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耶穌基督

在中國古代史中,從未出現過宗教領袖權力大於世俗君主的情況出現,更是沒有出現過政教合一的政權。而中世紀時期的歐洲,則普遍出現世俗君權在不斷與宗教神權相鬥爭的現象。當時的歐洲普遍信仰基督教,所以也是世俗君權與基督教會之間的權力鬥爭。

基督教對於歐洲歷史進程的影響可謂是非常深遠,在基督教會(教廷)的權力巔峰時期,就連皇帝或國王都需要由教皇來任命,自行稱帝或稱王是不被歐洲各國所認可的。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梵蒂岡教皇國

如果封建領主觸怒了教皇或教會的利益,那麼將會受到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孤立,並等同於與整個羅馬教廷為敵,這在當時是沒有任何一個封建領主能夠承受得住的嚴重後果。

同時,教廷擁有單獨的徵稅權,可以對全歐洲信仰基督教的封建領主收稅,並擁有屬於自己的獨立財產。不僅如此,教皇還可以干涉到各個國家的王位繼承問題。然而教會的勢力並不是突然就達到巔峰的,而是經歷了漫長的發展,經過幾代教皇的神權強化才最終獲得瞭如此的地位。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基督教世界精神領袖教皇

基督教廣為傳播,在《米蘭敕令》發佈後獲得了在羅馬帝國內部的合法地位

基督教的歷史可謂是相當久遠了,早在公元1世紀時,基督教就已經在如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區出現並開始發展。在公元1世紀的前中期時,基督教就已經開始廣泛傳播開來。基督教信徒起初在耶路撒冷傳教,並在此地建立起了最早的基督教會。隨後,信徒們將基督教傳播到了歐洲的各個角落,使許多地區的百姓都開始接受了這一宗教信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區就是羅馬和君士坦丁堡。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

這一時期的基督教會並沒有形成完成的內部體系,主要的活動內容就是廣泛傳教,使更多的人信仰基督。與此同時,許多基督教徒也開始認真思考基督教的教義,並加以完善,使基督教日益成熟起來。

雖然基督教徒很早就將基督教傳到了羅馬城,但羅馬人對於基督教的態度卻並不友善。甚至將其定義為非法的宗教,並不斷加以迫害。對此,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副教授劉愛蘭在《從'米蘭敕令'看君士坦丁皇帝的基督教政策》一文中指出了羅馬皇帝對基督教持有這麼大敵意的原因:

"基督教的基本教義是與羅馬人的帝國觀念相悖的。基督徒固執地持守上帝的命令:'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因此他們不肯將羅馬皇帝作為神或主來崇拜,拒絕承認'愷撒是主',而只承認耶穌基督是主。這無疑不利於羅馬帝國的統治。此外,在日常行為、道德規範和價值觀念方面,基督徒崇尚善良、純潔、儉樸、 清心寡慾,這也與羅馬人的殘暴、貪婪、放縱和盡情享樂形成了鮮明對照。"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耶穌畫像

隨著信仰基督教的人數越來越多,羅馬帝國皇帝不得不放開了對基督教的限制。公元313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蘭發佈了《米蘭敕令》,該敕令宣佈基督教自此在羅馬帝國內擁有了合法的地位。皇帝不再對百姓的信仰做任何約束,任何人都可以信仰基督教。同時皇帝允許基督教會擁有自己的私產,並將之前沒收的財產全部歸還給教會。

從這一時期開始,基督教的傳播速度再一次加快了。到了公元380年時,基督教再次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這一年,羅馬帝國皇帝狄奧多西一世宣佈基督教為羅馬帝國的國教。自此,所有其他的宗教都不允許出現在帝國境內,也不允許有其他宗教在帝國境內傳播,這就奠定了後來基督教在歐洲世界的地位和影響力。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將羅馬帝國一分為二的狄奧多西一世

羅馬帝國統治者之所以會有如此的舉措,主要原因是看待基督教的方式發生了變化。在基督教剛剛傳入羅馬之時,除上述材料所指出的原因外,帝國統治者還擔心這一宗教會動搖其統治。由於基督教教義的特殊性,註定世俗君主的地位定然在神權之下,也就註定世俗君主要聽命於宗教領袖,也就是教皇的命令。

然而這就會與君權本身的特點發生衝突,君主自然希望自己是天下共主,希望自己能夠握有全部的權力。而基督教一旦發展壯大,則必然會分走君權中的一部分,如此便會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所以羅馬帝國皇帝才會對基督教百般壓迫,甚至迫害基督教徒。

《米蘭敕令》的頒佈意味著帝國皇帝的心態發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這一時期的皇帝認為自己可以駕馭在宗教領袖之上,將基督教為自己所用,以加強自己對帝國的控制力。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在《米蘭敕令》發佈後,帝國境內的宗教領袖基本上都是聽命於皇帝命令這一現象了。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頒佈《米蘭敕令》的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格列高利七世改革拉開了強化神權運動的序幕

當時間來到公元10世紀時,基督教再次迎來了一個重要的轉折點,標誌性事件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對基督教進行了改革。此時的羅馬帝國已經覆滅,就連分裂出來的西羅馬帝國也隨著蠻族的入侵而化為了一堆廢墟。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

神聖羅馬帝國建立之後,帝國皇帝曾一直致力於削弱教會的地位,使世俗君權凌駕於神權之上。然而當格列高利七世進入教會系統核心後,他代表神權向君權發起了挑戰。

公元1059年4月,格列高利七世在位於羅馬的教廷公開宣佈實行教皇選舉法。該法案規定:今後的教皇只能夠從樞機主教中選舉,而且任何的世俗封建領主不得左右教皇的人選。與此同時,他還著重提到了禁止神聖羅馬帝國皇帝干涉教皇選舉事務,格列高利七世指出,神權應當凌駕於世俗君權之上,那麼教皇的權力和地位自然也在各封建領主之上,包括帝國皇帝。

公元1073年,教皇亞歷山大二世病故,格列高利七世受到主教的推舉成為新的教皇。不久,他又頒佈了《教皇訓令》。如果說之前的教皇選舉法是針對所有的歐洲封建領主的話,那麼這一《教皇訓令》則是直指帝國皇帝。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教皇亞歷山大二世

該訓令規定,教皇的權力和名聲不容褻瀆,並且教皇的言行也不會有任何錯誤。同時,教皇還將擁有罷免帝國皇帝的權力。

在此之前,世俗君權和宗教神權雖然進行過一系列鬥爭,但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之間的分界線還是非常鮮明的。而《教皇訓令》的頒佈,則無疑表露出了格列高利七世要干涉世俗事務,成為神聖羅馬帝國世俗社會和宗教世界的實際控制人。這必然會觸動帝國皇帝的底線,二人隨即展開了對權力的爭奪。

當時統治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是亨利四世,他曾經在公元1075年末嘗試著要自行挑選米蘭地區的總主教人選,但卻遭到了教皇的警告和拒絕。當教皇派遣自己挑選的主教前往米蘭時,卻吃到了亨利四世的閉門羹,拒絕其在米蘭就職。此後,亨利四世和格里高利七世的鬥爭開始公開化,並一度使歐洲基督教世界的環境變得緊張起來。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

次年初,亨利四世越過教皇,在意大利的沃爾姆斯地區召開了一場"大型會議",宣佈罷免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身份。之所以給這四個字打上引號,是因為這場會議僅有27人參加,教會系統中的絕大多數神職人員並沒有參與其中。

不到一個月,格里高利七世就對整個歐洲宣佈開除亨利四世的教籍,並且揚言要將其放逐。與此同時,格里高利七世還向神聖羅馬帝國宣佈,他將給予亨利四世一年之期來向自己請求寬恕,否則帝國百姓不得向其效忠,也就是廢除了亨利四世的帝國皇帝之位。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亨利四世雕像

然而事情還沒有惡化到最嚴重的地步,到了10月,帝國內的貴族集團站到了教皇一邊,逼迫皇帝向教皇請罪,否則就要公開反抗皇帝的統治。很快,百姓也開始對皇帝施壓。在這種背景下,亨利四世不得不選擇向教皇低頭,這就是發生在公元1077年1月的卡諾莎事件。對此,陝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的武文超在《卡諾莎的博弈——論 11 世紀德意志政教之爭的實質》一文中曾經提到:

"1076 年夏,德意志部分教俗貴族舉行諸侯會議,決定擇期另選新王。面對極為不利的局面和一觸即發的內戰,亨利不得不妥協,他表示願意向教皇懺悔賠罪,以此阻止諸侯選舉新王。對此諸侯重新開會,決定給亨利一年的時間請求教皇廢除絕罰令,否則不承認他為國王,屆時諸侯還將邀請教皇赴德共商新王選舉事宜。亨利知道,教皇和反叛諸侯絕不會讓自己輕易翻身,所以他必須搶在教皇赴德之前去求得解除令。"

在這次事件中,亨利四世向教皇懺悔了三天三夜,這才得到了原諒。但需要注意的是,教皇僅僅恢復了亨利四世的教籍,卻沒有恢復他皇帝的身份。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正在向教皇請求寬恕的亨利四世

卡諾莎事件無疑是歐洲中世紀史上的一個重大事件,這次事件以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妥協而告終。雖然亨利四世以及其卑微的姿態向教皇認錯,並最終得到了教皇的赦免,但這並不能夠代表此後神權就將凌駕於君權之上。嚴格地說,只有這一刻的神權凌駕在了君權之上。

如果結合卡諾莎事件的前後來看的話就不難發現,亨利四世僅僅是對時勢妥協了而已,而並非是對教皇妥協,即便當時在場的所有人都認為皇帝已經誠心悔改並認錯了。如果亨利四世真的妥協了,那麼就不會在不久之後發兵討伐教皇,也不會廢除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身份轉而另立親近皇帝的克萊芒三世為新的教皇。

再者,格里高利七世也並非是真心想要原諒皇帝,從他未恢復亨利四世皇帝身份這一舉動來看,格里高利七世的計劃並沒有完全完成,他仍然想要繼續對神聖羅馬帝國施壓,以求達到徹底控制君權的目的。而正是他這一舉動,成為了後來亨利四世用軍事佔領羅馬教廷的導火索。

英諾森三世擔任教皇時,基督教會的權力達到巔峰

教皇權力真正到達巔峰之時,還是在英諾森三世擔任教皇的這一時期。英諾森三世的思想與格列高利七世基本相同,也認為宗教神權應當高於世俗君權。但英諾森三世並不滿足於此,他要將整個歐洲統一在一起,並建立起一個政教合一的基督教國家。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教皇英諾森三世

即便是到了這一時期,神聖羅馬帝國仍然是教皇強化權力的重要阻礙。公元1210年,英諾森三世設計使帝國陷入了內亂之中,將帝國位於意大利半島的勢力所驅逐。隨後又挑起英格蘭王國的內亂,並使英格蘭王國和法蘭西王國之間的外交關係惡化。

在經過一番施壓下,英格蘭王國國王約翰不得不向教皇妥協,承認神權高於君權。與此同時,他還以宗教的名義使法蘭西王國組成十字軍,鎮壓蔓延到法國南部的阿爾比派。雖然二者同為基督教,但教皇卻將其視為異端。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在英諾森三世的號召下組成的十字軍

英諾森三世的一系列運作使歐洲各國基本上都無心且無力干涉教廷內部事宜,他趁這一機會公開宣佈要繼續強化教皇的權力,稱今後基督教所有的神職人員都將由教皇任命,世俗君主不得干涉。Kenneth J. Pennington(肯尼斯·J·彭寧頓)在《Innocent III》(英諾森三世)一文中曾經提到:

"···he would repeat throughout his pontificate. Papal authority was represented by the Sun, and the Moon signified the power of lay princes. Both powers were established by God, he explained, but, just as the Moon received its splendour from the Sun, royal power acquired its greatness and dignity from papal authority."

(譯文:他塑造了一個教皇權威的鮮明形象,他將在教皇的整個任期內重複這一形象。教皇的權威是由太陽代表的,月亮象徵著非宗教王子的力量。他解釋說,這兩種力量都是上帝建立的,但是,正如月亮從太陽那裡得到它的光輝一樣,皇權也從教皇的權威那裡獲得了它的偉大和尊嚴。)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羅馬教皇畫像

當然,英諾森三世所做出的貢獻也不僅僅是隻提高了教皇和教會的地位和權力,還曾經對教會系統的內部進行過強有力的整頓,清除了那些信仰不純粹的神職人員,恢復了基督教的名聲。而且他還往各地的教會派遣了特派使者,監視當地的神職人員有沒有認真貫徹基督教的教義。至此,教皇和羅馬教廷的權威在英諾森三世的努力下達到了史無前例的高度,諸多封建領主都將他視為擁有最高權威的人,甚至還向教廷交納賦稅。

與此同時,由於羅馬教廷擁有了向各國徵收賦稅的權力(什一稅),使教廷的經濟實力開始大幅提升。在此之前,教廷還因經濟問題和世俗國家捆綁在一起。自此,羅馬教廷的經濟開始與世俗國家剝離,並因雄厚的經濟實力,成為一股能夠左右歐洲中世紀局勢的重要力量。

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並強化自身及教會影響力的?

教皇所使用的徽樣

結語

對於教皇強化神權的諸項措施和行動,我們不作出任何對與錯的評價。從客觀的角度來說,基督教從起初的不合法、被迫害,到後來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再到後來凌駕於世俗君權之上,這一系列變化實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議。回想起最初的基督教會,還曾經被羅馬帝國皇帝所利用。而到了中世紀,基督教會儼然已經成為了歐洲大陸上一股重要的勢力。即便是遠在英吉利海峽另一邊的英格蘭王國,也不得不選擇向教皇俯首稱臣,並按時繳納什一稅。

教皇的權力並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夠得以強化的,而是要經過幾代教皇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到。英諾森三世在擔任教皇的這一期間,還曾經號召歐洲各國組建十字軍東征,以求奪回聖地耶路撒冷,這也是體現這一時期神權高於皇權的重要案例。

所謂盛極而衰,這一時期的教皇權力雖然已經到達了巔峰,但也以較快的速度開始衰落,標誌性事件便是十字軍的失敗。教皇為了恢復基督教世界對耶路撒冷的控制,曾經多次派遣十字軍前往東方,但一次又一次的戰敗讓教皇的權威受到了嚴重的損害。很快,歐洲封建領主們就再也不願意接受教皇的徵召,這也意味著教皇權力的巔峰時代已經過去了。

參考文獻:

《從'米蘭敕令'看君士坦丁皇帝的基督教政策》,劉愛蘭著

2.《卡諾莎的博弈——論 11 世紀德意志政教之爭的實質》,武文超著

3.《Innocent III》,Kenneth J. Pennington著

文章內容來自今日頭條:鈞儒歷史 獨家原創(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存在疑義,請聯繫刪除。)我們將持續為大家輸出精彩的原創文章,歡迎小夥伴們訂閱轉發及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