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在电视剧《清平乐》中,一长串的官职名称是不是让你的脑瓜子嗡嗡作响?

靠兵变得了天下的赵匡胤,十分了解“帅强则叛上”。唐王朝自从“安史之乱”后,大唐的君王不仅要看宦官(手握禁军)的脸色,更要看各路节度使的脸色,活得十分窝囊。节度使朱温“挟天子以令诸侯”还不过瘾,索性杀了皇帝,自己穿了龙袍,揭开五代十国混乱的序幕。五代十国成了生产皇帝的流水线,换皇帝如同儿戏。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赵匡胤若不想成为流水线上的皇帝,赵宋不想成为又一个短命的王朝,必须对兵制进行改革。军权不能握在地方和武将手中,便是改革最重要的内容。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奇葩的文人制武

赵匡胤以禁军殿前都点检谋得天子之位,对禁军的改革深入骨髓,将禁军拆解成殿前都指挥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司、卫亲军步军都指挥司,合称三衙。三衙之间更是不许有任何瓜葛,形成互为牵制。又将三衙统兵制度从中央禁军扩大到地方(藩镇)之兵,使得天下之兵皆为天子之兵。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三衙各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和都虞侯,共计九名三衙统兵官。(相当于现代的集团军司令、副司令、总参谋长)

三衙负责:统制、训练、戍守、迁补、赏罚等,但却不能调动兵力。那么调兵权由谁负责呢?

由枢密院负责,枢密院才是宋王朝军事的最高机构,也称“西府”。枢密院掌管几乎所有的军政职权,国家军队的政令也由其出,最高长官为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相当于现代的国防部部长和副部长),并且全部由文官担任。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北宋有狄青、南宋有韩世忠、张俊、岳飞等武将曾担任枢密使和副使,但不是文官极力反对,就是宋帝猜忌而罢官甚至丢命。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清平乐》第三集中晏殊被贬之前,就担任枢密副使一职,绝对是位高权重之臣。

这样就形成了三衙统兵,但不能调动军队,枢密院掌管兵符调动军队,却不掌兵。往俗讲就是:带兵打仗的不能调动军队,有权调动军队的不掌兵。

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体制?晚唐、五代十国时期骄兵悍将一次又一次演绎杀主夺位的片段,赵匡胤和他的文臣养成根深蒂固的观念,武将一旦形成势力,便会祸乱天下。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宋代独特的以文治武终止了晚唐以后绵延200余年的兵变。弊端便是文人多不懂兵事,更缺乏对战场的分析能力,调动军队作战只能主观臆断。三衙和枢密院共同掌管军事,机构多,婆婆自然多,部队协调性差;知道的人多,保密性差;妈说行,婆婆说不行,统兵作战的将领不知该听谁的,吃败仗成为宋代的常态。

曾经权重的兵部成为摆设,职权范围只剩下仪仗和武举等鸡毛蒜皮的小事,只有其名却无其实。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掌管文官的最高机构中书门下

《清平乐》剧中常常出现“参知政事”一职,其实就是副宰相。宋代执掌文臣便是中书门下,是行政中枢的最高机构,简称“中书”或“政事堂”。北宋前期,称宰相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赵匡胤设置“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扩充了处理政务的最高群体,削弱了相权,以便集权于掌中。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在宋代,曾出现过二相二参、二相三参、二相四参的现象。因此朝廷之上政见不同常会导致两种声音,皇帝便能够进行权衡与制约。

枢密院和中书门下两府长官原则上互不兼任,以便互相牵制集权于宋帝。但在用兵时,常有宰相兼任枢密史统揽全局。

当然制度会随着人的变化而变化,宋神宗时,撤销中书门下,将职权分置门下、中书、尚书三省,以尚书左右仆射为正宰相,尚书左、右丞各一人为副宰相。宋徽宗时,蔡京自称太师,总领三省之事。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北宋前期,主管财政的是三司,三司是盐铁、度支和户部的合称,相当于北宋前期最高财政机构,其职权是国家的财政和总管全国各地的贡赋,三司使因地位仅次于宰相而称“计相”,副长官为三司副使。

盐铁使:主管全国山水物产,关市、河流、军器之事;度支使:主管全国财赋数量;户部使:主管全国户口、税赋的登记。

这样形成了宰相主管民政,枢密使主管军政,三司使执掌财政的“三权鼎立”局面。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宋代还有一个体系的负责对官员的监督,称为“御史台”。御史台的长官称为“御史中丞”(简称“兰台”),副长官是侍御史知杂事。与宰相有血缘或门生、举荐关系的人均不得担任此职,是皇帝从外部制约宰相最重要的棋子。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翰林学士院为宋帝起草制诰、敕令、国书及内廷文书的专门秘书机构。翰林学士要求文笔好,只有在科举考试中得到进士高科的才会有机会任职。

在中央负责管理一般事务的,还有九寺五监。

九寺有我们熟知的大理寺,相当于现代的最高法院,掌刑狱案件审理,长官名为大理寺卿;还有太仆寺、卫尉寺、鸿胪寺、光禄寺、太常寺、宗正寺、司农寺、太府寺,这些就不一一展开论说了。

五监:国子监为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还有军器监、少府监、将作监、都水监。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地方官制

晏殊因得罪刘皇后,被贬出京城,去应天府(今南京)就职,就是宋代的地方机构。宋代的地方机构实行州、县二级制。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宋廷委派官员管理州郡的军民政务,全称“知某州军州事”,简称“知府”(相当于市长);又设通判,与知州同领州内的事务,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号称“监州”。下再设录事、司户、司法、司理等官职,分管事务。

在各县长官中,以京朝官身份领县事的,称“知县”(相当于县长);以身份较低的幕职县事的,称为“县令”。下设丞、主簿、尉等,分管事务。

赵匡胤得天下将全国分为十三路(类似于我们现在的省),以后的宋帝多有改设。

在各路设置“转运司”,俗称“漕司”,掌管一路的水陆运转和财政税收,长官为转运使和副使(类似现在的省财政厅厅长和副厅长)。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各路还设“提刑司”,俗称“宪司”,主管司法,最高长官“提点刑狱公事”,我们看的《大宋提刑官》中,宋慈担任就是此官职(类似现代的省检察长)。

各路行政机构的设置,防止了新的割据形成,平衡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也是后世行省制度的前身。

总结

宋代由于过度制衡,机构互相牵制,造成效率低下。例如设了枢密院,兵部无事可做。礼部专营礼仪,却另有礼院。性质相同的衙门重床叠屋,新衙门抢了旧衙门的职责,衙门混乱复杂,十个官员有八个半不知道到底该干什么,索性不做事,瘫痪的病症显露无疑。

防范过度产生官府部门平行,互不统属,官僚队伍空前膨胀。官僚的特征就是做官不做事,衙门越多,事情越不好办,拿薪水的官员越多,负责做事的人反而越少,简单的事情复杂办,复杂的事情没人办。

但是,宋代就在这种官制中磕磕绊绊走过了320年的岁月,没有发生外戚专权、宦官乱政、也极少兵变,宋帝对大臣的猜疑之心大大减少,更愿意听取贤臣的建议,宋代大臣被杀也是历朝历代最少的朝代。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图中安抚使、转运使、按察使、提举常平使都对宋帝负责,相互并不统领


宋代造就了一个庞大的儒生集团,士大夫阶层产生了与宋帝“同治天下”的理念,产生了范仲淹等以“天下为己任”的文臣,文人甚至有了侠客的情怀,产生了像文天祥、陆秀夫等文臣,愿与赵宋王朝同生共死。

看《清平乐》,你需要了解的宋朝官制,混乱的衙门北宋败亡的原因

宋代官制的种种弊端并非没有改革。北宋中期,仁宗时开始试图对太祖、太宗、真宗时的政策做出改变,开始推行庆历新政,到之后神宗王安石变法、哲宗时太皇太后司马光废新法、哲宗亲政又复新法,徽宗登基再废新法,蔡京当权再行新法。就在变法还是守旧的折腾中北宋灭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