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個山東歷史人物或典故讓你印象深刻?

溫兒兒


說起田橫,首先想到的就是田橫和五百勇士的歷史典故,他們可謂是楚漢爭霸中最悲壯的人物。所以,後人常說“成則為周武三千,敗則為田橫五百,可常可變,可生可死”,意思就是說如果成功了就會做周武王建立天下,失敗了就做田橫五百壯烈殉志而死。可以長久可以變化,可以活著也可以死亡無所畏懼。

那麼,田橫為什麼寧死也不歸順劉邦呢?筆者今天就以淺見分析,不到之處大家可以提出。

話說劉邦與項羽合作滅秦後,項羽憑藉自己的實力大肆封侯,田橫當然不例外,他作為戰國時齊國的遺民,做了齊王田廣的相國,田廣死後,田橫自立為齊王。無奈,田橫齊王的板凳沒坐熱,雄心勃勃劉邦便滅了項羽。於是,普天之下,唯劉為大,田橫意識到自己這個小王國險象環生,如熱鍋上的螞蟻,有點坐不住。好在劉邦的謀士酈食其這時向劉邦建議:“方今燕趙已定,唯齊未下,諸田宗疆,負海、岱,阻河、濟,南近於楚,人多變詐,足下雖遣數萬師,未可以歲月破也。臣請得奉明昭,說齊王,使為漢而稱東藩。”

筆者看來,不費一兵一卒而又能收服田橫,劉邦何樂而不為?劉邦聽了酈食其的一番高論,高興得一擊掌,說:“好招兒,你去辦吧!”

再說酈食其,到了齊國對田橫說:“王知天下之所歸乎?”田橫說:“我不知道啊!天下何所歸?”酈食其胸部一挺:“歸漢。”田橫說:“先生有什麼理由下這個結論?”酈食其胸部又一挺:“漢王先入咸陽,項王負約,王之漢中。項王遷殺義帝,漢王聞之,起蜀漢之兵,擊三秦出關,而責義帝之處,收天下之兵,立諸侯之後,降城即以候其將,得賂即以分其士,與天下同其利,豪傑賢才皆樂其用.....故天下之事,歸於漢王。天下後服者先亡也。王疾先下漢王,齊國可得而保也。不然,危亡可立而待也!”

彼時,田橫一想,是這麼個道理,決定歸漢,遣使撤了歷下的守備,準備過太平日子,整日裡與酈食其飲酒作樂。

也許是高興過頭了罷,無論是酈食其還是劉邦都沒有將這一外交成果通報給正在齊地攻城略地的韓信,韓信雖知這一信息,面對功名利祿,卻在說客蒯徹的煽動下,一舉攻下了歷下。田橫得到這個消息十分氣憤,心想好你個酈食其,當面說好話,背後放暗箭,我豈能饒了你!一聲令下,把酈食其給烹了。啥叫“烹”啊?就是放在燒開的鍋裡煮!好端端一個學富五車的官場謀士、說客,就這樣成了肉醬。

筆者認為,田橫雖然烹了酈食其,但戰場上終究不是劉邦的對手,仗打得一敗塗地,最後只好帶了五百人逃到海里一個小島上苟延殘喘。

劉邦雖定了齊地,但田橫的存在不免是他的一塊心病,萬一哪天田橫坐大了,豈不要給自己的萬世基業帶來麻煩?想來想去,還是以招撫為上,就讓人給田橫捎話說,你還是降了吧,帶了那麼幾個鳥人,有什麼前途?降了,我還給你封侯,你可以照樣過滋潤的日子。否則,大兵壓境,沒有好果子吃。

田橫想了想,在小島上度日畢竟不是長久之計,就帶了兩個親隨來到距洛陽三十里的地方,但這時他改變了主意,對自己的親隨說:過去我和漢王都是南面稱孤,現在漢王為天子,我卻做了亡虜,即就是在朝中做事,也是多麼恥辱的事啊。漢王要見我,無非是要看我是不是真的歸漢,這裡距洛陽三十里地,你們拿了我的頭到洛陽,大約還和生時沒有兩樣。說完就自殺了。漢王見了田橫的頭,不知是傷感還是高興,派了兩千軍人將田橫厚葬。跟隨田橫的兩個親隨也放棄劉邦給的官兒不做,給田橫殉葬。而躲在小島上的五百個親兵聽到田橫自刎的消息,來到田橫的墓地,集體自殺以隨田橫。

在筆者看來,田橫的確是一個真正的英雄、漢子,他知道自己即是歸了劉邦,也未必有好下場,於是採取寧死也不合作的態度,以死蔑視劉邦的收買。只是那五百零二個親隨的殉葬著實讓人嘆息,讓人覺得不值。愚忠,是多麼地害人至深。




吱道書法剪輯


🌹
△寫人寫鬼高人一等,狐仙鬼怪也鍾情——蒲松齡和《聊齋志異》!
△蒲松齡(1640—1715),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縣人。
△出身破落地主家庭。19歲時因縣、府、道三考皆第一而聞名鄉里,以後久考不中,直至71歲時才考個貢生。
△為了生計,給鄰鄉知縣家裡作私塾先生,71歲時撤帳歸家。
△《聊齋志異》,是蒲松齡的短篇小說集。他40歲時基本完成出版,以後略有增補和修訂。“聊齋”是他的書屋名,“志”為記述之意,“異”為離奇故事。全書共收短篇小說491篇。題材廣泛,內容豐富。
△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
△《聊齋志異》,成功地塑造了眾多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巧妙,文筆簡練,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巔峰。蒲松齡成為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小說家!








笑看東籬


祖居山東,對齊魯大地充滿故園深情。回答這個問題,必要如數家珍一般。

孔孟的名聲和功業實在影響太大,他們屬於整個華夏民族,甚至整個人類,實在不敢專有。

順著歷史梳理,我想起了有“華夏第一相”之稱的管仲,順便重溫了有關他的經典故事。

管仲其人

管仲,姬姓,周穆王(史書上記載西遊見過西王母的那位)的後人。今安徽潁上人,所在年代約為: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

1.位列五賢之首

姜太公祠五賢殿供奉著五位對齊國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政治家、軍事家,分別是:管仲、司馬穰苴、孫武、孫臏、田單。

司馬穰苴、孫武、孫臏都是軍事家:司馬穰苴著有兵書《司馬法》;孫武著有《孫子兵法》;孫臏既著有《孫臏兵法》又親自參與了著名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的指揮,是“武成王廟六十四將”之一。田單,在燕國名將樂毅攻佔齊都,半年內連下七十餘城滅了齊國之後,死守孤城即墨五年,並於隨後收復失地成功復國。

下邊我們重點來說說管仲。

2.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司馬遷在《史記·管晏列傳》裡這樣說:管仲既用,任政於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管仲輔佐齊桓公成就了春秋五霸中第一霸的霸業。

管仲審時度勢,在他的建議和策劃之下齊桓公多次會盟諸侯,推行“尊王攘夷”的政策,擴大了齊國在諸侯國和周天子那裡的影響,坐上了實至名歸的霸主之位。

關於九合諸侯《史記》裡說:兵車之會三,乘車之會六。《穀梁傳》稱:衣裳之會十一次,兵車之會四次。在古代,“九”往往不是指具體的數,通常可以理解為“多次”的意思。我們來看《春秋經》對於齊桓公(管仲輔佐期間)大會天子和諸侯的記錄:

(1)前681年春,齊宋陳蔡邾:北杏之會
(2)前680年冬,齊宋衛鄭單:鄄之會
(3)前679年春,齊宋陳衛鄭:鄄之會
(4)前678年十二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滑滕:幽之會
(5)前667年六月,齊魯宋陳鄭:幽之會
(6)前659年八月,齊魯宋鄭曹邾:檉之會

(7)前658年九月,齊宋江黃:貫之會
(8)前657年秋,齊宋江黃:陽穀之會
(9)前656年夏,齊楚魯宋陳衛鄭許曹:召陵之會
(10)前655年夏,周齊魯宋陳衛鄭許曹:首止之會
(11)前653年七月,齊魯宋陳鄭:寧母之會
(12)前652年正月,周齊魯宋衛許曹陳鄭:洮之會(兵車之會)
(13)前651年夏,周齊魯宋衛鄭許曹:葵丘之會
(14)前647年夏,齊魯宋陳衛鄭許曹:鹽之會(兵車之會)
(15)前645年三月,齊魯宋陳衛鄭許曹:牡丘之會(兵車之會)

雖然齊桓公以諸侯的身份實行的是霸道,但是在管仲的指引下,在實質上施行的是能夠使天下穩定的“霸道”。諸侯能夠坐下來“有話好好說”,避免戰爭屠戮人民,是積極的。不得不說,因為管仲,齊桓公的霸道是春秋五霸中難能可貴的“仁義”的霸道。

從下面這個實列,也能看出管仲輔佐的齊桓公在歷史上起到的積極作用。

抗擊外族的侵略

《論語·憲問》裡有孔子的一段話:“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翻譯過來就是說:假如沒有管仲,我們怕要是披頭散髮左衽衣服的野蠻樣子了。這是孔子在表彰管仲“尊王攘夷”的功勳。

1.救援燕國。

公元前662年,燕國遭到北方山戎的侵犯,向齊國求救。在管仲的堅持和親自參與下,幫助燕國解除危險。齊國在這件國際事件後,樹立了威信,得到了各諸侯國的擁戴。

2.存邢救衛。

公元前660年,西北方的外族狄攻打邢國和衛國,並且殺掉了衛國的君主,滅了衛國。管仲幫助齊桓公聯合了多國組成的聯軍打退了狄人,並幫助邢衛兩國復國,成為了“尊王攘夷”實至名歸的踐行者。

在"存邢救衛"的過程中,發生了很多令人動情的故事,管仲和他輔佐之下的齊國,散發出一股少見的人性美、情操美的光彩,成為春秋時期一道靚麗的風景。

發展齊國的經濟

管仲輔佐齊桓公,使齊國在政治上、外交上、軍事上、經濟上都得到了有效的發展。發展經濟無論在什麼時候都是強國必須的,管仲相齊有著一套有效的經濟策略。

《史記·管晏列傳》裡這樣描述:既任政相齊,以區區之齊在海濱,通貨積財,富國強兵,與俗同好惡。故其稱曰:“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上服度則六親固。四維不張,國乃滅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順民心。”

和傳統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不同,管仲鼓勵工商業,大力發展商業經濟。齊國靠海,管仲“輕重魚鹽之利,以贍貧窮”。管仲在經濟改革中推行國家食鹽專賣的政策,扼住了財政發展的命脈。這就像現在有些產石油的國家,政府對它進行統一管理和調度,可以使得大多數人而不是少部分人獲利。所以,這項政策既利好於齊國的國庫,又得到了大多數人民的歡迎。

經濟上的發展必然導致精神文明上的進步,這正好對應著上面引用的那一句:“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當然,管仲的經濟政策還能具體到更細節的一些方面,比如說貨幣啦,農業林業漁業啦,賦稅徵收啦等等層面,能力所限就不一一解讀了。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有關管仲的故事。

管鮑之交

“管鮑之交”這個成語,是中國人對於友誼的最高肯定。“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這是真正意義上的知己之交,具有無尚的價值。

“管鮑之交”是盡人皆知的故事,《史記》裡有記錄,主要可以分一下幾個方面來印證這份可歌可泣的友誼。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少時常與鮑叔牙遊,鮑叔知其賢。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及小白立為桓公,公子糾死,管仲囚焉。鮑叔遂進管仲。……管仲曰:“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遇時。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第一部分:生活上的體諒。

年輕的時候,他們之間做生意,管仲因為家裡窮總是多拿多分,鮑叔牙體諒他不怪罪他貪婪。這樣的朋友,人間幾度能見,鮑叔牙高尚的友誼滋養了管仲,也為管仲將來的施展才幹打下了人性基礎。

第二部分:能力和道德上的信任。

當管仲辦事不利,鮑叔牙不認為他蠢笨;當管仲做官讓國君不滿意,鮑叔牙不認為他無能;當管仲在戰爭中逃跑,鮑叔牙不認為他膽小。他理解管仲一切失敗下的客觀原因,他也始終堅信管仲的能力和道德情操。從某種角度上講,鮑叔牙的信任成就了管仲。

第三部分:政治上的推薦。

剛開始,管仲是保公子糾的,鮑叔牙保的才是公子小白(齊桓公)。當公子糾在奪權鬥爭中失敗之後,又是鮑叔牙不計個人得失的向未來的齊桓公推薦了敵對陣營裡的管仲。正是因為鮑叔牙的誠懇推薦,管仲不僅沒有被懲罰,並最終得到了重用。才有機會得以施展才華,幫助齊桓公建立了一個強大的諸侯國,在諸侯林立的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天下,從而建立了不世的功勳。

除了管飽之交,管仲和齊桓公兩君臣之間也頗有些有趣的故事,限於篇幅在這裡就不詳細敘述了。

最後,簡單羅列幾個和管仲有關的成語吧!

1.百年樹人——《管子·權修》

2.百戰百勝——《管子·七法》

3.名滿天下——《管子·白心》

泰山、黃河、孔孟,都是我們山東這一方土地上的驕傲,同樣2700多年前的管仲也是我們心頭的一束亮光,今天說起他內心依然充滿歡欣和鼓舞!讓我們再一次默唸孔夫子的那一句“微管仲,吾其披髮左衽矣”,為管子喝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