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诏安美营村有条“皇渠”,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民间故事】诏安美营村有条“皇渠”,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明朝初年,诏安美营村有一名叫钟生的青年, 聪明伶俐,学得一腹好诗文。因他的外祖父在朝任礼都尚书,所以有一年他到南京寻找外祖父, 并在京都游学。其时恰逢皇太后寿诞,洪武皇帝令大臣每人各献寿联百对为太后祝寿。大臣们都感到为难。钟生外祖父虽博学多才,一时竟也被难住了,终日闷闷不乐。钟生近前询问究竟,外祖父告诉他道:“你不知道, 皇上要求严格,每对联的对仗、平仄都要符合要求。既要为太后祝寿,又要歌颂升平。因此,一联尚难下笔,何况百联?”钟生答道:“这有何难?外祖父无须介意。”外祖父也晓得外孙学识渊博,便和他斟酌了一番,最后决定由钟生代做寿联百对应付。

皇太后寿诞之日, 大臣们都献上了寿联。洪武皇帝遍观后,认为礼部尚书的联文严谨,立意新奇,心中大悦,称赞道:“ 还是卿的寿联写得好啊!”礼部尚书俯首奏道:“请万岁宽赦,臣有欺君之罪!”洪武帝道:“ 卿祝贺太后万寿,何罪之有?”礼部尚书据实禀明寿联是他游学于京都的外孙钟生代作的。皇上立即下旨召见钟生。钟生来到殿前叩拜,皇上见他乃是一少年书生,有此才学,有意封给他官职。但钟生想到自己年轻,未中进士,不敢受封。洪武帝见他知书达礼,更加喜悦:“卿既不愿受封,朕就赐你一个布衣伟烈’的封号吧!今后准你白衣进朝见驾。”钟生大喜,立即叩头谢恩。洪武帝又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钟生跪奏道:“小民家乡五营一带,有良田三千余亩,因缺水受早,年年歉收,若得皇上下旨开渠引水灌田,丰收定然无虞。这样,既能增国家粮赋,又减农民之苦,此乃国之幸也,民之幸也。”洪武帝立即降旨,命太监蒋金合带旨前去督造。

蒋太监原籍江西,平素忠君爱民,办事勤谨。这天,他奉旨来到诏安县美营村,立即召集南靖、平和、漳浦,云霄等六县的民夫,以乌山之麓(即今诏安县亚湖水库)为起点,沿山陂与农田之间开渠筑堤,迁回曲折,直至官洋尾(今新起寨面前),绵延二十余里。

六百多年前乌山麓的亚湖, 是一个荒芜之所,除少数农田外,山坡上用荆棘从生,通山雾蔼气,民夫水土不服。美营村的村民主动承揽最艰巨的工程。当时的美营还是个杂姓地,有钟、定、何等的姓氏,其中钟姓居多,筑造渠道陂头闸门皆由钟姓担负。民夫日夜兼工,眼看渠道和胶头闸门就要完成了,可是在一个雷电交加的夜晚,一阵炸雷,一阵暴雨,沙石随着山洪滚滚而下,几乎把渠道都填平了。隔日,蒋太监察看工程,发誓在百日之内要渠成堤固。他把竹拐杖插在堤坝边的山坡地,亲自下坡监造渠堤。民夫看到蒋太监这么大的年纪还亲自动手,个个欢欣踊跃,不怕辛苦,日夜拼搏。说来奇怪,蒋太监插在渠道边的竹拐杖,一时竟吐出了新芽,发了绿叶,长成了枝繁叶茂的竹丛。

【民间故事】诏安美营村有条“皇渠”,你知道它的来历吗?

(配图来源:网络)

蒋太监因年事已高,加上终日烦劳,终于在渠道筑成之时一病不起,医治无效而死于美营村。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就把他安葬在渠道上游的一个小山上,称这个山为“太监山”,称这道岭为“太监岭”,称这座墓为“太监墓”,称竹拐杖长出的绿竹为“太监竹”,把这条渠道称为“皇渠”’。并为蒋太监塑像,祀奉在钟氏宗祠的“追远堂”里。

皇渠既成,蒋太监又长眠于乌山之麓,谁上京复旨呢?这个使命自然是钟生去完成最为合适。钟生感念蒋太监筑渠的功绩,上京途经江西时,便顺路往蒋太监的家乡拜望他的亲人。但蒋家却误认为蒋太监是被美营村钟姓的人害死的,记恨在心,在接待钟生时毒死了他。事后蒋家有人觉得事未查清,就把钟生毒死,实在不合情理,便派人前来诏安美营村作详细调查。他们看了皇渠,太监墓、钟氏宗祠内的蒋太监雕像,以及钟氏族人流露出来的悲戚情绪,内心觉得很惭疚,回乡后便也在家乡建祠,为钟生塑像,与蒋太监奉祀在一起, 以志纪念。

这一条在明洪武二十七年建成的皇渠,迄今六百余年仍灌溉着美营、龙坑、沈厝寨、上营、 福鼎金等村四千多亩的农田。

来源:摘自《 中国民间故事集成·福建卷·诏安县分卷》;《诏安民间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