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個五年,擴大內需是發展戰略基點

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建議》哪些亮點值得特別關注?傳遞了哪些重大信號?人民網強國論壇記者採訪了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稅務學會副會長張連起

下一個五年,擴大內需是發展戰略基點

強國論壇:在回望“十三五”時,公報裡有一句話——“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向前邁出了新的一大步”。您有哪些方面的切身感受?

張連起:引用王安石的一句詩來表達,“看似平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十三五”期間,有5575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超過5000萬農村貧困人口擺脫絕對貧困,平均每年減貧1000萬人以上。貧困發生率從2016年的4.5%下降至2019年的0.6%,區域性整體貧困基本得到解決。從收入水平上看,老百姓的生活有了質的飛躍。全國建檔立卡貧困戶人均純收入由2016年的4124元增加到2019年的9057元,年均增幅30%。在多次的貧困地區調研中,我深切感受到中國在脫貧攻堅中的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和發展優勢。中國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奇蹟。

強國論壇:在您看來,十九屆五中全會公報釋放出未來中國發展的哪些信號?有哪些亮點值得關注?

張連起: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確立“十四五”期間六大主要目標和二〇三五年九大遠景目標,同時提出了十二方面重點工作方向。為實現二〇三五年的總遠景目標,即“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全會提出要基本實現農業現代化、經濟體系現代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國防和軍隊現代化;提出九大“強國”計劃,即建成文化強國、教育強國、人才強國、體育強國、科技強國、製造強國、質量強國、網絡強國、交通強國,再加四個“中國”創建,即創建健康中國、美麗中國、平安中國、數字中國。

強國論壇:全會提出,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對此,您是如何理解的?

張連起:由於近些年來受到貿易保護主義和新一輪科技與產業革命的影響,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已呈現出本地化、區域化、分散化的趨勢,中國自身的要素成本和複雜嚴峻的國際環境是影響我國產業鏈、供應鏈分工地位的主要因素。全會提出把滿足國內需求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以國內經濟發展復甦向好的確定性對沖國際環境變化的不確定性,加速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無疑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構建外向型經濟模式,取得了經濟高速增長的奇蹟。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出現不同於以往的新變化,依賴國際大循環出口導向的發展戰略難以適應當前的新要求。我們必須將經濟發展的動能從“出口—投資驅動模式”轉向“內需—創新模式”,科技發展也必須向自主創新模式轉變。目前,我國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各地區的比較優勢發生了較大改變,外需對我國經濟增長的邊際貢獻率也在逐步下降。相對穩定、獨立、富有效率的國內經濟大循環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的基本盤。

要堅持把擴大內需作為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基點。從供給側看,就是要堅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不動搖,疏通國內經濟大循環的堵點、聯接斷點;穩定製造業發展,補短板、鍛長板,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性和競爭力;加快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發展壯大新動能,改善供給結構,提升供給體系質量。

從需求側看,要加快構建完整內需體系。消費是社會再生產的終點也是新一輪再生產的起點。要針對不同類型主體的需求,堅持問題導向,打通阻礙需求潛力激發的痛點和堵點;同時深化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穩步提高居民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著力擴大消費需求;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形成長期穩定可預期的發展環境,鼓勵企業增加投資;讓積極的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提升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做到花錢必問效、有效多安排、低效多壓減、無效必問責。

強國論壇: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五大發展理念,創新居其首位。十九屆五中全會又提出堅持創新在中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中央為何把創新放在如此高度?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帶來哪些重大影響呢?

張連起:從黨的十八大提出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到黨的十九大提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再到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這是黨中央把握世界發展大勢、立足當前、著眼長遠作出的戰略佈局。

這次五中全會提出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從根本上講,就是要充分發揮科技創新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中的關鍵變量作用,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中的支撐引領作用。面對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創新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創新這個第一動力。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構建新發展格局,只有更加依靠科技創新,才能在危機中育先機、在變局中開新局。

強國論壇:實現“十四五”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意義重大,任務艱鉅,前景光明。前進道路上,我們有哪些優勢可以披荊斬棘,勇往直前?

張連起:我國統籌考慮五年規劃和遠景目標,使中國的遠景目標和近中期目標相結合,使國家戰略與部門戰術相匹配,使全國方針和地方發展相統一,體現出強有力的前瞻性、引領性和約束力。儘管不少西方經濟體和一些發展中國家也會制定各種戰略或計劃,但那種建立在應對選舉口號、“走馬燈”式政治輪替基礎上的短視盤算,與一環扣一環、一步一個腳印、具體政策措施落地生根的中國“目標治國”方略,不可同日而語。

除此之外,我們具有政治優勢、制度優勢、後發優勢,有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掌舵領航,只要始終堅持人民立場,保持戰略定力,樹立底線思維,善於趨利避害,上下同欲,百折不撓,一定會創造出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蹟!

責編:曲源 | 編輯:王先進

來源:強國論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