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了灶,年來到!祭灶吃糖為孩子守護年味

我國春節,一般是從祭灶揭開序幕的。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有所謂"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也就是官府在臘月二十三日,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則在二十五日舉行祭灶。也有“官三民四道士和尚五”的說法,就是說家有秀才以上的在臘月二十三日,黎民百姓是二十四日,道士和尚是二十五日。不過如今北方地區多在二十三日,南方二十四日過小年。

說道過小年,最主要的民俗活動是“辭灶”。就是“祭灶王”。灶王也叫“灶君”,中國民間稱“灶王爺”。舊時差不多家家都設有“灶王爺”神位,傳說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東廚司命灶王府君”,專職負責人間的灶火。灶王龕一般設在牆壁北面或東面,中間供上灶王爺的神像。沒有灶王龕的人家,則是直接貼在牆上。

辭了灶,年來到!祭灶吃糖為孩子守護年味

為什麼要祭灶,因為灶王爺一年到頭,都端坐在家家戶戶的廚灶中間,負責記錄這家人家的日常行事。而每年的臘月二十三,就是灶王爺都上天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善惡的日子。而玉皇大帝會根據灶王爺的彙報來判定這家人新的一年的吉凶禍福。因此灶王爺的彙報實在具有重大利害關係,因而要好生供奉。而灶王爺旁邊的對聯一般也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祭灶這田,民間喜甜,供奉的一般是用飴糖和麵做成的糖瓜等。意思很明顯,希望灶王爺甜甜嘴,上天多講些好話。例如在唐代《輦下歲時記》中,間有“以酒糟塗於灶上使司命醉酒”的記載。

不過二十三過後,民間認為諸神上了天,便是可以百無禁忌了。娶媳婦、聘閨女不用擇日子,稱為趕亂婚。民謠有“歲晏鄉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燈前姊妹私相語,守歲是洞房”的說法。不過過了二十三,要抓緊準備過年了,一般都掃家,清塵,粉牆,糊花窗,貼年畫等等。晉東南地區民間流傳著兩首歌謠,其一是“二十三,打發老爺上了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蒸糰子;二十六,割下肉;二十七,擦錫器;二十八,漚邋遢;二十九,洗腳手;三十日,門神、對聯一齊貼”。體現了時間緊迫和準備工作的緊張。

辭了灶,年來到!祭灶吃糖為孩子守護年味

辭了灶,年來到!接下來就要正式的迎接新年了。不過春節期間,最重要的還是能夠和家人在一起開開心心的度過,畢竟團圓才是最濃的年味。不過很多人講如今年味越來越淡,也許是隨著成長現實的殘酷讓我們再也找不到童年的美好,也許是社會風氣變了改變了我們的原有生活,但是我們至少還擁有童年年味的記憶。現在不能因為我們感覺年味淡了,就對過年產生漠視,不再注重過年的風俗習慣,得過且過,但是這對孩子是不公平的,因為這是在剝奪孩子童年的年味。

希望春節裡,一家人能夠打掃,貼新,辭舊迎新;談天,說地,其樂融融,至少要為孩子守護一份童年的味道。最後借用一首詩結尾:鞭炮聲聲迎新年,妙聯橫生貼門前。笑聲處處傳入耳,美味佳餚上餐桌。談天論地成一片,燈光通明照殘夜。稚童新衣相誇耀,舊去新來氣象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