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古代人都要读四书五经呢,现代人感觉都读的少了?

~初~


儒学虽然是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但过去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干预把它作为选拔官吏的必修课,所以大家比较努力的去学习。

由于清末科举的废除政权的解体,使得儒学的推广渠道突然间崩溃了,加上多年战乱导致中国社会的基本文化价值崩溃,通过对西方的学习嫁接了部分的西方科学与法律规则来维护社会的运转。这是为什么四书五经现在比较少人学的原因。

由于主流文化缺失,缺乏基本价值的生活方式和西方传入的科学法律规则之间产生持续的冲突,使得我国内部的文化暂时还没有形成稳定体系,逐渐演变成了缺乏约束的实用主义。如果能尝试重新建立儒学的生活方式,通过民间自发的学习和推广儒学可能能够建立由内而外的系统简单广大的实践性的以仁为本,仁义礼智信的生活方式,逐步和西方的科学法律形成有机的结合,重新建立有活力的儒家文明,这个是我们这几代人需要解决的问题吧。




喝辰记茶爱致良知


沙沙小观园,我来试试答。

读得少是正常,多得多是不正常,中国已经不是封建制度的国家,重科技和工商业发展,现代中国的文化和思想已经不是孔夫子的儒家学说为主体了。

举列说,中国古代读书人,不学四书五经,称不上有文化知识人,到了明清时,那得必须会全背下来才可参加科举。

而现代人读书,从小学须要去用现代语言方式学语文,而且要学好算术,甚至要学会英语,这样才会升中学到大学,就连文言文在学文化知识时,所占的比例都不大,何况去完整的去读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对现代人的学习和工作及生活,影响力远低于封建时期的中国。就连儒家学说中的核心思想也不是今天占主要地位思想体系,只有间接的影响力。

不可否认孔子的文化思想到今天仍有一定价值,但仁、爱、德已不如以人为主和法制约束等,对现代中国更重要。

所以现代人四书五经读的少,或者许多人根本就没读过,正常合理,如大多数都去读四书五经,那不正常。



沙沙小观园


古代人要读书认字,似乎是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作为启蒙教材开始的。随着认字的增加,开始阅读《四书》与《五经》。

《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宋代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始立。此后,长期成为封建政府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用书。

五经,即五部儒家经典。始称于汉武帝时。即《诗》、《书》、《礼》、《易》、《春秋》。其中保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长期成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教科书,并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根据。

通过以上分别对“四书"“五经”的简述,想必大家已经对“古代人为什么都要读‘四书’‘五经’有一大概了解。

用现在最形象的比喻就是高考指定用书,也就是说古代凡是参加高考的学生,“四书”“五经”是必考内容。

自辛亥革命推翻帝制以后,其实在此之前已经开始引进西方办学经验,废除了科举考试。《四书》《五经》作为科举考试用书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但作为历史文化遗产还有一定的史料意义,作为专门研究历史文化的参考用书还是有一个的使用价值。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高考的指挥棒作用还是巨大的。至所以现代人不读或很少读《四书》《五经》最根本的原因就是高考不考这些内容,它已经落后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自然科学技术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熟读《四书》《五经》也解决不了水与火发电的基本原理。

但是,作为社会科学范畴,别说《四书》《五经》,包括宗教、哲学等仍然是专门人才研究的对象。古为今用仍不失为一种科学。

总之,既然在古代中国,作为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的主要考试内容《四书》《五经》,作为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文明宝库中的精髓。所以既要批判又要继承,吸取其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2020/07/3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