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著作《水滸》梁山好漢的宿命

施耐庵(1296–1371年)原名彥瑞,字肇瑞,號子安,別名耐庵。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舉人,平順二年(1331年)中進士。不久任錢塘縣尹,因替人辨冤糾枉遭縣官訓訴,辭官回家閉門著書。

歷史對施耐庵生平資料考紀很少,但從他的簡單的生平、著作、所處的年代分析,施耐庵18歲至35歲寒窗苦讀取得功名,而立之年沒有虛度,深受儒家文化教育,培養了他清廉、行端、剛正不阿的思想作風。在思想上有與時代現實相沖突的方面。在為官時期沒有能完全融入官場黑暗一面受到排擠。雖心裡深惡痛絕,現實黑暗扭曲他心裡的信念,只能無奈默默忍受。別名耐庵說明他辭官以後閉門著書的心裡價值觀念。自己在風吹浪打的社會現實中,只是一間及能忍受的茅草屋,任憑人世間風雨吹打。茅草屋仍然是堅持自己理想信念的地方,用心裡的信念在茅草屋裡與外面黑暗現實做鬥爭。耐庵也反映了當時民間百姓生活狀況。

《水滸傳》作者施耐庵就是在這樣的心裡狀態下所著。《水滸傳》108條好漢人物歸宿,必然要受到作者心裡價值觀的影響。只反貪官不反皇帝,很能說明施耐庵先生人生價值觀,這樣的價值觀,把晁蓋創立的梁山轉交至深受儒家教育宋江手裡,這一交把造反變成了詔安,把江湖義氣變成了忠義,把非正義行為變成正義行為,梁山好漢是在替天行道。整體轉變人物個體命運也發生了轉變。

宋江生在富裕家庭,從小苦讀詩書,勵志報效國家,後走上為官道路,他的生活是衣食無憂的。可官場的黑暗一面,使他難以實現自己的理想,命運確安排他身不由己的走向一條造反道路,這條路的目標不符合他的人生價值觀。在做了梁山泊大頭領毫無顧忌的要詔安,要實現自己的理想。詔安後率領108將,南征北戰東擋西殺,實現了自己的理想。為朝廷立下汗毛功勞,本應享受光宗耀祖的顯赫。但他仍然沒有逃脫佞臣之手,這樣的命運結局。施耐庵先生心裡忍受多麼巨大的無奈折磨。

唯一可以安慰施耐庵先生的人物就是公孫勝,他遊離世外,不受紅塵襲擾,專修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