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蘇聯能守住莫斯科,是因爲自身的能力還是美國的支援?

世間萬相歸於空寂


謝謝邀請。二戰時期,蘇聯守住莫斯科主要是因為自身能力,在天時地利人和的條件下,蘇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蘇軍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原因如下:


第一,領袖的鋼鐵意志。德軍閃擊蘇聯後,蘇軍一路敗退,直至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蘇軍都沒什麼像樣的戰績,沒有人相信蘇軍能守住莫斯科,但此時斯大林發表公開演說,誓與莫斯科共存亡,並且舉行了紅場閱兵,領袖的氣魄鼓舞了前線將士,蘇軍士氣大振。



第二,制度優越。蘇聯是社會主義國家,集中力量辦大事得優越性凸顯了出來,在斯大林的號召下,蘇聯全民皆兵,男女老少齊上陣,全力支援戰爭,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



第三,天然條件優越。蘇聯廣袤的國土註定了德軍推進的越快,補給線就越長,當德軍推進到莫斯科時,漫長的補給線就暴露了出來,蘇聯派出數千支游擊隊深入敵後,襲擾德軍補給線,給德軍制造麻煩,讓德軍飽受螻蟻食象之苦,在雙方都筋疲力竭時,游擊隊的襲擾也能起到牽制作用。



第四,老天幫忙。德軍還沒拿下莫斯科,就遇到蘇聯罕見的寒冷天氣,白雪皚皚,天寒地凍,德軍沒有準備過冬物資,士兵凍傷凍死很多,坦克等重武器完全癱瘓,重機槍無法射擊,步槍的槍栓都拉不開,寶貴的燃油被用來取暖都不夠用。惡劣的天氣讓德軍戰鬥力銳減,卻讓蘇軍獲得了喘息之機。



第五,守城蘇軍實力不弱。此時的蘇聯已經進入戰時運轉狀態,經過蘇德前期交戰倖存下來的部隊都是死人堆裡爬回來的,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強,意志堅定,而且蘇軍自主生產的武器彈藥開始源源不斷的送到前線。



第六,用人得當。基輔保衛戰時斯大林駁回了朱可夫撤退的建議,結果65萬蘇軍被俘。斯大林承認自己在軍事指揮方面不如朱可夫並重用朱可夫,確保戰役指揮得當。



第七,希特勒的神助攻。莫斯科保衛戰最艱難的時候,希特勒突然改變策略,調走裝甲部隊支援南方集團軍群,意圖拿下巴庫油田,結果中央集團軍群缺乏攻堅武器,進攻乏力。



第八,日本的神助攻。愚蠢的日本高層放著好好的蘇聯不打,竟然選擇了南下偷襲珍珠港,更要命的是這個絕密情報被蘇聯間諜佐爾格竊取並上報蘇軍統帥部,斯大林於是很放心的把在遠東地區用來對日防禦的幾十個師調回西線,這些生力軍投入現場,直接打破了戰爭的天平。



第九,中國現場的牽制。侵華戰爭爆發後,日軍雖然節節勝利,但又無法速勝,深陷中國現場抽不出身,偷襲美國是為了得到石油的無奈之舉,但是有中國軍隊的牽制,日軍進攻蘇聯的可能性本來就很小。


毒刺劍客


蘇聯守住了莫斯科,靠的是蘇聯自身的能力。

美國的支援產生了很大的作用,但是起決定作用的還是蘇聯軍民艱苦卓絕的戰鬥精神,其在莫斯科戰役時表現出來的英勇、頑強的精神超出了人類想象力的極限,當然也超出了西方思想體系的認知。德國人絕沒有手下留情,嚴寒的也絕不是僅僅對德國人不利,但是蘇聯紅軍硬是在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都陷入絕望的時候從巨大的失敗走向巨大的勝利,最終埋葬了法西斯德國。

巴巴羅薩行動中,法西斯德軍550萬人的大軍對蘇聯發動了不宣而戰的閃電戰,蘇軍猝不及防。在戰爭前一天晚上,蘇聯的鐵路系統還在往德國境內運輸小麥等物資。因為準備不足,蘇軍的損失百倍於日軍偷襲珍珠港——數千架飛機被炸燬在飛機場上,數百萬人的一線部隊來不及動員就被分割包圍逐個殲滅,成就了戰爭史上最大的殲滅戰。德軍的輝煌戰績輝煌,彪炳史冊。正因為如此,後來匆忙組建的、沒有老兵和熟練指揮人員的情況下蘇聯紅軍的不屈的戰鬥精神扭轉了乾坤,才真正值得歷史銘記。

號稱歐陸最強的法國的快速潰敗出乎世人的意料之外(地獄級任務——在法國投降前攻佔巴黎),整個歐洲只有英國還在苦苦支撐。英國沒有投降,使得希特勒必須要在英美聯合起來之前奪佔蘇聯的工業區戰爭資源,完成歐洲資源的整合——這對希特勒的大陸帝國來說是不可避免的地緣戰爭,決定著未來世界霸權的歸屬。

既然戰爭不可避免,德軍又是有備打無備,在蘇德戰場初始時德軍一路摧枯拉朽。丘吉爾和羅斯福看到蘇聯軍隊一潰千里,德軍幾乎複製了歐洲的軍事勝利。在1941年6-9月間,美英兩國看到蘇德戰場的形勢,幾乎已經放棄了陸地戰場。按照正常戰爭邏輯,連續幾個集團軍甚至方面軍被圍殲,數百萬精銳損失殆盡,換作一般國家早就投降了。臨時招募的平民士兵根本拉不上前線就譁變了——如果希特勒面對的是一戰時的沙俄,他恐怕早成功了。

直到德軍攻擊至莫斯科,他們的前進速度逐漸停滯了下來。雖然蘇聯軍隊的傷亡依然慘重,但是蘇聯人逐漸胡穩住了陣腳,從一開始的慌亂中緩過神來,沒有被法西斯的囂張氣焰擊垮。美英兩國此時發現蘇軍還有一戰之力,能夠幫助美英阻擋希特勒順利整合大陸,讓美英做好與希特勒的關於霸權的決戰,這才有了1941年9月之後的美國援助。援助的物資要分發到各部隊、工廠等形成戰鬥力,尚需要時間。因此,在莫斯科戰役期間,美國援助的物資發揮的作用實際很有限。

美援還沒有到來之前,莫斯科戰役的外圍作戰已經打響了。斯大林已經站在了從莫斯科撤退到東方的火車站臺上,最終斯大林決議死守莫斯科。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能夠計算出蘇聯的坦克、物資等數據,然而紅色蘇聯迸發出的戰鬥意志,是希特勒和他們的將軍們無法理解的。蘇聯社會的各個階層,甚至包括了逃亡在瑞士的前俄大公,都在積極支持著蘇聯不屈地抵抗德軍。在德軍的殘暴的種族主義政策下,蘇聯很容易達成了全民統一戰線。蘇聯人的體制能夠動員最後一粒米作為戰爭物資,蘇聯境內的軍民的生活在瀕死狀態,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蘇軍動員了莫斯科百萬市民,在縱深100公里內修築了3道縱深防禦陣地,實施梯次防禦戰略。

此時的德軍已經到了強弩之末,蘇聯境內的糟糕的運輸條件(軌距與歐洲不同,質量粗製濫造),給德軍前線的運輸補給造成了極大的難題。外行看戰略,內行看後勤——德軍的後勤在莫斯科一線終於達到了極限。1941年的冬天來了,德軍在後方已經準備了過冬衣物,卻缺少足夠的運力。德軍的武器精良,損壞的配件也很難找到通用件,只能從國內不遠千里運到前線。蘇軍越來越頑強的抵抗,使得前線的彈藥消耗越來越大。這些都對德軍的後勤能力提出了挑戰。顯然,德軍的後勤能力已經崩潰了。希特勒和他的將軍們想當然地認為,經歷了前期的慘敗,如今的蘇軍的抵抗只是最後的迴光返照,只要堅持最後5分鐘,就能夠將蘇軍徹底擊垮,然後衝到莫斯科,搶奪蘇軍的過冬物資。因此,希特勒給後勤部門下達的命令是:優先運輸彈藥。

然而德軍屢次發起的攻勢,在攻破了蘇軍第一道防禦陣地時,就已經徹底精疲力盡了。在以往的閃電戰中,只要防禦陣地被突破,接下來就是橫掃了。然而在莫斯科,這些德軍發現他們在犧牲了很多人才攻克下來一個陣地後,在後方蘇軍又重新組織起了新的防禦工事。戰爭從閃電戰,打成了陣地戰、消耗戰。

德軍閃電戰術失靈後,其攻堅能力的缺失就體現出來了。德軍的戰術武器,基本都是基於閃電戰的戰術原則來設計的,比較突出的是速度和機動性的優勢。在轉入陣地戰時,德軍步兵中重火力不足的問題就暴露出來了。實際上,德軍幾乎從未在大城市的巷戰中取得過重大勝利。

德軍對莫斯科的進攻被阻擊在第一道防禦陣地前,德軍動彈不得,天寒地凍,德軍士兵身著單衣,成批成批地凍死凍傷。德軍已經投入了預備隊,期望再發動一次摧毀敵人的戰鬥,然而蘇軍的防線依然穩固如初。前線的德軍士氣大衰,眾多將軍,包括古德里安都在請求撤退。希特勒已經沒有了後手,而斯大林手中此時仍然有9個集團軍的預備隊,這是從西伯利亞調回的精銳武裝力量。如果此時德軍選擇撤退,將會面臨著大潰敗的危險,整個蘇德戰場的情勢將會出現崩壞的局面。希特勒嚴令前線部隊,不準撤退,就地轉入防禦。

正如莫斯科戰役開始時,希特勒低估了蘇聯軍民的戰鬥意志,此時的斯大林也低估了希特勒的戰鬥意志。出於對德軍出於崩潰邊緣的戰場預估,斯大林拒絕了朱可夫將預備隊集中使用的建議,而是將預備隊平均分配前線的各支蘇軍隊伍,命令他們全線反擊。如果德軍真的選擇了撤退,蘇軍此時的突擊,將會造成德軍兵敗如山倒。然而德軍在極端危急中,粉碎了蘇軍想畢其功於一役的攻擊。蘇德雙方暫時取得了戰線的平衡,德軍在最後階段的成功防禦,使得戰爭主動權還掌握在德軍手中。

隨後,德軍為了尋求獲得戰爭資源,應對將長期化的戰爭,將戰爭鐵錘砸向了高加索地區。

西方學者一般都把德軍失利於莫斯科,認為是天氣的原因,或認為是美英的援助,還有說法稱是希特勒讓中央集團軍參與圍剿烏克蘭蘇軍耽誤了2個月,卻有意忽略了蘇聯軍民在戰爭中產生的重大作用。實際上,天氣的原因是幫了德軍的忙。如果德軍付出了重大代價突入到莫斯科市區,在斯大林紅場閱兵的戰鬥意志下,德軍將提前一年經歷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慘烈巷戰。一旦德軍在前線陷入膠著,而烏克蘭地區有著80萬的蘇軍有生力量,此時對德軍的側翼發動攻勢,德軍的失敗將會更加快速。

德軍在前期取得了重大勝利,但同時也付出了很大代價,在戰略層面上是德軍在蘇聯1000公里的正面戰線上使用兵力,遙遠而漫長的補給線脆弱且不可靠。德軍的攻擊能力已經到達極限,這才有希特勒孤注一擲地在莫斯科方向進行最後決戰。

而莫斯科,是東歐平原的鐵路樞紐,來自南方、東方、北方的戰爭物資源源不斷地運抵前線,而蘇軍一路潰敗,使得在莫斯科方向,蘇聯能夠集中的戰爭能量數倍於德軍。希特勒也發現了莫斯科的交通樞紐的作用,幾次派遣部隊向莫斯科側翼進攻,卻沒有力量切斷這樣的運輸線路。在北方的列寧格勒戰役期間,也同樣如此,德軍最終在付出了慘烈的代價後,放棄了交通絞殺戰。

在莫斯科會戰期間,蘇德雙方的戰爭實力實際處於相當位置,在這種情形下,戰鬥意志才成為了絕對變量。希特勒希望在較高舒適度的情況贏得戰爭,與搜刮出最後一粒米投入戰爭的斯大林相比,戰鬥意志方面畢竟斯大林更勝一籌。無論蘇聯後來變成了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它在二戰中的無上光榮不容抹殺。


而知而行


二戰時1941年底蘇聯能守住莫斯科,還真是依靠自身的能力守住了,1942年初開始莫斯科反攻時,蘇聯才開始正式接收大批美國援助。

圖為蘇德戰爭爆發後,大批蘇聯裝甲車趕往莫斯科前線。

1941年9月時,蘇聯最高統帥部已經判斷出德軍會拼命奪取莫斯科,於是做好了非常堅固的防禦工事,在莫斯科城外圍構築了3道防線和9道防禦地帶,僅10月份約有70萬平民在莫斯科城外修築了700公里防禦坦克的戰壕、500公里的防禦坦克崖壁、400公里的防裝甲車輛的筋混凝土樁,共設置了超過1500公里的鐵絲障礙物,莫斯科城外形成了大縱深多地帶的防禦體系。


圖為從遠東趕來支援的蘇聯雪橇部隊,穿著冬季偽裝服正在戰鬥。

雖然德軍進攻到莫斯科城下時,蘇聯已損失超過400萬人,但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國民經濟迅速轉入戰時體制,強大的戰略預備隊能夠快速動員,在蘇聯軍民抵抗德軍進攻時,莫斯科東部有6個集團預備軍一直按兵不動,目的就是當蘇聯反攻時,作為反攻的新銳力量,另外從四面八方趕來的平民都能組成16個民兵師,專門擔任戰勤任務,足以看出蘇聯的兵源是非常充足的。

圖為蘇聯203毫米口徑的M1913榴彈巨炮。

當戰役打響時,11月6日在炮火連天的莫斯科照例舉行了盛大的閱兵儀式,斯大林號召國家已到生死存亡關頭,然後蘇聯人民積極響應保衛首都的行動中,將兵員、彈藥、糧食從全國各地運到首都莫斯科,特別是蘇聯人民保衛了進入莫斯科的5條鐵路運輸線一直暢通無阻,另外戰役進行緊要關頭時,蘇聯的飛機數量是超過德軍的,空中運輸線也保障了部隊順利進行冬季作戰。

圖為被俘的蘇聯民兵,注意是光腳,旁邊是擱淺的蘇制坦克。

當然,為什麼會有說美國提供援助呢,因為保衛莫斯科和太平洋戰爭爆發的時間點一前一後,美國一宣戰即和蘇聯組成聯盟陣線了。但是精明的美國人在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正酣時,只是與蘇聯簽訂了個《物質供應儀定書》,直到1941年12月德軍不可戰勝神話破滅後,剛好太平洋戰爭爆發,1942年1月1日發表《聯合國家宣言》,反法西斯戰線才正式建立,美國對蘇聯的援助才正式展開。


圖文繪歷史


主要在於蘇聯自身,因為美國的支援在莫斯科保衛戰勝利之後!

1941年6月22日,德國以及僕從國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芬蘭等190個師共550萬軍隊,在47000門火炮、5000輛坦克和4000架飛機的掩護下,開始了對蘇聯的大規模進攻。

德國閃擊蘇聯讓蘇聯猝不及防,根本來不及反應,所以蘇軍一潰千里。開戰前4個月,蘇聯損失軍隊將近300萬人,其中超過70萬人被俘,飛機損失了96%,火炮坦克等損失不計其數。

到莫斯科會戰前,蘇聯損失了超過四分之一的人口,喪失國土超過150萬平方公里。

由於蘇聯是傳統意義上的歐洲國家,因此工業設施等基本部署在烏拉爾山以西的東歐平原,雖然從1941年9月開始,蘇聯陸續開始了工業東遷計劃,但是在德國的閃擊下,很多東遷的工業設備根本就無法形成生產力。

由於二戰爆發後,斯大林以保護西烏克蘭和西白羅斯境內的斯拉夫人為由和德國一起瓜分了波蘭,因此蘇聯的陣地向西移動了200-300公里,和德國邊境接壤。這讓這些蘇軍和設備在第一時間受到了德國閃電戰的毀滅性打擊。

所以,到1941年11月莫斯科會戰前,實際上蘇聯受到的打擊遠比想象的嚴重,說此時的蘇聯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一點也不為過。

但是,蘇聯仍然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而且主要靠自身的能力,蘇聯是如何辦到的呢?“靜夜史”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蘇聯空前遼闊的疆域

這是蘇聯取得莫斯科保衛戰勝利的一個重要因素。

從當時的波蘭到莫斯科,直線距離超過1300公里,相當於從北京到長沙,這樣遠的距離,對德國的後勤能力絕對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因為蘇聯的遼闊疆域,雖然希特勒派出了550萬軍隊,但是蘇聯從北部的列寧格勒到南部的斯大林格勒,直線距離超過了1500公里,550萬軍隊分佈在如此漫長的戰線上,勢必影響整體的作戰效能。

事實也正是如此,雖然希特勒派出了規模龐大的中央集團軍,意圖一舉奪取莫斯科,對蘇聯形成精神摧殘,但是在莫斯科前,強大的中央集團軍還是到了強弩之末。

到莫斯科戰役開始時,德國已經到了沒有預備隊的窘迫程度,而蘇聯雖然損失是德國的數倍,但是由於在本土作戰,因此蘇聯的預備隊源源不斷。

龐大的國土終於將德國拖得筋疲力竭!

2、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上臺後,逐漸形成了蘇聯特色的發展道路,這就是斯大林模式。斯大林模式最突出的特點就是集中力量辦大事,無論是和平年代的大型工程建設還是戰爭時期的全國總動員,斯大林模式都發揮了巨大作用。

在德國進攻蘇聯之前,希特勒和德軍統帥部估計蘇聯的常備軍不會超過200個師。結果開戰後,蘇聯動員了超過360個師,這讓希特勒大為震驚。

不僅如此,蘇聯還進行了全國總動員,包括莫斯科各個階層的市民都被動員起來。

整個蘇德戰爭期間,蘇聯動員的預備隊最高峰達到4000萬人,這是斯大林模式的可怕之處。

莫斯科戰役期間,在朱可夫的協調指揮下,莫斯科炮兵學校、莫斯科軍政學校、俄羅斯最高蘇維埃學院、波多爾斯克機炮學校的學員們全部投入了戰鬥,45萬婦女被動員起來,在城外挖掘壕溝和工事。

正是由於蘇聯的同仇敵愾,德軍在莫斯科城前最終折戟。

3、卓有成效的情報工作

1939年,蘇聯和日本關東軍在諾門坎發生激烈衝突,蘇軍雖然損失慘重但是最終取得了勝利。而關東軍在領教了蘇軍的厲害後基本打消了和德國合圍蘇聯的想法,南下主張逐漸佔據了主流。

此時,德國閃擊蘇聯,如果日本在蘇聯背後來上一下,那麼蘇聯的情況將大大不妙。此時,蘇聯在遠東軍區還駐紮著30個建制完整的師,這是幫助斯大林取得莫斯科保衛戰最終勝利的重要因素。

此時,潛伏在日本東京的王牌間諜佐爾格探知到了日本不願意北上蘇聯的決策,並及時發回給了斯大林,這使得斯大林敢於調回遠東的西伯利亞師。

西伯利亞師隊數週內從8000公里以外趕來莫斯科,他們的裝備更加適應嚴寒,和缺少禦寒設備的德軍形成鮮明對比。

西伯利亞師的到來可以說挽救了蘇聯,改變了莫斯科戰役的最終結局。

4、斯大林的個人魅力

1941年10月16日,蘇聯國防委員會通過了“關於疏散蘇聯首都居民”的決議,這一舉動被理解為莫斯科將要被放棄的信號。蘇聯中央各部和外國使館撤退到了古比雪夫,緊接著老百姓也開始逃難了。

此時的莫斯科城開始人心惶惶,並陷入混亂,由於斯大林的堅持,他成為最後離開莫斯科的人。

城外的火車等候多時,在火車旁來回踱步的斯大林不停地抽著煙,最終斯大林決定留下來,和莫斯科共存亡。

這需要巨大的勇氣!

斯大林不僅留下來了,還於11月7日在莫斯科紅場舉行十月革命勝利日閱兵。

斯大林登上檢閱臺,號召莫斯科軍民堅守城市:

“這一群喪盡天良、毫無人格、充滿獸性的人恬不知恥地號召消滅偉大的俄羅斯民族,消滅普列漢諾夫和列寧、別林斯基和車爾尼雪夫斯基、普希金和托爾斯泰、格林卡和柴可夫斯基、高爾基和契訶夫、謝切諾夫和巴甫洛夫、列賓和蘇利柯夫、蘇沃洛夫和庫圖佐夫的民族,德國侵略者想對蘇聯各族人民進行殲滅戰。好吧,既然德國人想進行殲滅戰,他們就一定得到殲滅戰。今後我們的任務,蘇聯各族人民的任務,我們陸海軍戰士、指揮員和政治工作人員的任務,就是把侵入我們祖國領土的所有德國人——佔領者一個不剩地殲滅掉!

正是在斯大林的鼓舞下,紅軍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此戰的勝利讓西方國家對蘇聯刮目相看,從此對蘇援助開始提上美國的議程,大量的美援裝備開始運抵蘇聯,靠著大量的援助,蘇聯取得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勝利可庫爾斯克戰役的勝利!為徹底擊敗法西斯打下了基礎!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一枚酷愛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


靜夜史


這個問題提的很好,但是說實話,問題主在問題下面那個猜想這個不大正確,可以肯定的是,前蘇聯守莫斯科的時候,他確實是憑藉自己的那股韌性,把德國人給熬的背過氣去了。

當時,德國用於進攻的部隊大致有160萬人左右,前蘇聯用於守衛莫斯科的有120萬人左右,120萬是怎麼來的?是從前線接收下來不對,然後再加上從當時莫斯科四周調集過來的,這並不是前蘇聯有意調集的,而是德國人選擇去進攻基輔,然後留下來一段時間空檔期。前蘇聯做到了堅壁清野,然後在莫斯科集結了這麼多的部隊。

在這個期間斯大林可並不是集結人這麼簡單他還把一系列工業設備全部運輸到莫斯科和他的大後方,進行物質生產,他幾乎把前蘇聯在歐洲中部那塊區域的工業產值和人全給搬光了。

而且對於前蘇聯攔著他主要的工業產值仍然是位於這些大城市裡面,所以前蘇聯才有那句經典的革命口號,叫做城市包圍農村,作為前蘇聯的首都莫斯科差這個地方積極的工業產值是很龐大的。

就這樣,兵力還是隻有120萬人,相比較於德國人是烈士的,但是120萬人守莫斯科綽綽有餘。斯大林的意思是要進攻,(今日頭條漩渦鳴人yy首發於悟空問答)看著兵力實在不夠,得到了間諜的一張電報以後,斯大林下令命令駐守在西伯利亞的幾十萬前蘇聯紅軍迅速來到莫斯科跟莫斯科一起打這場莫斯科保衛戰。

德國人並不是不想摧毀前蘇聯在莫斯科的工業生產基地以及各種各樣的設施,但是按照德國王牌飛行員,德國空軍上將凱塞林的意思,莫斯科多霧的氣候,再加上惡劣天氣一直是空軍不能夠給陸軍能夠提供大量支持的一個阻礙。

所以德國人在莫斯科這個方向上推進特別緩慢,一直等到了莫斯科冬天來臨。這一下子,德國人直接兵敗如山倒。

如果你要說美國人對於前蘇聯的支持在這之前確實是有,但是很少,因為1941年12月7日,美國財政是被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時候美國人才開始大張旗鼓的大規模的給這些國家運輸兵力,運輸武器,運輸人力運輸物資,在這之前,雖然有,但是很少。


漩渦鳴人yy


首先一個歷史的事實是美國在莫斯科戰役期間還沒有開始援助蘇聯,美國人當時還在討論是不是援助蘇聯,當德軍兵臨莫斯科城下的時候,大多數人都認為蘇聯要挺不住了,如果現在援助蘇聯,給蘇聯的物資等於給了德國,只有在蘇聯人守住莫斯科以後,美國人確認蘇聯人能夠打敗德國人,美援物資才源源不斷的從摩爾曼斯克,伊朗大量的進入蘇聯。

蘇聯在參戰以前並不是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而是一個強大的工業國家,經過兩個半五年計劃的努力,當時蘇聯是世界第二的工業國。德國如果當時沒有控制整個歐洲的工業產能,可還真的搞不過蘇聯的,當時蘇聯的坦克飛機數量都要比德國多,而且如果是正常的情況下,蘇聯的那些T26,BT至少從紙面性能上不比德國的1,2號坦克差,和3號坦克也不是不能打。而這幾種坦克才是巴巴羅薩開始時德軍坦克的主力,而當時蘇聯這幾種坦克的總數高達1.2萬輛。

不過在德軍開始進攻蘇聯的時候,蘇軍的那一萬多輛坦克,除了一千多輛T34,KB以外,已經基本上快到了報廢的狀態,由於舊的零件都已經停產,完好率很低,是這樣龐大數量的飛機坦克全部成了德軍的戰利品。

德軍的突然襲擊的確是打得蘇聯損失慘重,但是蘇聯畢竟是一個國土巨大的國家,蘇聯及時的把1523個工廠企業搬到了東部,就是所謂的烏拉爾工業區,在這裡通過和這裡原有的企業合併,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在1942年底開始使蘇聯進入戰時體制。

但是,在莫斯科戰役期間,還是主要靠蘇聯在戰前積攢下來的物資,所以當時蘇軍的物資保障很差,據朱可夫回憶,在莫斯科會戰期間,每次他們這幫子從前線回來的將領都向斯大林央求著衝鋒槍,45毫米反坦克炮什麼,然後把這點東西配給最需要的集團軍,就是到了反攻階段,每一門炮每天只有1-2發炮彈。

蘇聯人能夠守住莫斯科還是依靠自身的力量,在斯大林這個鐵腕人物的領導下,依靠朱可夫這些出色的將領,利用在兩個半五年計劃中積攢起來的家底,雖然說並不豐厚,但是已經足夠守住莫斯科了。

至於什麼冬天,分兵基輔什麼的說法,都是德軍將領在二戰失敗後為自己找的藉口,德國二戰失敗的真正原因是沒有整合歐洲的工業能力,同時生產管理的低效率,浪費了巨大的工業產能,使自己的武器生產數量少於盟國。二戰是一場典型的拼鋼鐵的戰爭,誰往敵方的腦袋上扔的鋼鐵多,誰就贏!

至於美援,我還是同意傳統的說法,美援加快了蘇聯勝利的進程,但是起決定性勝利的還是蘇聯自己的力量,沒有蘇聯的驍勇善戰,美援是不會來的,誰也不會把自己的物資投給一個要失敗的證權。


有痰


其實這個問題不就是想對比一下蘇德兩國在戰爭初期的實力嘛,在戰爭初期德國的攻勢確實是勢如破竹,蘇聯紅軍在面對希特勒的虎狼之師時表現得不堪一擊,直接被納粹軍隊平推到了莫斯科,那麼問題來了,蘇聯究竟能不能僅憑自身實力保住莫斯科呢?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來對比一下蘇德兩國的實力!

1.蘇、德兩國的實力對比

▲蘇聯工業規模

對於德國的工業實力,我個人覺得主要優勢在於水平上,而蘇聯的工業實力則是在於規模上,說白了,就是質量和數量之間的差別,我們都應該瞭解,二戰時期德國的工業水平在世界上也是拔尖的,但是,從整個二戰時期的戰爭形式來看,我覺得蘇聯會具有更大的戰爭潛力,為啥?我們從德國的“閃電戰”戰術就能看出來,德國軍隊追求的是速戰速決與斬首行動,因為德國是一個內陸國家,戰略資源的豐富性就已經嚴重影響了他的戰爭形式,至於蘇聯的國土面積有多大想必大家也清楚,所以打持久戰的話,吃虧的肯定是德國,哪怕是加上後期的僕從國,德國具有的優勢也不大。

2.戰爭初期的蘇聯

▲蘇德戰爭的戰況慘烈

然後我們來看看蘇德戰爭,在戰爭的初期,面對德國迅猛的攻勢,蘇聯幾乎是毫無抵抗之力的,可以說是節節敗退,也因此造成了蘇聯紅軍的大量傷亡以及物資損失。尤其是在戰爭開始的那年,即1941年,蘇聯紅軍就折損了300多萬人,工業產值損毀過半,軍工方面的生產可以說是被打殘了,例如各種用於製造武器的精密零件、有色金屬以及滾珠軸承等都趨於停產,這些工業材料可都是用來製造各種重武器的。所以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蘇聯對於德國的突然襲擊既沒有準備也沒有能力抵抗,完全就是處於一種被打矇頭的狀態,以至於戰爭開始後一路潰敗,直到第2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紅軍才遏制住了德軍的進攻勢頭,開始了反擊的攻勢!

3.盟軍起到的作用

▲諾曼底登陸

至於盟軍對德國攻勢的影響,我個人覺得還是挺大的,當然,德國喜歡自己作死,貿然的多線作戰也是導致後面力不從心的原因之一。而對於整個蘇聯來講,盟軍帶來的各種技術以及物資的支持,確實是極大地緩解了蘇聯紅軍在面對德軍時節節敗退的窘態,對蘇聯軍隊以及國家本身各方面元氣的恢復也有很大的幫助。但是,盟軍的援助是到了1942年才開始起作用的,但是這一年開始,蘇聯本身的軍工生產也已經開始慢慢恢復了,在斯大林格勒戰役之後,蘇聯一系列的戰略反攻也拉開了帷幕。雖然其中盟軍對德國的牽制作用也很大,比如諾曼底登陸戰、對德控區域的戰略轟炸、封鎖德國的貿易線等,還有就是幫助蘇聯的很多重要工廠恢復生產,但是起碼莫斯科戰役中蘇聯主要還是靠自己的實力撐住的!

因此,從時間線上去分析,莫斯科保衛戰時蘇聯受到盟軍的幫助是很有限的,盟軍的作用更多的是在1942年之後對蘇聯國家恢復生產起到了資源以及技術上的支持,所以,蘇聯完全有能力自己守住莫斯科!


哨兵ZH


蘇聯主要是依靠中華民族不屈的精神和巨大的犧牲牽制大量的日軍最終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乃至整個蘇德戰役的勝利,蘇聯衛國戰爭嚴格意義上來說和美國沒有什麼關係。冰雹認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乃至整個人類的勝利,中華民族所承受的苦難和巨大的犧牲才是根本的原因,這也是鐵的事實。有不同看法的,請觀看《東方戰場》,走進二戰歷史,瞭解當年中華民族的偉大犧牲。


既然來說這個問題,那我們就先從蘇聯在面對德軍入侵初期為何節節敗退的的根本原因說起。

1939年8月23日,蘇德在莫斯科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的簽訂這是英法等國刻意縱容德國以試圖將納粹鐵騎引向東方的綏靖政策的一大嚴重錯誤,當然作為蘇聯,斯大林也為未來可能爆發的蘇德戰爭爭取了寶貴的時間,但是斯大林雖然有戰略上的眼光,但卻低估了德國的實力和胃口,原以為最少會再推遲幾年的戰爭卻由於英法等國的不堪一擊提早到來。


終於在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德戰爭爆發。而這個時間的提早來臨,再加上德軍的閃電戰,另斯大林和蘇聯紅軍狼狽不堪,戰線被全面突破,損失慘重。1941年10月莫斯科保衛戰爆發,直到1942年1月結束,蘇聯人民在付出了巨大的傷亡的情況下贏得了勝利。

看看當時中國牽制了多少日軍。二戰時日軍陸軍總兵力有51個師團,而中國戰場就有35個師團,佔日軍總兵力的68.6%,之所以說中華民族是二戰取得勝利的最根本原因,(更不用說一個莫斯科保衛戰了),這是最為關鍵的一個因素。


當時蘇聯一直為了防範日軍從東線侵入,與德國形成兩側夾擊之勢,一旦如此,蘇聯必定大敗,甚至亡國,雖然蘇聯紅軍在遠東部署了大量兵力,但正是有了中華民族的奮勇抵抗才使得日軍始終無法抽出兵力進攻蘇聯,這也為蘇聯日後的全面反擊保留了近百萬的軍隊,想想看一旦日軍能夠從中國抽出大部分兵力,蘇聯紅軍能抵擋得了嗎?

綜合,蘇聯莫斯科保衛戰也好,蘇聯衛國戰爭也罷,包括太平洋戰場,乃至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中華民族才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貢獻者,更是整個人類勝利的根本原因,但同時也是付出犧牲最為慘重的。


冰雹藍天


美國、加拿大的及時援助,使蘇聯被德軍‘’巴巴羅薩‘’的重拳打擊後沒有倒下;莫斯科之所以安然無恙,是因為希特勒把打莫斯科的寶貴時間用於打基輔佔領烏克蘭………。


一九四一年六月二十二日凌晨,德軍以北方、中央、南方三個集團軍群從蘇聯西部的三個方向,分別向列寧格勒(北路)、斯莫凌斯克(中路)、烏克蘭(南路)實施了代號為‘’巴巴羅薩‘’的大規模閃電突襲。戰爭一開始,蘇聯西部特別軍區即遭德軍中央集團軍群擊潰。蘇聯西部特別軍區司令員兼西方方面軍司令員巴甫洛夫大將,由於抵擋不住德軍的強大攻勢而潰退,因此而遭蘇聯軍事法庭處決。明斯克和斯莫凌斯克的丟失,

使莫斯科暴露在德軍的裝甲集群和機械摩托化步兵的威脅之下。看似岌岌可危的莫斯科迅速進行了戰爭動員:大批軍工企業被轉移至蘇聯中部的烏拉爾山區;大批民眾被動員起來構築莫斯科的幾道防禦工事……。


而此時卻出現了戲劇性的反轉:中央集團軍群攻陷明斯克(白俄羅斯)和斯莫凌斯克後,與遠方的莫斯科遙遙相望。但希特勒卻認為‘’

莫斯科只是一個象徵‘’,所以完全可以先放著不打,而當務之急是必須先拿下北邊的列寧格勒,以及南邊的基輔暨佔領烏克蘭。拿下列寧格勒可以從政治上動搖蘇聯的抵抗意志;拿下烏克蘭不僅可以得到富足的糧食供給,而且還可以得到頓巴斯的煤,以及黑海與裡海之間的高加索的石油:這就是希特勒嘲笑主張先打莫斯科的古德里安不懂的所謂‘’戰爭經濟‘’。希特勒沒有如願拿下列寧格勒,卻如願拿下了基輔暨烏克蘭。從戰術角度來看,這無疑是希特勒的一個軍事‘’大手筆‘’:基輔會戰蘇聯西南方面軍被擊潰,司令員基爾波諾斯上將戰死,蘇軍只有少數部隊拼死撤至第聶伯河對岸並炸燬大橋,其餘六十六萬五千人被德軍俘虜。而從戰略上看,為打列寧格勒和基輔,從而把兩個多月的寶貴時間送給了朱可夫,使其得以加強了莫斯科的防禦並組織了保衛莫斯科的充足的戰略預備隊


一九四一年九月六日,莫斯科已進入冷雨霏霏的寒秋時節。希特勒此時發佈了旨在進攻莫斯科的第三十五號作戰訓令,即所謂的‘’颱風作戰‘’行動。一九四一年九月三十日,中央集團軍群和南方集團軍群齊聚莫斯科城下。緊接著潛伏在日本東京的蘇聯間諜佐爾格小組密電莫斯科:一九四一年九月十三日,日本御前會議已經決定:向南洋的美英荷開戰。斯大林聞訊大喜,遂急調了幾個駐遠東的西伯利亞寒帶作戰師乘火車馳援莫斯科。

一九四一年十月六日,莫斯科氣溫驟降零下二十幾度,並降下了入冬後的第一場大雪。由於希特勒之前信心滿滿:打算在蘇聯十月革命節之前佔領莫斯科,並閱兵莫斯科紅場,以至於在戰略上犯了冬季作戰準備不足的致命錯誤。於是,德軍的武器裝備由於被凝凍而不能正常使用;裹著大衣在寒風中瑟瑟發抖的官兵們不得不點燃木柴烤火取暖。極寒氣溫使大批德軍被凍傷而導致非戰鬥減員,從而為德軍兵敗莫斯科埋下了伏筆。


Mrttlzz99


個人認為,蘇聯能守住莫斯科完全是依靠自身能力,並不是美國的援助。當然還有德軍在戰術戰略上的失誤以及莫斯科的寒冬。

雖然說在整個1941年,蘇聯處於完全的劣勢,但不可否認的是在1942年之後,蘇聯開始在戰略上對德國呈現反攻態勢,這其中最大的緣由在於莫斯科寒冷的冬季以及對蘇戰略上的失誤所導致的。


由於德國自身領土小,人口相對於蘇聯較為密集,所以說德國一旦捲入戰爭,將很難形成戰略縱深,再加上德國的工業規模相對於蘇聯要小的多,即使可以製造高水準,高工藝的武器裝備,也很難在武器數量上與蘇聯匹敵;客觀的說,德國的工業水平和製造水準在當時是世界一流,相比同時期的英法意要強太多,但是德國還是在重工業規模上輸給了蘇聯,畢竟德國的領土面積小,為了達到輕重工業以及農業的平衡,就不能肆無忌憚的發展重工業,不然下場就和冷戰後期的蘇聯一樣。這也正是小鬍子搞侵略擴張的原因之一(當然主要原因還是掠奪財富以緩解國內經濟危機)


不過蘇聯就不一樣了,蘇聯由於自身領土面積大,適合打大縱深戰略;但是相比於德國,蘇聯的工業水平可就要差太多了,蘇聯無論是在工業水平還是在製造工藝上遠遜於德國;但蘇聯贏在了工業規模上,像T34坦克、波波沙衝鋒槍這些東西都是蘇聯自身工業所發展而成的產物,包括二戰後的AK-47也是蘇聯工業水平的產物,他們有一個相同點,那就是製造工藝簡單,操作簡單。這也奠定了蘇聯的戰術理念,那就是人海戰術和鋼鐵洪流。

而德國的閃電戰戰術模式不僅可以使軍隊的戰損比例小,而且還可以快速擊潰敵軍部隊,像波蘭就是很好的例子;不過對於蘇聯這種龐然大物,那德國就沒辦法繼續用閃電戰對付了,個人認為原因有兩點:

1.德國在佔領蘇聯領土的時候,工業設施要不就是被炸燬要不就是不能生產德軍所需品,等於佔領了荒地,不僅幫助不了德軍,反而還要出兵鎮壓,拖慢了德軍的進攻速度。

2.德軍一路越打越遠,戰略補給不能得到有效補充,進攻速度放緩,最後補給線越來越長,跟不上閃電戰的進度,最後完全無法實施閃電戰戰術。


也就是說,德國可以在初期保持對蘇優勢,但是如果越推越遠,那麼補給會逐漸跟不上,最後完全無法補給,下場就跟保盧斯的第六集團軍那樣;雖然德國佔領了蘇聯的大片土地,但是能用上多少呢?不僅沒有緩解德軍的補給,沒有提高德國的工業生產值,還要砸錢進去管理,還要派兵鎮壓,沒有對進攻產生什麼幫助,反而成為了拖後腿的存在。(雖然說在這期間毀掉了蘇聯43%的工業,但是德國的工業也沒提示上去啊)

所以說,德國工業產值沒有提升,閃電戰不適合龐大的蘇聯,再加上補給不足和寒冬,最終促成了德國在蘇聯的失敗,和美國的援助沒有什麼直接關係,頂多是緩解了蘇聯當時的戰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