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耶稣基督

在中国古代史中,从未出现过宗教领袖权力大于世俗君主的情况出现,更是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政权。而中世纪时期的欧洲,则普遍出现世俗君权在不断与宗教神权相斗争的现象。当时的欧洲普遍信仰基督教,所以也是世俗君权与基督教会之间的权力斗争。

基督教对于欧洲历史进程的影响可谓是非常深远,在基督教会(教廷)的权力巅峰时期,就连皇帝或国王都需要由教皇来任命,自行称帝或称王是不被欧洲各国所认可的。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梵蒂冈教皇国

如果封建领主触怒了教皇或教会的利益,那么将会受到整个基督教世界的孤立,并等同于与整个罗马教廷为敌,这在当时是没有任何一个封建领主能够承受得住的严重后果。

同时,教廷拥有单独的征税权,可以对全欧洲信仰基督教的封建领主收税,并拥有属于自己的独立财产。不仅如此,教皇还可以干涉到各个国家的王位继承问题。然而教会的势力并不是突然就达到巅峰的,而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经过几代教皇的神权强化才最终获得了如此的地位。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基督教世界精神领袖教皇

基督教广为传播,在《米兰敕令》发布后获得了在罗马帝国内部的合法地位

基督教的历史可谓是相当久远了,早在公元1世纪时,基督教就已经在如今的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地区出现并开始发展。在公元1世纪的前中期时,基督教就已经开始广泛传播开来。基督教信徒起初在耶路撒冷传教,并在此地建立起了最早的基督教会。随后,信徒们将基督教传播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使许多地区的百姓都开始接受了这一宗教信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地区就是罗马和君士坦丁堡。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基督教圣地耶路撒冷

这一时期的基督教会并没有形成完成的内部体系,主要的活动内容就是广泛传教,使更多的人信仰基督。与此同时,许多基督教徒也开始认真思考基督教的教义,并加以完善,使基督教日益成熟起来。

虽然基督教徒很早就将基督教传到了罗马城,但罗马人对于基督教的态度却并不友善。甚至将其定义为非法的宗教,并不断加以迫害。对此,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刘爱兰在《从'米兰敕令'看君士坦丁皇帝的基督教政策》一文中指出了罗马皇帝对基督教持有这么大敌意的原因: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与罗马人的帝国观念相悖的。基督徒固执地持守上帝的命令:'除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因此他们不肯将罗马皇帝作为神或主来崇拜,拒绝承认'恺撒是主',而只承认耶稣基督是主。这无疑不利于罗马帝国的统治。此外,在日常行为、道德规范和价值观念方面,基督徒崇尚善良、纯洁、俭朴、 清心寡欲,这也与罗马人的残暴、贪婪、放纵和尽情享乐形成了鲜明对照。"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耶稣画像

随着信仰基督教的人数越来越多,罗马帝国皇帝不得不放开了对基督教的限制。公元313年,罗马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在米兰发布了《米兰敕令》,该敕令宣布基督教自此在罗马帝国内拥有了合法的地位。皇帝不再对百姓的信仰做任何约束,任何人都可以信仰基督教。同时皇帝允许基督教会拥有自己的私产,并将之前没收的财产全部归还给教会。

从这一时期开始,基督教的传播速度再一次加快了。到了公元380年时,基督教再次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罗马帝国的国教。自此,所有其他的宗教都不允许出现在帝国境内,也不允许有其他宗教在帝国境内传播,这就奠定了后来基督教在欧洲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将罗马帝国一分为二的狄奥多西一世

罗马帝国统治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的举措,主要原因是看待基督教的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基督教刚刚传入罗马之时,除上述材料所指出的原因外,帝国统治者还担心这一宗教会动摇其统治。由于基督教教义的特殊性,注定世俗君主的地位定然在神权之下,也就注定世俗君主要听命于宗教领袖,也就是教皇的命令。

然而这就会与君权本身的特点发生冲突,君主自然希望自己是天下共主,希望自己能够握有全部的权力。而基督教一旦发展壮大,则必然会分走君权中的一部分,如此便会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所以罗马帝国皇帝才会对基督教百般压迫,甚至迫害基督教徒。

《米兰敕令》的颁布意味着帝国皇帝的心态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变,这一时期的皇帝认为自己可以驾驭在宗教领袖之上,将基督教为自己所用,以加强自己对帝国的控制力。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在《米兰敕令》发布后,帝国境内的宗教领袖基本上都是听命于皇帝命令这一现象了。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颁布《米兰敕令》的帝国皇帝君士坦丁一世

格列高利七世改革拉开了强化神权运动的序幕

当时间来到公元10世纪时,基督教再次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标志性事件是教皇格列高利七世对基督教进行了改革。此时的罗马帝国已经覆灭,就连分裂出来的西罗马帝国也随着蛮族的入侵而化为了一堆废墟。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教皇格列高利七世

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之后,帝国皇帝曾一直致力于削弱教会的地位,使世俗君权凌驾于神权之上。然而当格列高利七世进入教会系统核心后,他代表神权向君权发起了挑战。

公元1059年4月,格列高利七世在位于罗马的教廷公开宣布实行教皇选举法。该法案规定:今后的教皇只能够从枢机主教中选举,而且任何的世俗封建领主不得左右教皇的人选。与此同时,他还着重提到了禁止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干涉教皇选举事务,格列高利七世指出,神权应当凌驾于世俗君权之上,那么教皇的权力和地位自然也在各封建领主之上,包括帝国皇帝。

公元1073年,教皇亚历山大二世病故,格列高利七世受到主教的推举成为新的教皇。不久,他又颁布了《教皇训令》。如果说之前的教皇选举法是针对所有的欧洲封建领主的话,那么这一《教皇训令》则是直指帝国皇帝。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教皇亚历山大二世

该训令规定,教皇的权力和名声不容亵渎,并且教皇的言行也不会有任何错误。同时,教皇还将拥有罢免帝国皇帝的权力。

在此之前,世俗君权和宗教神权虽然进行过一系列斗争,但世俗世界和宗教世界之间的分界线还是非常鲜明的。而《教皇训令》的颁布,则无疑表露出了格列高利七世要干涉世俗事务,成为神圣罗马帝国世俗社会和宗教世界的实际控制人。这必然会触动帝国皇帝的底线,二人随即展开了对权力的争夺。

当时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是亨利四世,他曾经在公元1075年末尝试着要自行挑选米兰地区的总主教人选,但却遭到了教皇的警告和拒绝。当教皇派遣自己挑选的主教前往米兰时,却吃到了亨利四世的闭门羹,拒绝其在米兰就职。此后,亨利四世和格里高利七世的斗争开始公开化,并一度使欧洲基督教世界的环境变得紧张起来。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

次年初,亨利四世越过教皇,在意大利的沃尔姆斯地区召开了一场"大型会议",宣布罢免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身份。之所以给这四个字打上引号,是因为这场会议仅有27人参加,教会系统中的绝大多数神职人员并没有参与其中。

不到一个月,格里高利七世就对整个欧洲宣布开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并且扬言要将其放逐。与此同时,格里高利七世还向神圣罗马帝国宣布,他将给予亨利四世一年之期来向自己请求宽恕,否则帝国百姓不得向其效忠,也就是废除了亨利四世的帝国皇帝之位。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亨利四世雕像

然而事情还没有恶化到最严重的地步,到了10月,帝国内的贵族集团站到了教皇一边,逼迫皇帝向教皇请罪,否则就要公开反抗皇帝的统治。很快,百姓也开始对皇帝施压。在这种背景下,亨利四世不得不选择向教皇低头,这就是发生在公元1077年1月的卡诺莎事件。对此,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武文超在《卡诺莎的博弈——论 11 世纪德意志政教之争的实质》一文中曾经提到:

"1076 年夏,德意志部分教俗贵族举行诸侯会议,决定择期另选新王。面对极为不利的局面和一触即发的内战,亨利不得不妥协,他表示愿意向教皇忏悔赔罪,以此阻止诸侯选举新王。对此诸侯重新开会,决定给亨利一年的时间请求教皇废除绝罚令,否则不承认他为国王,届时诸侯还将邀请教皇赴德共商新王选举事宜。亨利知道,教皇和反叛诸侯绝不会让自己轻易翻身,所以他必须抢在教皇赴德之前去求得解除令。"

在这次事件中,亨利四世向教皇忏悔了三天三夜,这才得到了原谅。但需要注意的是,教皇仅仅恢复了亨利四世的教籍,却没有恢复他皇帝的身份。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正在向教皇请求宽恕的亨利四世

卡诺莎事件无疑是欧洲中世纪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这次事件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妥协而告终。虽然亨利四世以及其卑微的姿态向教皇认错,并最终得到了教皇的赦免,但这并不能够代表此后神权就将凌驾于君权之上。严格地说,只有这一刻的神权凌驾在了君权之上。

如果结合卡诺莎事件的前后来看的话就不难发现,亨利四世仅仅是对时势妥协了而已,而并非是对教皇妥协,即便当时在场的所有人都认为皇帝已经诚心悔改并认错了。如果亨利四世真的妥协了,那么就不会在不久之后发兵讨伐教皇,也不会废除格里高利七世的教皇身份转而另立亲近皇帝的克莱芒三世为新的教皇。

再者,格里高利七世也并非是真心想要原谅皇帝,从他未恢复亨利四世皇帝身份这一举动来看,格里高利七世的计划并没有完全完成,他仍然想要继续对神圣罗马帝国施压,以求达到彻底控制君权的目的。而正是他这一举动,成为了后来亨利四世用军事占领罗马教廷的导火索。

英诺森三世担任教皇时,基督教会的权力达到巅峰

教皇权力真正到达巅峰之时,还是在英诺森三世担任教皇的这一时期。英诺森三世的思想与格列高利七世基本相同,也认为宗教神权应当高于世俗君权。但英诺森三世并不满足于此,他要将整个欧洲统一在一起,并建立起一个政教合一的基督教国家。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即便是到了这一时期,神圣罗马帝国仍然是教皇强化权力的重要阻碍。公元1210年,英诺森三世设计使帝国陷入了内乱之中,将帝国位于意大利半岛的势力所驱逐。随后又挑起英格兰王国的内乱,并使英格兰王国和法兰西王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恶化。

在经过一番施压下,英格兰王国国王约翰不得不向教皇妥协,承认神权高于君权。与此同时,他还以宗教的名义使法兰西王国组成十字军,镇压蔓延到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虽然二者同为基督教,但教皇却将其视为异端。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在英诺森三世的号召下组成的十字军

英诺森三世的一系列运作使欧洲各国基本上都无心且无力干涉教廷内部事宜,他趁这一机会公开宣布要继续强化教皇的权力,称今后基督教所有的神职人员都将由教皇任命,世俗君主不得干涉。Kenneth J. Pennington(肯尼斯·J·彭宁顿)在《Innocent III》(英诺森三世)一文中曾经提到:

"···he would repeat throughout his pontificate. Papal authority was represented by the Sun, and the Moon signified the power of lay princes. Both powers were established by God, he explained, but, just as the Moon received its splendour from the Sun, royal power acquired its greatness and dignity from papal authority."

(译文:他塑造了一个教皇权威的鲜明形象,他将在教皇的整个任期内重复这一形象。教皇的权威是由太阳代表的,月亮象征着非宗教王子的力量。他解释说,这两种力量都是上帝建立的,但是,正如月亮从太阳那里得到它的光辉一样,皇权也从教皇的权威那里获得了它的伟大和尊严。)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罗马教皇画像

当然,英诺森三世所做出的贡献也不仅仅是只提高了教皇和教会的地位和权力,还曾经对教会系统的内部进行过强有力的整顿,清除了那些信仰不纯粹的神职人员,恢复了基督教的名声。而且他还往各地的教会派遣了特派使者,监视当地的神职人员有没有认真贯彻基督教的教义。至此,教皇和罗马教廷的权威在英诺森三世的努力下达到了史无前例的高度,诸多封建领主都将他视为拥有最高权威的人,甚至还向教廷交纳赋税。

与此同时,由于罗马教廷拥有了向各国征收赋税的权力(什一税),使教廷的经济实力开始大幅提升。在此之前,教廷还因经济问题和世俗国家捆绑在一起。自此,罗马教廷的经济开始与世俗国家剥离,并因雄厚的经济实力,成为一股能够左右欧洲中世纪局势的重要力量。

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皇是如何提升并强化自身及教会影响力的?

教皇所使用的徽样

结语

对于教皇强化神权的诸项措施和行动,我们不作出任何对与错的评价。从客观的角度来说,基督教从起初的不合法、被迫害,到后来成为罗马帝国国教、再到后来凌驾于世俗君权之上,这一系列变化实在是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回想起最初的基督教会,还曾经被罗马帝国皇帝所利用。而到了中世纪,基督教会俨然已经成为了欧洲大陆上一股重要的势力。即便是远在英吉利海峡另一边的英格兰王国,也不得不选择向教皇俯首称臣,并按时缴纳什一税。

教皇的权力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得以强化的,而是要经过几代教皇不懈的努力才能做到。英诺森三世在担任教皇的这一期间,还曾经号召欧洲各国组建十字军东征,以求夺回圣地耶路撒冷,这也是体现这一时期神权高于皇权的重要案例。

所谓盛极而衰,这一时期的教皇权力虽然已经到达了巅峰,但也以较快的速度开始衰落,标志性事件便是十字军的失败。教皇为了恢复基督教世界对耶路撒冷的控制,曾经多次派遣十字军前往东方,但一次又一次的战败让教皇的权威受到了严重的损害。很快,欧洲封建领主们就再也不愿意接受教皇的征召,这也意味着教皇权力的巅峰时代已经过去了。

参考文献:

《从'米兰敕令'看君士坦丁皇帝的基督教政策》,刘爱兰著

2.《卡诺莎的博弈——论 11 世纪德意志政教之争的实质》,武文超著

3.《Innocent III》,Kenneth J. Pennington著

文章内容来自今日头条:钧儒历史 独家原创(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存在疑义,请联系删除。)我们将持续为大家输出精彩的原创文章,欢迎小伙伴们订阅转发及评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