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自己的方言,而說起了現在的東北話?

河北人道光以前就悄悄出關和滿蒙雜居,關外漢語本來就和河北方言類似,變通後成了東北方言。山東移民數量多,但是多是道光後逐年出去的,放到單獨年份是少數人,語言被當地同化了。我認為啊,吉林的通化,白山以及延邊州一部分以及吉林市南部和遼源市一部分講話和丹東以北本溪撫順接近。吉林也是越往北越接近東北話越純正。雖然我不是東北人。

東北話傳染性強,就好比東北軍打到海南後留下來到現在也好幾十年了,海南人也沒讓這些東北人口音變了,再過幾十年,東北方言就得遍佈全國各地,太魔性了,不自覺的就想學。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自己的方言,而說起了現在的東北話?

首先東北是有自己的漢語方言的,而新移民的方言各式各樣,因此為了與別人交流只能使用共通語(東北官話)而不是方言。並且方言的轉變也至少要到第二代移民才能開始,也就是在當地出生的移民。由於脫離了原有的方言環境,他們已經不可能完全掌握父輩的方言了(除非當地來自原籍地的移民數量佔壓倒性優勢,比如黑龍江的部分方言島),方言在第二代人中間成為家庭語言甚至直接消失(北方官話方言之間差異較南方方言小,相互之間有幾率能交流,因此沒有特別強的動機去學習父輩的方言,而南方部分方言的使用者是無法和其他方言使用者交流的)。相似的過程在移民國家中非常常見,東北的例子其實不難理解。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自己的方言,而說起了現在的東北話?

移民來源不同,當然就會一起說當時的普通話。這個學著很容易的,你看軍隊裡不也是不標準的普通話。西南官話也是同樣的道理形成的,只不過當時普通話和現在不一樣,再獨立發展個好幾百年(不像東北話就獨立發展了一百來年)演化出了更多的差異。往早了說,粵語也是這樣形成的,粵語是和北方官話體系上最接近的方言了。只不過兩者平行演化千餘年,差距有點大!

現在東北話還真是滿語和關內話糅合成的,說什麼天南地北一個宿舍的例子那是建國後有了普通話這個標準,清朝以前有統一的語言嗎?就算有也是上層社會才能接觸,普通老百姓可以說聞所未聞。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自己的方言,而說起了現在的東北話?

語言這個東西有時需要學,口音的問題許多都是潛移默化,慢慢改。 東北方言如何起源的?看看深圳就知道,改革開放前深圳只有幾萬人,原來本地語言有幾個人外地人能聽懂?後來人口多了百萬倍,各地人員都用各地口音的普通話交流,結果外來勢力太大,把本地語言同化了,形成了特色普通話。同樣北京和天津距離很近但口音差別很大。東北原來是荒蠻之地,人口稀少,多為少數民族,有各自的語言,後來關內大批人員出關 ,語言互相同化,就形成了現在的東北話。需要說明的是上世紀二十年代哈爾濱就有20萬俄羅斯人 那時許多居民都說俄語。在偽滿時期許多居民都說日語。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自己的方言,而說起了現在的東北話?

東北有山東口音的地區,只有遼東半島南部的大連、丹東,除了與山東隔海相望的地理原因,還有一個政治原因,有個說法: "金復海蓋,遼陽在外",原意是:除了遼陽以外,其南部的金州、復州、海城、蓋州,均歸屬山東青州府管轄,這也是遼南地區居民說話至今有山東口音的一個原因。東北官話和膠遼官話兩碼事。就像大連人不僅不說東北話,也從不認為大連屬於遼寧。另,葫蘆島綏中一帶,許多人家都是當年跟隨戚繼光從浙江過來的軍人的後代,現在除了姓氏在東北少見,其他都一樣了。

山東人闖關東後,為何沒保留自己的方言,而說起了現在的東北話?

通溪小片恰恰位於後金都城赫圖阿拉周圍,因此我覺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滿式漢語。不過山東人的數目恐怕比答主想象的要大的多,因為清兵入關將大部分遼東人都帶到關內去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實行鼓勵移民政策,乾隆前期東北人口87萬,山東新移民便高達50餘萬,到嘉慶末期東北總人口才達到280萬左右,也就是說所謂遼東土著不過是早一輪的闖關東者罷了。民國時期的闖關東者中河北藉佔15%,河南藉佔5-10%。遼東官話的底蘊應該是東北官話的基礎。但人口方面就大大低估了闖關東的威力,在闖關東之前東北哪來的一千萬人口,都只有一些原始部落,撐死幾十萬。只不過闖關東分階段,過去早的慢慢土著化了,柳條邊雖然一直在,但殺頭總比餓死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