他們對於古典文化的處理,也僅僅是去除了一些對自己不利的成分。至於其他一些中立元素,尤其是有利元素,以及一些不具思想傾向的科技文化和藝術文化,基督教還是予以了很大程度的保留。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西羅馬帝國滅亡油畫

西羅馬帝國滅亡之後,由於社會陷入一團混亂之中,古典文化在西歐遭到嚴重毀壞。但是很快便由查理曼開創了帝國基業,儘管後來一分為三,社會秩序還是得以基本維護,古典文化也得以持續生存下來,至少在少數知識分子中間流傳了下來。而且,知識分子在古代歐洲畢竟處於社會精英階層,由他們所產生的歷史思考,往往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和導向性,尤其是以蠻族為主體建立起來的國家,知識分子往往會成為高級顧問之類的國家官員,他們對於古典文化的延續作用更大。

此外,這一時期的文化學者多繼承了文藝復興時期的社會成果,同時又在新的時代面前展開了自己的思考,其中很多人甚至還是十字軍的後代。他們從祖輩那裡聽到了宗教和政府之間的權力之爭,同時又目睹了宗教和政府的奢靡,以及底層民眾的勞苦悲慘,思考問題的角度便逐漸離開了宗教和政府利益。何況當時的社會學者大多不是政府官員,也不是宗教信徒,儘管他們對兩者並不反感,但是已經開始了對底層民眾的關注,由此所

產生的文化自然也開始迴歸理性層面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理性主義思想建築

與此同時,意大利富庶的社會經濟仍然在持續發酵之中,除了最先出現的佛羅倫薩之外,威尼斯、米蘭、烏比諾和羅馬等城市也紛紛出現和興起。由於加入了資產階級這一社會力量,宗教和政府勢力逐漸趨於世俗化,神靈和國王的地位都開始直線下降,個人的地位卻隨即穩步上升。在這種情況下,雖然西歐文化仍然把人性和神性結合在一起,但是人性顯然已經得到了極大的解放。

東羅馬帝國的淪亡和歐洲社會的統一

在古典主義時期的歐洲大地上,主要活躍著三股勢力,即傳統的宗教組織和政府勢力,以及新興的資產階級。這三股勢力分別組成了自己的利益群體,相互之間的矛盾和摩擦始終沒有停止過,而忍受苦難最深重的當然還是底層民眾。因此,在當時的歐洲社會,民眾都在熱烈祈盼和平年代的到來,所謂"亂久思治",三大利益群體的領導階層當然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因而只要有一個合適的契機,他們就會迫不及待地選擇和平相處。

公元13世紀,雖然有些殘忍,上帝還是給了歐洲人契機。這一世紀末葉,奧斯曼帝國興起,並且將進攻的矛頭指向了東羅馬帝國。公元1453年,奧斯曼帝國的軍隊佔領君士坦丁堡,標誌著東羅馬帝國的統治正式落下帷幕。此舉當然也觸動了整個基督教世界,以至於教皇[插圖]立即號召基督教國家再次組成十字軍,共同抵抗奧斯曼帝國的侵入。但是教皇心中也很清楚,此時的政府勢力未必聽從自己號召,新興的資產階層更有可能不買自己的賬,所謂再次組成十字軍的的號召,很可能成為一紙空文。由於充分認識到了這種情況,教皇並沒有舉起基督教的旗幟,而是拋出了"歐洲"的概念,從而最終取得歐洲各國的響應。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查理曼大帝

在這個過程當中,歐洲的文化自然也取得了融合與進步。當時,在奧斯曼帝國的武力威脅下,大批東歐古典學者逃亡意大利,這些學者為西歐帶去正宗古典文化的同時,自然也促進了西歐社會的文化融合。再加上東歐古典學者早已大批進入意大利任教,古典文化在意大利的傳播已成潮流,整個西歐社會的文化也在一步步趨同。這種情況,正是教皇、國王和資本家所樂於見到的,因為文化上的統一必然有助於國家的統一,從而促成整個歐洲的統一,如此也就促成了以上三股勢力的和平共處。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浮雕

這一時期,雖然歐洲社會的三股力量各懷鬼胎,甚至都想吞併其他勢力而一家坐大,但最終還是陷入了相互制約的局面中。值得慶幸的是,此次社會潮流歪打正著地促成了歐洲社會文化統一,並且找到了古典文化這一共同立足點。公元1438年,希臘正教會和羅馬公教會在佛羅倫薩舉行首腦洽談,基督教世界的融合隨即取得實質性進展。而這種宗教上的融合,自然也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歐之間的社會文化交融,尤其是以東歐為正統的古典文化,大幅提升了西歐社會的文化高度。

後文藝復興時代的理性主義

公元15世紀開始,歐洲各領域的藝術家都開始感覺到一股時代新風的來襲,以至於整個社會都沐浴在一片萬物新生的欣喜中。當然,這裡所謂的新生,並非完全從無到有,而是一種脫胎換骨和吐故納新後的成長。其整個過程不僅充滿創造性,而且絲毫不失理智,是為古典文化中的理性主義。更為確切地說,這是一種建立在舊有知識上的創新,其精神內核與文化基礎是不變的,只不過在適應歷史潮流和社會發展過程中做出了必要的調整,這就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大背景。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後文藝復興時期宗教壁畫

據史料記載,理性主義的發展首先起源於知識分子階層,繼而擴展到建築、雕塑、文學和音樂等領域,並且以美術成就最為突出。在此,當時學者提出了一個基本觀點,即一切評判標準都能夠隨著經驗的積累而更加準確,這便產生了和理性主義並駕齊驅的經驗主義。在這種文化氛圍的促使下,歐洲社會各領域知識都得到了長足發展,比如今天為人們所熟悉的飛機和坦克,就是在這一時期完成的理論建設。

為了創造出更加繁榮的文明,意大利學者不僅窮經皓首地研究古典文學,還開始對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物進行發掘,並最終衍生出了一門全新的考古學科。如此一來,大量歷史文物紛紛出土,其中不乏一些珍貴的藝術作品,從而最大限度地還原了歷史原貌,同時也讓古典文化更加全方位地展現出來。以人體雕塑藝術為例,中世紀時期的作品多數比例失調,看上去藝術感極差,而古典時期的作品不僅比例協調,而且經過了近乎完美的藝術處理,看上去美感十足。

然而,藝術表現需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種規則雖然不像宗教規則那樣死板,但是作為一種美的標準,同樣具有強制性。對此,歐洲學者認為,藝術雖然源於現實並且基於生活,但同時又必須高於現實和生活。所以,

藝術並非生活的再現和具體化,而是經過加工和處理的藝術作品。這在宗教主題作品橫行的當時,實在是一件難能可貴的事情,同時也表現出了理性主義的深刻影響。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歐洲的文字

與此同時,歐洲社會也認識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並且將語言文字視為重中之重。在當時歐洲學者看來,只有精通了語言文字,才能深入學習古典文化,並且和當代學者進行順暢溝通。在此基礎上,情商也是一名學者走向成熟的必要素質,因為文字和語言信息的真意往往在於弦外之音。如果天賦不夠,就需要進行大量的知識儲備,以期在量變的促使下完成質變,從而成為一名合格的學者,這些都是理性主義的表現形式。

意大利和整個歐洲

公元15世紀是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巔峰世紀,但是隨著經濟力量的削弱,意大利文藝復興不可避免地失去了物質基礎,因此文藝復興也開始走向末路。具體來說,當時的伊斯蘭國家陷入一片戰亂之中,直接導致意大利賴以生存的交通線和經濟區遭受毀壞,與之相關的經濟來源也隨即斷絕。其次,歐洲各國的主要經濟對象開始轉向北非,這樣一來,意大利的"貿易中轉站"地位終於不保,地理位置所造就的商業優越性也隨之喪失;再者,隨著新航道的開闢,歐洲人的海上貿易重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意大利海上地理位置的商業優越性也隨即消失;最後,荷蘭的製造業水平在當時後來居上,從而使意大利喪失了最後一點商業競爭力。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發達的荷蘭航海運輸業油畫

綜合上述原因,在各方面佔盡優勢的法國與荷蘭開始崛起,並且迅速趕超意大利。緊接著,新興勢力開始爭奪和瓜分意大利,如公元1494年的法國軍隊侵入,以及公元1527年德國僱傭軍的入侵,都將意大利推向了毀滅的邊緣,甚至連當時的意大利和整個歐洲中心——羅馬城,也遭到侵略者的攻陷和毀壞。然而值得慶幸的是,意大利在文藝復興時期創造的社會文化得以保存,並且一直延續到公元1660年,只可惜歐洲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早已不保。

與此同時,西班牙由於獲得了美洲殖民地,而迅速提升了國力;德國由於獨特的地理位置,也因商業文明的發展而經濟繁榮;英國因為紡織業發達而步入富國行列;荷蘭也因為糧食資源充裕而大發歐洲各國的災難財。就這樣,在經濟條件得以充實和穩定之後,以上國家紛紛上演了和意大利如出一轍的文藝復興運動,並緊隨其後取得了思想上的劃時代進步,從而大舉推動了社會文明的進程。

東羅馬帝國滅亡之後歐洲在古典主義文化復興基礎上促成了社會統一

具有典型象徵的歐洲基督教文化建築

在宗教方面,越來越多的基督徒開始走出修道院,到普通民眾活躍和聚集的地方去傳教,傳統的基督教修行模式開始受到挑戰。基督教高層雖然不願看到這種情況,但是迫於歷史潮流的強大壓力,最終也只能選擇不斷妥協。如此一來,基督徒便以個人的形式開始在民間廣為傳教,從而開始了一種全新的傳教方式,史稱"現代虔誠"。在當時,德國與荷蘭都遊走著大量這樣的基督徒,他們的做法也直接影響到了正統基督教的權益。

作為文藝復興的一部分,這些基督徒同樣以"人文主義"為旗幟,他們不僅對古典文化進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而且還將基督教著作中的一些問題發掘出來,從而促使基督教完成歷史性轉變。基督教高層很清楚,這批基督徒遠比科學家更可怕,因為科學家雖然否定基督教,但是他們的理論太艱深,而當時大多數社會民眾連字都不識,所以對基督教造成的負面影響比較有限。而這些基督徒不僅深諳神學理論,還紮根市民階層,所以非常易於籠絡人心,這最終造成了正統基督教大量流失信徒,雙方勢力也就此站在了對立面。

結語:

古典主義的文化復興與東羅馬帝國的滅亡加之文藝復興的催化促使了歐洲文化進行了一次大的融合與發展。這一次的文化大融合與民族大交融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歐洲長期分裂的矛盾為歐洲現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同時也促進了歐洲文化學術的大繁榮時代的提前到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