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秦國最後能一統天下,並非秦始皇一人厲害,而是祖孫幾代人都奔著這個目標努力。更重要的是,連續幾代君主眼光長遠,逐步蠶食各國,採用“虛實”結合的政策,軟硬兼施破壞競爭敵手的攻防力量。

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秦國最後能勝出,某種程度上也說明:其它幾國的自身內部都出了很大問題。

楚國人應是恨秦國的,看後來項羽的舉動,將那些秦國王公子弟都殺了,似乎也不解恨。曾一時,楚國的實力雖談不上能號令天下,好歹也是六國的盟主地位。而秦國只不過是個偏於西北一角的小國。不過秦國的那些國君們很是謙虛,廣納天下有才之士,於是,商鞅去了。

從這時開始,秦國找到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發展路線。那時天下紛爭不斷,但是,誰能最後勝出,沒人敢定論。各國其實都在卯著氣力,都想著能戰鬥到最後,不過,總會出來位特有“主見”的君主,將前人的功力消耗殆盡,就如:楚懷王。這等沒啥能力的國君,其在位時間還很長,30年。

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楚國如何在他手中,慢慢從實力強國蛻變為捱打弱國。

戰國時,不但有很多謀士,還有很多改革派,楚國的吳起也算是一位。他本是魏國人,不受重用後,就到楚國,楚悼王倒是欣賞他,於是,一番雷厲風行的改革開始了。

任何改革都會觸動既得利益集團的痛處,那時的楚國看著疆域面積大,但是,國君的實際控制力卻很弱,貴族階級更多代表著國家,擾亂了國家的辦事效率,也助長了很多驕橫風氣。吳起的做法就是:權力集中,加強執行力度,強化軍隊管理。一時間,周邊的國家都很忌憚楚國。

但是,那些被奪走部分利益的貴族階級,卻是心裡恨極了吳起。結果,楚悼王離世後,這些人便迫不及待要追殺吳起,在喪禮上就開始攻擊吳起。可憐吳起哪怕躲進靈堂,也沒躲得過那些亂箭。歷史上一些手段激進的改革派,似乎下場都不太好,但是,如楚國人這般做法,倒是鮮有的。連自己親爹的喪禮都無法掌控,可見楚懷王的治國水平,真的很差勁。

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有人說:秦國和楚國,在差不多時間,都進行過改革,那麼,為何一國從此蒸蒸日上,一國越發落後?

那是因為,前者時間長,差不多有21年時間,而後者,最後也就10年,不夠深入。其實,更主要的原因是在位者的魄力。商鞅被車裂,那是因為他將太子鼻子給割了,他和吳起都有得罪權貴,但是,秦惠文王繼位後,只是處置其個人,對於變法並沒有太多的推翻。到了楚懷王這,看著像做事的樣子,但是,任由他人在喪禮上胡來,可見,他對吳起以及吳起所作的改革,至少是不支持的。

楚懷王先用屈原,從吏治上改革,似乎一切都會有一個的新開始,和齊國也是一度交好。那時楚、齊二國是大國,兩者的結盟,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都是極大的威脅和震懾。秦國想成天下霸主,於是,就得想辦法要拆散他們。秦國找的是楚國,於是,就派張儀去楚國,開出一個很有誘惑力的條件:會將之前奪走的六百里商於之地方還給楚國,前提是楚國和齊國斷交。

天下哪有便宜買賣啊,不過,楚懷王就是相信啊,還特意派出一個將軍和張儀來到咸陽,準備土地的交接一事。這不過就是秦國的一個伎倆罷了,張儀酒後摔斷腿,就再也不露面了。楚懷王還以為自己做的不夠徹底,於是,派人到處做輿論,徹底將自己和齊國的關係搞僵了。

秦國就是要這種效果啊,不過幾句話就破了楚齊兩國的聯盟。

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所以,很多事怨不得旁人,自己貪小利,又辨不明對方的用意,自然吃大虧。沒有了齊國的助陣,秦國要對付楚國自然容易了。楚懷王哪能嚥下這口氣,立刻發兵攻打秦國,這廂和秦國苦戰一年,那邊的韓、魏二國乘機偷襲,都打到如今的湖北境內。楚國兩邊都沒討到好,還丟了漢中,戰場死亡人數超10萬,70多將領被秦軍俘虜。

秦國似乎吃定了楚懷王,沒過多久,又提出要還地,將一半漢中還給楚國。楚懷王很有個性,這一次他不要地了,要人——張儀。屈原的意思是要殺此人,張儀不怕,來到楚地後,先用金子將楚懷王身邊的人買了,這些人就勸這位大王:“張儀此人可不能殺,他可是秦國國君的紅人,殺了他,秦楚兩國必交惡,其他的國君就會認為你做人太有失水準。”於是,張儀又大搖大擺的回去了。

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秦國的身段很軟,打戰歸打仗,還照樣和楚國聯姻。

楚懷王還以為這樣就可以和秦國世代友好呢,只有屈原看得明白,非常反對如此行事,卻是落得被流放漢北。但是,現實並非如楚懷王想的那般美好,此時的楚國,已經陷入無人幫的地步。楚懷王二十六年,齊、韓、魏三國聯合伐楚,楚國太子被送到秦國做質子,才換得秦國救兵。

然而,第二年,這位太子和他人決鬥,殺了一大夫後逃回楚國,秦、楚關係又破裂。秦、齊、韓、魏四國打楚國,戰爭持續到楚懷王三十年。秦國給了楚國一份國書,邀請楚懷王前往秦國武關會談。楚懷王猶豫再三,還是去了。

四國兵力壓境,對於任何一個國君來說,壓力都是巨大的,更何況,這時的楚國實力已經大不如從前了。這一次楚懷王倒是做對了事情,自己雖在秦國被綁架,但是,在威逼下,他拒絕簽署割地協議,楚國也立了新君。除了折了一個國君,這一次的兩國較量,倒也算是個平局。

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楚懷王最後客死秦國,走到這一步,都是他自己選擇的結果。即使當年他拒絕將改革堅持到底,但是,好好守著祖上的基業,好好想想自己的前人為何要和齊結盟,就不會犯下那麼多愚蠢的錯誤。這樣的國君,即使身邊有賢者,他也會視而不見的。

再看看史上的那些開國皇帝,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是有其過人之處。戰國時期的七個國家,各個都不弱,只不過,在各自的發展中,總會出現幾位不怎麼樣的國君,將自己的國家弄得亂七八糟,等於是將自己送給對方。楚懷王的後來者,也沒有太多建樹,而秦國卻是步步緊逼......

這似乎就是一個鐵的規律,到了某個節點,強者就會越強,而弱者,就剩下了捱打的份。所以,有這麼個楚懷王霸著楚國30年,又怎麼會讓楚國有出息呢?前296年,楚懷王憂鬱成疾,命喪咸陽。秦國把遺體送還楚國,“楚人皆憐之,如悲親戚 ”。我想,此時的楚人不是哭楚懷王的可憐,而是哭楚國的將來。

戰國七雄,楚國最強大,為什麼最終卻被秦國給滅了?跟他關係很大

事實證明,在殘酷的戰國晚期,任何一點天真和單純都是無法承受的奢侈,所以,只有鐵一般冷酷堅硬的實用主義之花,才能在這個高冷的季節怒放。

執政伊始到客死秦國的楚懷王,可以說,是一幕悲喜劇。楚懷王執政前期(前328—前313年),楚國國家富裕,他本人亦願圖強,因此,此階段是一幕喜劇。然而,自公元前 312年起,楚國在丹陽、藍田兩次大的戰役中敗北,楚國由盛轉衰,懷王的喜劇瞬間成了悲劇,且這個悲劇一直延續到他客死秦國。

可以說,這個悲劇的產生和延續,與楚懷王對大勢認識不清、用人不當、個人情緒智力不高有關,同時,也與楚國本身權力和人才制度的弊端、楚臣們的腐化有關。

參考資料:

【《屈原列傳》、《史記·楚世家》、《楚國八百年》、《左傳·僖公二十一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