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庵著作《水浒》梁山好汉的宿命

施耐庵(1296–1371年)原名彦瑞,字肇瑞,号子安,别名耐庵。元延祐元年(1314年)中秀才,泰定元年(1324年)中举人,平顺二年(1331年)中进士。不久任钱塘县尹,因替人辨冤纠枉遭县官训诉,辞官回家闭门著书。

历史对施耐庵生平资料考纪很少,但从他的简单的生平、著作、所处的年代分析,施耐庵18岁至35岁寒窗苦读取得功名,而立之年没有虚度,深受儒家文化教育,培养了他清廉、行端、刚正不阿的思想作风。在思想上有与时代现实相冲突的方面。在为官时期没有能完全融入官场黑暗一面受到排挤。虽心里深恶痛绝,现实黑暗扭曲他心里的信念,只能无奈默默忍受。别名耐庵说明他辞官以后闭门著书的心里价值观念。自己在风吹浪打的社会现实中,只是一间及能忍受的茅草屋,任凭人世间风雨吹打。茅草屋仍然是坚持自己理想信念的地方,用心里的信念在茅草屋里与外面黑暗现实做斗争。耐庵也反映了当时民间百姓生活状况。

《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就是在这样的心里状态下所著。《水浒传》108条好汉人物归宿,必然要受到作者心里价值观的影响。只反贪官不反皇帝,很能说明施耐庵先生人生价值观,这样的价值观,把晁盖创立的梁山转交至深受儒家教育宋江手里,这一交把造反变成了诏安,把江湖义气变成了忠义,把非正义行为变成正义行为,梁山好汉是在替天行道。整体转变人物个体命运也发生了转变。

宋江生在富裕家庭,从小苦读诗书,励志报效国家,后走上为官道路,他的生活是衣食无忧的。可官场的黑暗一面,使他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命运确安排他身不由己的走向一条造反道路,这条路的目标不符合他的人生价值观。在做了梁山泊大头领毫无顾忌的要诏安,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诏安后率领108将,南征北战东挡西杀,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为朝廷立下汗毛功劳,本应享受光宗耀祖的显赫。但他仍然没有逃脱佞臣之手,这样的命运结局。施耐庵先生心里忍受多么巨大的无奈折磨。

唯一可以安慰施耐庵先生的人物就是公孙胜,他游离世外,不受红尘袭扰,专修道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