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萬明軍對八千清軍,李定國為何會失敗

提起南明,實在是不能不提起李定國來。

可以說,我知道有南明,完全是從李定國開始的。

我很早就想寫一點關於他的文章,然而我卻始終未敢輕易下筆。

因為,我讀不懂他。

我不知道,為什麼一個對明朝懷著仇恨的農民軍少年,怎麼會轉變成南明的忠臣;

我不知道,為了團結抗清,他是如何忍受孫可望的羞辱和譏諷;

我也不知道,他擁有怎樣的個人魅力,能夠使得討伐他的孫可望部下臨陣倒戈;

我更不知道,身處緬甸時,在明知復國無望的情況下,他是如何堅守。

但是,不論如何,對於李定國,我實在是該寫點什麼來紀念他。

好了,開始吧。

二十萬明軍對八千清軍,李定國為何會失敗

《李定國紀年》郭影秋 著

南明支柱

公元1662年,大明永曆十六年。

雨下個不停,似乎比前幾天的雨還大,連日的悶熱,並沒有因大雨而有所減弱。反而火上澆油一般,讓人覺得喘氣都難。

李定國躺在床上,望著窗外。

這不是他第一次看見緬甸的雨,但卻是最後一次了

前些天,得知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殺的消息,他眼中帶血,失聲痛哭。

他知道,再沒有一面旗幟,能夠號令天下,中興大明瞭!

而此時,他的生命,也即將走到盡頭

如果說,永曆皇帝是南明中興的旗幟,那麼李定國,一定是支撐旗幟迎風飄揚的旗杆!

作為帝國最後的支柱,他以雲貴一隅之地,與早已統一中國大部分的清軍抗衡十年,條件之艱苦,局面之惡劣,

比起諸葛亮北伐、歸義軍守土,還要艱辛萬倍。

然而就是這樣,他仍然初心不改,矢志抗清。

對內部,他能團結士卒,隱忍退讓;對外部,他奮力抗清,多次拒絕清廷的招降。

他所率諸軍,軍紀嚴明;他治理地方,百姓愛戴,雲貴川多有百姓建“李晉王祠”以紀念。

二十萬明軍對八千清軍,李定國為何會失敗

連環畫中的李定國

兩蹶名王,天下震動

雲貴經過孫可望、李定國的經營,家底足了。

1652年,李定國率軍出滇東征。

甫一出滇,就遇到了勁敵——定南王孔有德和他的天佑軍。

孔有德,原為明朝將領,崇禎年間帶領大量火炮與先進裝備投靠清軍,因其所率部隊裝備先進,便於攻城略地,不論是打明朝還是朝鮮,一直都是滿清倚重的部隊。

孔有德對滿清的影響,比之於吳三桂亦不遑多讓。

然而遇到李定國後,孔有德大敗,舉家自焚,成為滿清第一個陣亡的親王級將領。

李定國一戰成名,這只是個開始!

1652年,清軍派出敬謹親王尼堪南下對抗南明。

尼堪,努爾哈赤之孫,是清初三大理政王之一,戰功卓著。作為滿清皇族,其地位和身份,是孔有德完全無法比擬的。

十月,尼堪率軍十萬南下;十一月,李定國陣斬尼堪,衡州大捷。

(基本可以理解為尼堪用了一個月時間,從北京跑到湖南,然後送個人頭。)

至此,天下無人不知李定國!

逮夫李定國桂林、衡陽之戰,兩蹶名王,天下震動。此萬曆戊午以來全盛天下所不能有。——黃宗羲

戰後清廷震驚,甚至準備放棄西南七省,與李定國講和。

二十萬明軍對八千清軍,李定國為何會失敗

李定國衡州大捷後南明的形勢

在桂林之戰後,李定國在七星巖擺下酒宴,問當時在座的兵部尚書劉遠生:

“君讀史,以曹操、司馬懿為何如人,奸耶愚耶?”

劉遠生尚在思慮間,定國又道:

“操、懿有戡亂之才,喋血百戰,摧大敵,扶弱主,以垂令名於後世如探囊取物,而顧以此博萬世笑罵,猶持黃金換鏽鐵,農夫樵豎之不為,而操、懿為之,非至愚而何!”

劉遠生道:“方今之世,一宋末之局也。君羨文文山(文天祥)、陸秀夫、張世傑諸前哲乎?”

李定國說:“文、陸、張諸公,其精忠浩氣,固足以光昭青史,為天地生色,然吾儕之對於國家,竊不願有此結果也!

此番對話,或可看作是李定國當時內心的一種剖白吧。


兵敗新會

當然,李定國不是神,他也打過許多敗仗。最重要的,恐怕就要數新會之戰。

在我看來,這是南明覆興最為關鍵的一仗。

如果拿下新會,就可以進兵廣州,與鄭成功合兵一處,南方國土大半可復。

然而,李定國卻敗了,敗得那麼不可思議:

二十萬大軍,幾個月的時間,愣是沒打下一座由八千清軍駐守的新會。

1654年九月,李定國兵圍新會。

開始打得挺猛,但是每每危急時刻,清軍總會驅趕城中百姓當“炮灰”,李定國不忍傷害百姓,使得清軍總能化險為夷。

二十萬明軍對八千清軍,李定國為何會失敗

連環畫《李定國抗清兵》

聽說新會城中已經無糧,李定國就想做持久戰,將清軍困死城中,既不傷民,又能奪城。

豈料清軍不但在城中掠奪百姓的糧食,而且兵圍兩月後,清軍糧盡,竟大肆宰食人肉充飢,命令城中百姓獻上人口,供他們食用。

就這樣,城內餓死和被吃者累計屍骨逾七萬人。

明軍久攻不克,加之瘟疫橫行,士氣大衰。

此時清軍援軍又至,原定會師的鄭成功也沒有來,李定國與清軍接戰不利,損失慘重,被迫撤軍,退守南寧。

“兩粵之業至是衰”。

從此之後,李定國的軍隊再也沒能組織起大規模的反攻。

二十萬明軍對八千清軍,李定國為何會失敗

李定國抗清鬥爭示意圖

他與他們不一樣

新會之戰,是南明翻盤的最佳時機之一,然而被寄予厚望的李定國卻失敗了。

在許多人看來,與大明的基業相比,幾十萬百姓的性命又算得了什麼!

平心而論,新會之戰,李定國失誤的地方太多。可能,只要他集中炮火進攻,不管城中百姓生死,新會城很容易攻下,但是李定國太愛民了

這種愛民之心,很早就在他心中播種了:

早在和張獻忠在四川時,張獻忠愛殺人,李定國就曾經多次勸諫。

率軍出滇時,為了防止士兵擾民,他就已和士兵約定“兵行五要”,現在讀來,尤覺難得:

一不殺人,二不放火,三不姦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搶財貨,有一於此,軍法無赦!

與其說李定國敗給了清軍,不如說他敗給了自己。

或許,許多明軍將領都會嘲笑他的“婦人之仁”。

同為大明的將領,高傑可以為了軍糧劫掠揚州,左良玉可以殺良民假報戰功,但是對於李定國來說,他與他們不同!


寧死荒外,勿降也!

然而在亂世,仁慈愛民,並不能解決戰亂。

功勞太高,也總會引人懷疑。

1657年,孫可望嫉妒李定國功高,引兵攻打李定國,兵敗降清。

導致清廷得意掌握南明虛實,使得南明危在旦夕。

在撤往緬甸的途中,李定國設伏,準備重創清軍,然而由於叛徒告密,使得功虧一簣;

這難道真的是英雄末路嗎

1662年,永曆皇帝被吳三桂絞死於昆明。

不久,李定國病逝於緬甸。時年四十二歲。

臨終時,對其子李嗣興說:

寧死荒外,勿降也!

李定國死,李嗣興降清。

如果不以成敗論英雄,在明清之際各方面的人物當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顆巨星,其他任何人都無從望其項背。——顧誠《南明史》

二十萬明軍對八千清軍,李定國為何會失敗

雲南勐臘的漢王廟(李定國祠),據說三十多年前曾經修復,現已近乎廢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