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近代日本天皇的作用可謂被維新派高捧至極致,從武士掀起的"尊王攘夷"運動到建立以天皇為核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再到以忠君愛國為主題的一系列改革計劃,天皇的影子可謂無所不在。

其實歷史上天皇的威信並沒有這麼大,1467年發生的應仁之亂,武家直接將密佈寺院和豪宅的歷代天皇居所京都毀之一炬,使得其後一百多年間天皇貧困潦倒,最艱難的時候連下葬的錢都沒有。

故而維新派打著天皇旗號,雖然贏得不少人對天皇極為崇拜,對武裝革命和維新變革大力支持,但一般百姓並不認同天皇作為效忠的政治符號,一旦他們的利益訴求遭到政府無視,依然會反抗,甚至以武力相威脅。就在明治維新如火如荼的時候,武士叛亂、農民起義、新宗教團體暴動接二連三,儘管最終遭到了鎮壓,但政府在以後施策時不能不考慮下層民眾的意願。

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武士是推翻德川幕府的功臣,維新政府卻"出賣"他們,逐漸剝奪其既有權益,於是反抗在所難免

德川家康統一日本後,鑑於武士在戰爭中不可忽視的作用,不僅落實他們的工作,還給予相應的俸祿,以致於二百餘年裡武士都能安分守己,若不是後來西方威脅,促使一部分武士以天皇名義發動革命,幕府統治可能還要延續很長一段時間。

幕府晚期,由於外交上應對不力,一些激進武士組成勤王派,要求"尊王攘夷",很多中下級武士群起而響應,失敗後轉而將矛頭對準德川幕府。武士們奮勇當先,發揚武士道精神,直搗幕府,最終以犧牲7700人的代價將統治日本兩個多世紀的德川幕府推翻,從而建立了不朽的歷史功勳。

既然武士對革命做出莫大的貢獻,新成立的明治政府理應對他們給予特殊優待,最起碼不能低於原有權益。孰料,政府反其道而行之,認為武士的俸祿佔比太大,回報不高,應予削減。於是1871年藉著天皇名義廢藩置縣之機,開始行動。具體的做法是,1873年對武士俸祿實行徵稅,繼而要求其將俸祿改為債券形式,以變相減少其俸祿所得。對此廣大武士拒絕執行,於是1876年政府強令武士將所有俸祿換為債券,這使眾多武士受損嚴重,怨聲載道。

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還不止此,政府還取消武士佩劍特權,打擊他們的社會尊嚴,一種被出賣的感覺油然而生,從而徹底激怒了武士。

繼1874年江藤新平率領1.2萬名武士發起反叛後,1877年西鄉隆盛更是帶著4萬名武士浩浩蕩蕩向東京進發,他們襲擊熊本軍區,與天皇親兵隊決戰,戰事持續20來天,雙方傷亡都很慘重,西鄉領導的武士傷亡2萬餘人,政府軍方面傷亡1.55萬人。

武士順應歷史潮流,積極響應革命號召,在推翻幕府統治的革命中勇於獻身,為新政權的誕生做出了貢獻;革命勝利之際,武士及時促請天皇實行明治維新,為改革取得成功再立新功。然而,改革中政府竟將有功之臣納為改造對象,剝奪其佩戴武器特權也就罷了,還要大肆削減他們賴以生存的俸祿,這就不能不讓他們寒心,早知會被出賣,相信大多數武士無論如何不會參加革命,畢竟到頭來是在革自己的命,誰會願意?

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農民也曾對革命有過貢獻,然而新政府在維新變革中卻無視他們的利益存在,被迫起義

在打倒幕府統治,建立明治政府過程中,農民曾積極參加武士革命,他們與勤王志士一起,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由此立下了汗馬功勞。

1864年,長州志士高杉晉作為壯大奇兵隊實力,打破兩百年來德川幕府嚴禁農民攜帶武器和參軍的禁令,大量招募農民加入隊伍,一時間廣大農民紛紛入伍,對能為天皇和國家服務頗感光榮。他們士氣高昂,鬥志昂揚,在次年奪取藩領導權的戰鬥中,與武士一道衝鋒在前,敢打敢拼,由此取得決定性勝利。

農民不僅參軍作戰,還在1866年自發組織上百次起事,反對幕府的苛捐雜稅,從而進一步削弱了幕府實力。在武士與農民的雙重打擊下,德川幕府招架不住,只好大政奉還,結束長期統治,農民付出的努力由此可見一斑。

遺憾的是,新政府成立後所實行的明治維新卻將農民的利益置之不顧,這讓他們怒不可遏。

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原來,農民希望借新政府推行市場經濟之機多賺點錢,以便改善生活,他們就向當地有錢人借貸,努力開發山間田地,增加水稻種植,或擴大種桑養蠶規模。然而,農民們還沒有取得實質性收益,政府倒急著開徵多個稅項,無奈之下農民只好繼續借款付稅。

1881年,松方正義走馬上任大藏卿後,為抑制通貨膨脹,減少國家預算,決定實行貨幣緊縮措施,他要求關掉造幣廠,恢復銀本位,結果不到兩年時間,市場貨幣供應量銳減至14%,物價暴跌,加上當時世界經濟低迷,使得通貨緊縮愈發顯著。據統計,1884年的市場物價總體上比4年前下跌近25%,主要農產品稻米和蠶絲的價格更是跌倒了50%,這對糧農和養蠶戶打擊很大,他們因此受損嚴重。

對於農民遭遇的損失,政府本應從實際出發,採取適當減免措施,可政府無動於衷,苛捐雜稅絲毫不減,這讓他們債臺高築,無力償還,只好眼睜睜地看著辛辛苦苦開墾的農田被借貸者沒收,內心充滿著憤怒和怨恨。

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在此情形下,全國各地的破產農民紛紛組織"借金黨"、"困民黨",要求債主減少或免除債務。遭到拒絕的農民氣不打一處來,他們決定採取報復行動。1884年11月,東京以西80公里外的埼玉縣秩父農民揭竿而起,他們一行6000餘人從村過村,對借貸者的房屋縱火焚燒,並對政府機關實施襲擊, 銷燬債約,地方警察手足無措,只好向中央政府求援,面對天皇親兵隊,起義軍無所畏懼,雙方激戰一個多星期,終因寡不敵眾而失敗。

農民在革命中出生入死,對新政府的成立有開創之功,同時對政府維新變革積極響應,不惜舉債,開墾荒田,他們自我犧牲的精神和默默奉獻的品格值得讚譽。然而,對於這樣一個群體,政府在改革中卻對他們的利益選擇無視,不僅加大稅收徵收力度,還在物價整體跌落的情況下分文不減,這就將他們逼上絕路,而政府口口聲聲要求百姓忠君愛國,卻這樣對待他們,是可忍孰不可忍,"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走投無路的農民唯有以起義方式向無視他們權益的政府表達強烈的不滿和憤恨之情。

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政府財富分配不均,新宗教團體打出均分財富的口號,不惜與政府上演"全武行"

幕府中後期,由於災荒不斷,加上統治者缺乏仁義之心,百姓多有餓死者,於是各種宗教團體應運而生,如黑住教、天理教、金光教等,這些宗教都努力宣揚社會大變亂即將到來,鼓動信徒起來造反,儘快實現世界救贖,使得幕府統治者惶惶不可終日。

明治初期,松方正義的財政改革將廣大農民逼上絕境,僅十年時間,日本就有近10%的土地易主,意味著數百萬農民無地可種,他們災難深重。

於是,繼上述宗教團體,明治初期由女性創立的宗教組織丸山教、大本教等相繼湧現,這些宗教團體對"借金黨"、"困民黨"深表同情,它們宣揚通過"世直"過程實現今生解放,要求對社會立即採取平分財富的改造運動,由此可以看出它們對社會及經濟制度各種不公現象深惡痛絕。

於是,在秩父農民大起義不久,本州島中部的靜岡縣丸山教信徒亦揭竿而起,他們喊出均分財富的口號,對該縣政府官廳實施搗毀行動,從而彰顯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百姓力量。

明治維新雖然實行"四民平等"政策,但社會財富的不平等依然嚴重。松方正義的經濟改革,更是將財富不平等推向新高度,致使無數農民失去田地而破產,他們生活在飢寒交迫之中,而地主們通過沒收來的土地卻積累起大量財富,過著不勞而獲的日子,這種鮮明的貧富差距讓百姓極度失望,他們受幕府時期宗教組織影響,亦通過創立宗教形式來發洩對政府的不滿和對社會財富分配不公的憤怒,於是搗毀政府機構的憤激之舉在所難免。

明治初期武士、農民、宗教發起抗爭原因探析:無法接受利益被忽視

結語

世人每每讚譽明治維新有多麼偉大,卻忽視了它的陰暗面,即對底層民眾的利益訴求缺乏應有的重視,而這些底層民眾無論在前期革命還是在現時改革中都有一定的貢獻,政府卻對貢獻者冷漠無情,漠不關心,反映了維新政府所具有的資本主義的虛偽性。

維新派從革命到維新,無不打著天皇的旗號,要求民眾忠君愛國,武士、農民受到鼓動,紛紛投入其中,在革命中他們不少人為天皇捐軀,付出了生命代價;在改革中,他們積極參與,未曾想最終卻成了政府維新變革的犧牲品,一種被出賣、被欺騙的憤怒促使他們揭竿而起,不再顧及所謂的忠君愛國。

1877年的"西南戰爭"、1884年的"秩父事件"和教徒搗毀政府機構行動都發生在明治維新初期,這是對明治政府虛偽性的控訴,更是一種警告,只要政府無視底層民眾的利益訴求,他們必將義無反顧地進行抗爭,哪怕失去生命在所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