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越来越多,有哪些常见的优秀的缓解方法呢?

行胜于言66966


这些问题确实是当代年轻人的通病。这些所谓的心里疾病归根到底是不满足当下自己的现状,却没有改变这一切的能力和勇气。

缓解的方法如下:

一、首先把问题写下来,分清主次、难易。万事开头难,先从比较容易且要紧的事情做起,逐步积累信心,你会发现一切也没自己想象的那么难。

二、学会接纳,尝试接受自己的某些缺点,不要拿自己的不足去和别人的闪光点做比较,要看清自己的位子,很多问题也便会解决。

三、转换思想,出去旅游。也许换个心情,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产生变化,看到问题的本质,困扰你的难题也会逐步解决。


百句情言精选


  抑郁、焦虑、强迫等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的结果,并不是一两天突然出现的。与个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观念以及思维模式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含有大量的负面想法和歪曲认知。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而且因人而异。

  首先从心理出发,让患者了解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的本质,出现的原因,如何去避免和预防疾病的出现,只有加深对疾病的认识,日常多了解这些心理疾病的应对方式,改变不好的生活方式都能对病情起到缓解的作用。

  很多患上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是由于出现认知上的错误,把事情的坏结果和负面和自己联系起来,这也是造成很多心理疾病患者病情复发重要的一个原因,所以,对自身疾病要有全面的了解,可以通过心理评估和临床科学的诊断来改变自己认知的错误和思维逻辑错误。

  出现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往往也有身体上的病变,比如出现肌肉紧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心血管系统与消化系统症状。此时就应该通过正规的治疗改善身体状况,并花时间去探索和了解心理问题背后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做出努力和改变,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摆脱痛苦。


脑康心理咨询


现代社会,因抑郁症导致人生悲剧的案例越来越多,没发生在自己身上,永远不能感同身受,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本质上都属于负能量,“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些心理疾病恢复起来需要一定的时间及心理建设,目前有哪些显而有效的缓解或治疗方法呢?

心理疾病产生的原因

产生心理疾病的原因有很多,比如工作压力得不到释放;感情与家庭的变故容易造成情绪低落;对网络的依赖心理;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过分溺爱独生子女;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如何缓解?

1.消除不良心理疾病诱因:对于网络攻击的情况,尽量关闭网络或卸载APP一周,在一周内仔细建设正向的心理状态。对于家庭变故造成的情绪低落,需要及时与现有的亲朋好友沟通交流,或找朋友帮忙疏解。对于学习造成的压力可适当减负。

2.参加户外运动,接触大自然:大自然能使我们心情放松,暂时淡忘负能量,使大脑保持清醒,心情愉悦,从而缓解不良的心理状态。

3. 学会自我总结分析:在不良心理状态有所缓解之时,试着辨明是何原因导致的这些不良心理疾病,接着认真分析,找到解决的突破口,从而消除心理疾病的诱因,慢慢缓解。

4. 积极锻炼身体:傍晚或者早晨之时,进行慢跑等有氧运动,不可运动过于剧烈,以免加重大脑负荷,使自己心情变得紧张。

5.药物辅助治疗:必要时咨询心理医生,药物辅助治疗,一般选择抗抑郁、抗焦虑的药物,或一些对症的中药。

药物辅助治疗的同时,还可以练太极、毛笔字等宁心静气的缓解方式,使大脑保持清醒状态,逐渐恢复不良因素造成的心理疾病,与此同时,还要定期找心理医生复诊,评估心理状态。


男科王传航教授


绝大部分的心理问题都是心病,所以心病只能用心药,其他治疗手段都是治标不治本。普通的治疗方式有:适当的运动、唱歌、旅游、倾诉、冥想、静心、催眠、转移意念,吃镇定药、陪伴、医院治疗、每天做一件好事、做志愿者、专注做一个感兴趣的事情(例如书法、抄心经、弹琴等)都能暂时对心理问题起到一个缓解的作用,但是如果要根治,需要拔高维度才能实现。

心病的核心原因是对生命的意义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所以不妨直接从人生意义入手,大道至简。孔子说,五十知天命。唯有知道自己的天命,我们才有目标,才有激情、才有快乐,才有意义。了解自己天命比较有效的方法,一是去领悟经典书籍,比如《道德经》、《庄子》、《黄帝内经》,还有一些佛经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比如《金刚经》《心经》。上面的书籍一般人理解不了,因此,还有一个比较快的工具,就是九型人格,可以快速找到自己的价值观,自己的欲望及恐惧,就容易深入去自我察觉,自我成长。

根据本人经验,总结一些从另外一个视野去解决所有的心理问题,供大家交流、参考:

1.了解自己、喜欢自己: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不是心里鸡汤,是有深层意义)。

2.了解他人、接受他人: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有了好的人际关系,才能让心情保持愉悦)。

3.要明白人生就像一出戏,自己是主角,周围的人都是配角,没有这些配角(无论在你看来是好人还是坏人),我们主角也没法演下去。因此要理解、接纳、感恩。如果有这个思维,就能很好地跟所有人和谐共处。

4.坚持利他。人生的目的是追求快乐和幸福。很多人以为拥有是幸福,实际放下才能获得快乐。但拥有很重要,因为只有拥有了,才能心甘情愿放下,就不再执着,就会产生助人利他的思维。抑郁症者一般追求被爱,追求被认可,因为得不到,就产生诸多情绪障碍。所以抑郁症者如果每天都能坚持做一件好事,哪怕很小的好事,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不断得到正能量,积少成多,慢慢就能走出自卑,生命无意义的的困境。因为生命的终极使命就是利他,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每天利他,心情一定很好。这个有足够的数据支撑,是有效果的。心甘情愿学习雷锋精神,学习党的为人民服务精神,做志愿者都可以治愈很多轻微的精神疾病。

5.懂得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人生所经历的一切都是为了体验,任何事情的发生对我们个体来说是很有帮助的,帮助我们觉醒(包括适度的心理问题,也是一种体验,体验后才会知道很多问题都是自己的幻觉,痛苦与快乐都是一念之差,只要一转念,瞬间可以解决绝大部分心理问题)。因此这种经历没有好与坏,如果是忍受,往往就是折磨,如果是接纳,就能大幅度减轻痛苦,甚至一笑而过。再打个比方,一个小孩子摔地上,衣服和皮肤都摔破了,对于这个小孩来说,可能就是痛苦的、难过的、伤心的;但是作为旁观者的大人,或许不当回事,一点也不紧张,因为大人知道小孩子摔跤可以让他学会如何保持身体平衡,受伤后如何处置等体验,那小孩子今后就避免了更大的伤害,也学会了处置危机的技巧,这就是吃一暂长一智。我们懂得用这个思维开导小孩,为什么就不能站在更高维度来开导自己呢?所以一切安排都是都今后的生命体验有帮助,没有一个经历时多余的。这个又跟玩电脑游戏的时候非常相似,游戏设计的任何一个情节都不会多余的,都对我们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帮助。要么给我们暗示,要么给我们能量,要么给我们增长见识,对游戏冲关是缺一不可的,所以打游戏一定不能心烦意乱,更不能急功近利,而是耐心去接受游戏设计者设定的各类考验,只要完成考验了,人生的历程也就丰满了。

6.传统中医。一般传统中医认为心理问题大部分是阴阳失衡,比如抑郁症往往是阴气太重、阳气不足,火力不够,所以多吃一些升阳的食材或中药,达到体内阴阳平衡,对治疗抑郁症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波动很大,不妨去看下中医,调理一下身体,生理健康是会影响到心理健康的。

7、明白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悲极生喜、阴阳互生、否极泰来,所以我们应该抱着期待的心情去面对今后的一切,不论是好事还是磨难。只要当下保持积极的心态,一切事情都会往正能量的方向发展。一旦觉醒(往往是瞬间发生的),就会充满无穷的力量。


汪氏九型


最最根本且直接有效的方法:放下手机,至少严格控制刷手机的时间。

手机和心理问题的看起来没有关系,实际上关系很大。我们来简单看看手机是如何影响人的正常生活的:


(1)手机让熬夜成了年轻人的标配,规律作息成了奢谈。如果做个调查的话,相信身边40岁以下的人,能够每天11点之前睡觉的寥寥无几,每个人都抱着手机刷呀刷、看呀看,也不知道看了些啥,反正就是不愿意睡觉。


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良好的睡眠、规律作息可以帮助恢复很多的慢性疾病。当一个人连基本的睡眠都保证不了时,就会首先引起身体的不适,失眠、无精打采、乏力……当有了这些躯体症状后,心理问题也会伴随出现。

(2)时间被大面积碎化,自律自控变得越来越难。现在的人,不管干什么都捧着个手机,在虚拟网络里哭哭笑笑,对身边的人、事则漠不关心。


没有手机时,大家都在现实的工作、生活中用力,关爱家人也联络朋友。现在可倒好,回到家沙发上一躺就开始刷手机,对着网络里的人世哭哭笑笑,老婆让他陪孩子玩儿会他不乐意,朋友跟他聊个天他嫌烦。


上班的也是时不时就得拿出手机来刷一下,本该做的工作做不完,本该有的灵感出不来,脑子里碎片化的信息太多了,根本不成体系。


当一个人的时间被切割的特别琐碎时,是干不成什么囫囵个的事儿的,更不用提专注和集中。但是反过来一想,有哪件事做成是不需要付出时间精力系统深入来做的?

(3)信息刺激太多,让人失去辨别力和判断力。智能手机的出现,是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同时信息泛滥也让很多人失去了辨别力。


说个最简单的事情,关于原生家庭这个问题。这本来是一个概念,或者说是影响一个人性格养成的因素,跟社会文化、教育一样。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知道怎么的就被人传播的特别负面,甚至有专门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大量控诉父母、控诉原生家庭的文章和言论出现。但是大部分人没有学过心理学,再加上可能生活不顺压力大,就跟着把责任全推到了父母身上。


我一个很好的朋友说过这样一句话“我最讨厌那些动不动就原生家庭,动不动就把什么都归到父母身上的人,你父母给了你生命把你养育大还欠了你的?”不可否认,有一小部分人原生家庭是挺糟糕的,需要去做疗愈。但对于大部分家庭来说,是在合理范围内的,父母身上的那些缺点跟我们身上的缺点一样,不是谁赋予谁的,也不是可以完全消灭的。没有完美的父母,诚如没有完美的子女一样,我们不能一边埋怨着原生家庭,指责着父母,一边自己以类似的方式去伤害身边的人。

不止是原生家庭这个问题,手机未经筛选的大量信息,里面有很多偏颇和极端的言论,年轻人没有建立起完整的价值观,再加上辨别力、判断力差一点,就会被这些言论带着跑。


曾经有一个朋友跟她男朋友谈恋爱好几年,本来两人觉得挺好的,安安稳稳的工作生活,准备着结婚,但是那段时间有个大型情感节目热播,嘉宾言词犀利,看起来正义凛然,情感故事当事人都是些奇葩事,看得她越来越觉得自己男朋友不好,各种缺点都出来了,关系一度很不好。后来她果断不看了,哎,两人又好好的了,现在早就结婚了。


生活其实是个不断平衡和逐步前进的过程,每个人处的阶段不一样,心理感受也不一样,怎么能够以一两句话,一两种观点就能断定一段关系好不好呢?更不能凭一件事一种行为旧给一个人的一生盖棺定论,人都是变化的,可以提高发展的。


少关注点那些极端的情感言论和煽动情绪动不动就你的同龄人年入百万之类的引发焦虑的信息,多关心点身边人,关系就不会太差了。如果整天跟着这些片面化信息跑,你可不就抑郁、焦虑、恐惧吗。

所谓大道至简,适当的放下手机,多关注真实的生活,多关心身边的人,你就会比很多人健康快乐。现在很流行的正念、冥想、读佛念经之类的方式,说实话本质就是回归自然回归自我。你放下手机就可以解决的事儿,非得再花几万几十万听别人讲课,图的啥?


这十几年我学过很多技术和方法,也接触过各种科学的不科学的治疗方式,根源上来说如果你自己心念不变,不把注意力拉回到自己身上来,多半效果不好。反正我现在晚上睡觉必关手机,白天也基本处于静音状态,丝毫不影响工作,还有更多的时间去静心爱护自己关照自己。


不用去找各种繁琐的、看起来高大上的方法,能做到放下手机,就会极大的缓解很多身体和心理问题。祝福每个人都能越来越健康、越来越快乐,生活的有意思。


心驿社


每个人产生的心理疾病各种原因,通常是由压力引起的,太急攻近利,太想要快速看到成果,想的太多,总是不能好好休息,

要缓解方法就是放下,放慢脚步,活在当下,可以用正念减压法。

放下你的欲望

太贪,要的太多是其中原因之一,因为你想要升职,你想要成就,你想要收入多点,要有钱还要有权,但目前能力不行,为了赶上别人,你要付出比别人更多,别人休息睡觉,你还在忙碌,熬夜,没时间好好睡觉,没时间好好吃饭,身体不如以前,年轻人早早过劳而死,没死也因为压力得了各种疾病,其中心理疾病最为常见。

我想要的得不到,努力付出那么多还是没有看到成果,多次失败后,人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挫败,情绪低落,长期不能走出来就会抑郁,总是悲观的思想。

看着别人赚钱了,买房买车了,生活一天天好起来,自己还是原样,在不断对比中,自己又没有行动去改变,越来越焦虑,明明不想做的事情,为了自己的目标,达成成果,总是要强迫自己做一些,从而状态开始下降。

有一个来访者说自己以前是一个工作狂,每天早上4点起床,忙到晚上12点,自从结婚后要照顾孩子,总是睡眠不足,4点再也起不来,工作时总是健忘,注意力不能集中,很是焦虑,于是就强迫自己4点起床,然后出去跑步,但还是发现很难做到,不仅如此,还总是拖拉,让自己觉得很没用,越强迫自己做越做不好,导致晚上睡不好觉,吃不好饭,身体也差了很多。

我们说30岁身体不能和20岁的身体比,否则越比越焦虑,越焦虑越睡不好觉,记忆就会下降,注意力也无法集中,工作效率当然是差的。

俗话说:有多大的胃,吃多少的饭。活在当下,放下你的种种欲望,静下心慢慢体会生活,根据自己当下的情况,能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不了就放下他,不强迫,不对比,也就不焦虑,不抑郁。

正念减压法

正念减压就是指让我们关注当下,不去评价,专注一件事,专心做好一件事。比如你吃饭的时候,你不能一会儿眼看手机,耳听别人说话,嘴巴忙吃饭。有很多正念练习法,包括教你如何好好当下吃饭。做好当下的事,你就不会焦虑未来的担忧,做好当下事,你就不会因为挫折而过度抑郁。让我们全身心处在放松中,不是不停忙碌中,不是想东想西,就是四处奔波。

很多问题,只要你活在当下,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他是一种看似慢生活,却是一种高效率。推荐一行禅师的正念书籍都不错。


心理师钱飞君


有多少世纪伟人胸若环宇,有多少文人墨客贯看秋春,可遇到嘈激事,都会有抑郁、焦虑、恐惧和强迫这些负面情绪产生,何况我们这些凡夫俗子,就更不用说了。

人的生命要延续,就会追逐需要。今天想要这个,明天想得那个,要来要去,欲望,成了我们奔波的日历。

然而,人不可能事事如愿,必有不如意之时。此时,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负面情绪就会冒出来打击你。

有欲望就会产生负面情绪。负面情绪是欲望的反作用力,如果负面情绪没有了,欲望也就不存在了,生命也就终结了。所以,对于负面情绪,不可寄希望以其无,只能靠己之力以解。

■知进退

人生奋斗,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那些擅长于爬坡过坎、懂得迂回的人,才有可能到达理想的境界。

砍柴的刀用得时间长了会钝,需要磨锋利了才好用,磨刀不误砍柴功;当人生走到一定的路段,发现前方此路不通,就必须选择迂回前行。

勇往直前只是个精神状态,看到目标有勇气前往是一种状态,直前是不可能的。前进的道路愈太直了,遇到的麻烦就会愈多。事物都是螺旋式发展的,一路顺风只是人们美好的愿望。

人要永远进取是主流,前进当中,针对客观情况和自己的条件,暂时休息一下,暂时退几步,是为了更好地进取。

■不攀比

受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及个人素质条件等方面的影响,人与人产生了差距。社会地位高的,获得的尊重就多一些;经济实力强的,起步的力量就大一点;个人素质条件的,做事就顺很多。这些差距是客观存在的。

当力图与别人一较高下时,你是否了解对方在台后做了多少功课?不能仅拿台上的一分钟去比,要在台下的十年功上努力。

人与人没有绝对的平等。虽说在人格和法律上是平等的,但实际细节也会有差异。

可以倡导人人平等,不可以拿人人平等去衡量事情。否则,人人平等就会变成惩罚自己的信条。

■求现实

人的大脑很天真,除了晚上做梦,白天有时也做梦,美好的愿景永驻在富于想像的大脑。

可是,大脑并不是现实,梦做了,现实如梦吗?当然不可能。做梦,是人的本能,但能够强迫自己回到现实,却是人的智慧。

居家的日子,手机和电脑代替了社交朋友,负面情绪一定会有,但这就是现实。可是,当你到书架前走走,眼前那么书,有读过的,有没读过的。信手拿一本,翻翻看看,细细想想,到也心怡。放下书本,打开音乐,找一个曲子听听,在网上查一查该曲子的意境,回头再听听,你会有非常的获得和满足。

■多自省

木匠干活,把手里的零件翻过来、调过去反复斟酌,是研究不同角度的合理性。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样一件事,你觉得别人不应该,可换成对方的角度看这件事,答案也许就变了。

我们发生过很多不该发生的事情,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太强调客观了,太强调别人不应该了,这是因为我们有维护自身安全的本能、有自己情感、尊严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驱使。如果换做别人,他们也会有同样的本能和心理作用。

多多检讨自己,看自己的想法是不是情绪方面的,有哪些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尽量把自己的大脑与客观实际融合起来,别让大脑总给自己使“私”劲,让它多使那些符合客观需要的“实”劲,那你想不优秀都不行。


2019东子


对于这样的问题确实是比较常见,

在这里有很多优秀的解答了,

不过和本老师这里还有一个方法,

是大家都没有提到的好办法。

在和本老师做心理咨询7年的过程中,

接触过许多的来访者,

同时和本老师也是管理学博士,

也深入了解过很多成功企业家。

这个方法对于一些轻微的心理不适,

甚至说大多数的【心理感冒】,

都是非常的有效,而且简单快速,

就连没有心理学基础的人,都能学会!

——森田疗法

这个办法,你不用找别人,

也不需要做多复杂的事情,

基本上什么都不做就可以了。

当然这个什么都不做,

意思不是真的什么都不做,

是不需要刻意的去关注症状。

在这里和本老师讲三点核心,

事情本位、可操作性、可感知性,

只要掌握了这三个要点,

你就可以学会,

这个可以快速缓解心理问题的有效办法。

01

第一点,我们来讲,

什么是事情本位呢?

又为什么要事情本位?

与事情本位相对的,

是情绪本位,

很多人有情绪上的问题时,

会太过于焦虑情绪本身,

这就导致了情绪问题变成了心理问题。

什么是情绪本位呢?

比如,

你在心里说,

“厕所太脏了,

我需要打扫一下,

但是,

由于今天情绪不好,

所以我放弃打扫了。”

——这样就是情绪本位。

.

而事情本位就是,

“厕所太脏了,

我需要打扫一下,

虽然,

我今天的情绪不好,

但是我也要完成这个工作。”

这个就是事情本位。

.

如果我们采用情绪本位,

心情不好的事情没有解决,

而厕所也没有打扫,

很可能第二天因为厕所没打扫,

以及第二天繁琐的事情,

很多事情堆积在一起,

导致心理变得焦虑了。

.

也就说,

我们太关注自己的情绪了,

本来只是短时间内的情绪不好,

没想到调节不好,

变成了更加长期的心理问题。

而如果我们打扫完厕所,

很可能在打扫厕所的过程中,

注意力转移了,

原本让我们心烦的事情,

由于完成了一件事情,

获得了成就感、满足感等正面情绪,

情绪不好的问题就解决了。

.

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强调事情本位,

事情本位对我们的生活,

更加容易产生积极证明的影响。

02

第二点,

接着我们讲可操作性。

有的朋友就可能会问了,

我现在知道了事情本位的重要性,

但是很多事情,

根本无从下手怎么办?

.

可操作性,

就是把没办法操作的事情,

变成可以操作的事情。

比方说和本老师带学生写毕业论文,

很多同学就会焦虑,

到底要怎么样写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

.

如何写出一篇合格的毕业论文,

这个事情就是一件很难操作的事情,

甚至对于很多学生来说,

起一个靠谱的标题,

都是一件很难操作的事情。

那么该怎么办呢?

.

去收集一下往年师兄师姐的论文,

以及去查看相关领域的论文,

还有去互联网上找找,

别人写论文时发生的常见错误。

这些都是可以操作的事情,

而且对于写好一篇论文是有帮助的。

.

03

最后一点,

就是可感知性。

为什么很多人做完事情后,

还是感觉情绪问题没有缓解呢?

这可能是因为事情没有可感知性。

.

还是拿写论文这个事情举例子,

你可能要写一篇文章,

但是你可能一整天下来看了很多文献,

每一篇都精心去读。

但是可能到了晚上,

如果你不看记录,

你就会很懵逼,

哎?我白天到底干了什么啊?

.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大多数人的记忆力,

其实并不是能这么清晰的感知,

而是一个很朦胧、模糊的感觉。

.

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采用一些方法,

来加强感知性,

让我们拥有更高的体验感。

比如同样的看一天的文献,

但是在看的过程中,

我们打开一个文档,

把相关的、重要的东西进行整理,

全部收纳进一个文档中,

并且进行题目备注、分类。

这样你晚上再看的时候,

你就会感觉到,

啊,原来我一天干了这么多工作啊!

.

这个文档就是你一天工作的【结晶】,

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人看书会做笔记,

这就是一个存在的痕迹,

也是一个现实存在的、具体的结果,

而这个结果会告诉你,

原来你已经做过这么多事情了。

.

这样文档这个具体存在的事情,

就会提醒你,

事情已经完成了,

你的内心就会有成绩感,

对于写论文的焦虑,

自然而然就减轻很多。

.

以上就是森田疗法的简单应用,

是不是很简单又能快速上手?

我是和本老师,

希望我的一些经验,

可以帮助到你解决问题,

更加幸福,

让我也觉得回答问题是幸福的。


和本博士积极智慧


您好,您这个问题很有代表性。在物欲横流的生活中,我所见到的许许多多的人,很多都被抑郁、焦虑、恐惧等心理疾病所困扰,有些没有重视甚至会导致很多不好的结果。

要解决这些心理疾病,我个人觉得首先要找到它的根源,每个人生活方式不一样,所呈现的烦恼也不一样,有的人可能因为贷款买房,买车给自己增加了经济压力,有的人可能因为生病而拖垮了家庭,有的家庭可能因为感情不和睦,导致无休止的争吵,孩子小小的心灵也会受到不可磨灭的伤害,有的人公司倒闭对生活失去希望等等诸多原因不一而同。

纵观诸多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压力太大超过心里承受的范围而导致抑郁焦虑等各种心理疾病,个人觉得要缓解这些心理上的疾病,先不妨静下心来,看看自己受到了哪方面的压力,然后对症下药。我觉得家庭对这些心理疾病有很大的疗效,然而很多人忽视了亲情,在我们受到伤害,遇到困难,家庭就是我们的港湾,避风港,可以缓解我们的压力,老话都有家和万事兴,但我们都漠视了。

然后我们对生活一定要知足少欲,这是我经常放在口边的一句话,很多朋友因为欲望太高,房子要大,车子要气派,银行要存款等等对自己期望太高,最后可能都是不尽人意,就会造成生活中很大的压力,当这些压力超过心理承受范围就抑郁成疾,所以生活一定要知足少欲。

这只是我自己的个人浅谈,曾经我也因为忧郁症,生活窘迫对生活失去希望,后来长期看了很多哲学的书籍,回归了家庭,改变了自己,改变了家庭,从而彻底解决了自己的心理疾病。希望能对朋友有帮助。





寂静无声Silencioso


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等心理疾病肯定比抑郁,焦虑,恐惧,强迫的心理障碍严重,心理从症状的萌芽发展到障碍阶段是一个过程,从障碍到疾病的发展又是一个过程。

如果旅游,社会课程,心理专家咨询〈不是陪聊的心理咨询师〉,可以高效的影响人们疏导抑郁,焦虑,恐惧,强迫障碍,是最好的,毕竞,这些现象的根源在于思维模式急需矫正,这是普通心理学领域博士才会的,切记,思维模式矫正不是打针吃药一样简单,它是利用心理学原理,调整大脑结构里分工的细胞反应能力,即调整大脑这个主板的步线与建立新模式而链接!!!!!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在矫正成宿成宿睡不着觉严重失眠一的妄想症的人,在家人配合下,昆仑博士4次即可矫正好,而不需要一年,半年,每周一次。



诊断思维模式也是昆仑博士的专长,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尤为重要!现在有一种现象就是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障碍的人,觉得自己病的很重,而有严重心理疾病的人,却觉得没事,也不是病。常让人举例:喝醉酒的人,总说,我没醉,我没醉,哥们,咱再走一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