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陳鈞

陳鈞 男,39歲,重慶日報經濟新聞部副主任。從事新聞工作16年,採寫了1萬餘篇新聞稿件,其中《抗疫一線的那些黨員們》《重慶主城首批患者治癒出院》等戰疫一線報道鼓舞了一線醫護人員士氣、堅定了重慶人民戰勝新冠肺炎疫情的決心;《“陸海新通道”背後的重慶探索》《長江經濟帶海關區域通關一體化改革正式啟動》等報道展現了重慶積極建設內陸開放高地的舉措和行動;邢家橋社區老舊小區改造系列報道,更是成為重慶乃至全國基層治理的典型案例,助推邢家橋社區黨委書記當選2019年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他採寫的《“陸海新通道”背後的重慶探索》獲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昌元化工力壓美國百年老店 掌握全球高錳酸鉀定價權》獲第二十三屆中國新聞獎二等獎、《全球首款工業物聯網SIP芯片在渝誕生》獲第十九屆重慶新聞獎一等獎等大小獎項30餘個。他還多次被評為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優秀新聞工作者,從2017年至2019年,連續3年被評為重慶日報首席記者。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王蓉

王蓉 女,44歲,重報都市傳媒集團慢新聞頻道副總監。從事新聞工作20年,她採編了上千篇新聞稿件,作品曾獲重慶新聞獎一等獎4次,二等獎3次,三等獎5次;趙超構新聞獎一等獎2次,二等獎2次。其中,2019年採寫的新聞通訊《上甘嶺英雄自願護林40年》《79年情書只為一人賦》分別獲第二十三屆重慶新聞一等獎、三等獎。曾獲得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先進個人、優秀共產黨員稱號。

2017年重慶晚報創立慢新聞時,已任中幹5年的王蓉帶頭回到採訪一線。在其擔任重慶晚報慢新聞採訪團隊負責人期間,策劃了上百件有感染力、傳播力、接地氣的新聞深度報道。每年,慢新聞十餘篇深度報道全網閱讀量過億,其率先發掘的先進人物楊雪峰被授予公安部一級英模,與“揹簍夫妻”一起被評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首發的《88歲拾荒校長捐百萬助學》中的校長吳定富登上了中國好人榜。2019年,重慶晚報慢新聞獲第二十二屆重慶新聞獎(專欄)一等獎,以及中國晚協首屆融媒體獎(新媒體品牌欄目)一等獎。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熊遠樹

熊遠樹 男,50歲,重慶晨報副總編輯,從事新聞工作25年半,採寫了3000多篇新聞稿件。其中,通訊《貧困村“第一書記”的五個“一”》是2016年啟動打贏脫貧攻堅戰以來,重慶最早關注駐村“第一書記”這個群體的,深度報道了駐村“第一書記”幫助困難群眾增收致富的溫暖故事。策劃並採寫的特別報道“陸海新通道”,聯動西部七省區市主流媒體聚焦“陸海新通道”,在8家媒體同步亮相,形成同頻共振,僅新媒體傳播閱讀量就超過2億人次。

指導記者採寫的《一諾千金!他為戰友母親當兒子二十年》獲得2011年中國新聞獎通訊類二等獎;策劃並編輯的《周克華被擊斃號外》獲得2012年中國新聞獎通訊類三等獎。採寫的《貧困村“第一書記”的五個“一”》獲得第二十屆重慶新聞獎報紙通訊一等獎;策劃並採寫的“陸海新通道”的特別報道《西部兄弟齊攜手 共築開放新通道》獲得第二十三屆重慶新聞獎通訊與深度報道二等獎;策劃並採寫的《共和國記憶》獲得第二十三屆重慶新聞獎通訊與深度報道二等獎。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劉勇

劉勇 男,50歲,重慶商報(上游新聞財富頻道)首席記者,從事新聞工作23年,採寫發表了上萬篇稿件。他熱愛新聞事業,採寫了大量財經類獨家和深度報道。他的作品《海外渝股的涅槃之路:再造價值》獲第十九屆重慶新聞獎報紙通訊一等獎,為首篇反映海外渝股群體生存深度調查,獲各界好評;《23.85億元 嘉士伯入主重啤》獲第十四屆重慶新聞獎(消息)一等獎,系反映該事件最深入的報道。另有7篇報道分獲重慶新聞獎二等獎和三等獎。

他作為專家型記者,從2009年起編制權威客觀的《渝股財富報告》,見證重慶資本市場和民營經濟成長。策劃組織並報道的大型公益活動“走進重慶上市公司”“收藏鑑寶”以及股民免費法律援助等,受到市民歡迎。他多次獲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先進個人及優秀新聞工作者稱號。在媒體融合方面,他與時俱進,同時作為新媒體記者,提供大量獨家有價值的稿件,包括圖片、視頻等。疫情期間深入上市公司採寫報道,提振投資者信心。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連新民

連新民 男,37歲,重慶廣播電視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時政新聞部主任記者,從事新聞工作12年。1月26日,他逆行前往湖北孝感,成為第一批、也是在湖北疫情防控一線堅守時間最長的重慶媒體記者之一。兩個多月時間裡,他製作的視頻新聞超過90條,其中單條新聞全網總點擊量最高達580萬次。《孩子不哭 媽媽打完病毒就回來》《黨旗下的莊嚴宣誓》等報道,極大增強了渝鄂兩地人民聯手戰勝疫情的決心和信心。

他紮根新聞一線,參與多項國內外重大新聞事件報道。2015年尼泊爾8.1級大地震、2010年青海玉樹7.1級地震和上海世博會,都留下了他採訪報道的身影。截至目前,他獲得重慶新聞獎25項,其中一等獎11項,一等獎代表作品有《保護臥佛》《英雄試飛員“八一勳章”的背後》《榮昌小夥兒見義勇為 為救人右腿截肢》《重慶T3航站樓通航直播》《中國政府醫療隊馳援尼泊爾特別報道》等。此外,他還注重經驗總結和理論提升,到目前為止公開發表新聞專業論文達20篇。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郭金銘

郭金銘 男,39歲,重慶廣電集團融媒體新聞中心高級記者。從事新聞工作13年來,紮根基層,採寫了約3000篇新聞稿件。1月26日,他隨重慶支援湖北醫療隊前往湖北孝感,採訪抗擊新冠肺炎阻擊戰,駐守前線兩個多月,是在湖北堅守陣地時間最長的重慶媒體記者之一。2016年參與“逐夢他鄉重慶人”大型融媒體報道,前往非洲五國,在槍炮掩護下采訪眾多重慶人的奮鬥歷程。2013年參與“感知中國 穿越新絲路——渝新歐國際鐵路大通道媒體特別行動”,從重慶出發,自駕前往德國,在一萬多公里行程中,報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為建設“一帶一路”作出突出貢獻。他獲得重慶新聞獎31項,其中一等獎15項、二等獎11項、三等獎5項。獲得重慶新聞獎一等獎的代表作品有《代表訪談:走進北京演播間 代表談報告說體會》《小男孩駕童車高速路騎行 路遇記者冒險施救》《石橋鋪賽博數碼廣場凌晨突發特大火災》等。2017年,在中國記協組織的全國新聞界第四屆“好記者講好故事”活動中,獲得優勝選手稱號。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陳臣

陳臣 男,44歲,重慶廣播電視集團廣播交通頻率記者、主持人,從事新聞工作22年。曾獲中國新聞獎、中國廣播電視新聞獎、中國廣播影視大獎、重慶市新聞獎等一等獎、二等獎作品50多件;全國百優節目主持人、2017重慶市先進工作者。在天源化工廠氯氣洩露、5.12地震、7.17洪水、成渝高鐵通車、重慶機場T3航站樓開通等重大事件中擔任採訪、直播工作。擅長對突發和民生事件的把控和傳遞正確的輿論力量,採寫的民生新聞始終保持溫度和銳度。

近兩年兩次獲得中國新聞獎,作品《陳臣訪談——生命沒有終點》獲第三十屆中國新聞獎廣播訪談節目二等獎,《全國首家共享單車倒閉,重慶悟空單車退出市場——共享單車高速發展下的困局》獲第二十八屆中國新聞獎廣播評論三等獎。策劃組織的獨家報道《開縣到重慶800裡生死營救》,用新聞直播報道的方式集合多支社會力量為年輕的大學生爭取生命救援的時間,而事件中的參與者出租車駕駛員鄢代平更通過陳臣的新聞報道被人熟知和敬佩,評為“感動重慶十大人物”。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佘振芳

佘振芳 女,38歲,中共黨員,華龍網首席記者,從事新聞工作14年。她政治立場堅定,踏實敬業,多年來奮戰在採編一線,推出了一大批影響力與可讀性兼具的新聞佳作。多次被評為重慶日報報業集團優秀新聞工作者,參與策劃報道的作品分別獲得中國新聞獎三等獎,重慶新聞獎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等。其中,《微紀錄丨時隔47年的兩場追悼會》獲得第二十九屆中國新聞獎三等獎,《山河已無恙 英雄魂可歸——送烈士回家傳承紅色基因》《見證盛典這一刻丨剛剛,“魅力重慶”彩車亮相天安門 展現重慶新時代面貌》獲得第二十三屆重慶新聞獎一等獎,《H5丨40年時光館:歲月不老,共期未來》《創意視頻丨這份答卷我寫了許久 只為你回眸一“效”》獲得第二十二屆重慶新聞獎一等獎,《2016中國共產黨與世界對話會》《推動成渝城市群建設 抒寫川渝合作新篇章》獲第二十屆重慶新聞獎一等獎。她疫情期間主創的《重慶:待春暖花開,我們再看車水馬龍》在全國刷屏,在海外華人群廣為傳播。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丁政義

丁政義 男,47歲,渝中區融媒體中心主任、總編輯,從事新聞工作27年,在工作中始終牢牢把握正確政治方向,堅持紮根一線,深入基層。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連續70余天堅守工作崗位,深入核酸檢測實驗室等疫情防控最前沿帶回生動現場報道。8月19日,主城迎來重慶曆史上罕見的特大洪水,他主動深入防汛救災一線,策劃採編了大量融媒體新聞作品。他積極投入、創新開展媒體融合工作,渝中區融媒體中心在全市率先組建全媒體採訪部、並率先開闢區縣報二維碼閱讀、獲得全市首批“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被評為“2019年度重慶市報業融合創新先進單位”。渝中媒體融合“七融”工作經驗得到市領導批示肯定,在全市推廣。其擔任主創和參與創作的作品先後獲得國家、省、市各級獎勵。創作完成了重慶首部為22位在世文化名家立傳的21集高清電視紀錄片《文化名人在渝中》。作品《蔡美歧:帶著盲人“看”世界》《致敬好人與善同行》《世紀刻痕》等獲得重慶新聞獎一等獎。

第十一屆重慶市“十佳新聞工作者”出爐

李小華

李小華 男,39歲,石柱廣播電視臺新聞部記者。從事新聞工作15年,他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踏實敬業,長期深入基層,紮根一線,關注民生,把鏡頭對準基層民生和重大項目建設,採寫了反映基層民生的新聞稿件3000餘篇,每年在中央級和省級媒體用稿超過100篇。代表作品有《全球第二大頁岩氣田在重慶建成》,用全球的視野觀察重慶頁岩氣,助推了頁岩氣“重慶新名片”的形成;作品《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讓大家看到土家群眾生活的新變化,展現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取得的成效。作品《楊德碧:19年堅守 贍養亡夫前妻的父母》獲第十五屆重慶新聞獎(廣播電視)二等獎;作品《核心技術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頁岩氣開發走進“中國道路”》獲第十八屆重慶新聞獎(電視消息)一等獎;作品《全球第二大頁岩氣田在重慶建成》獲第十九屆重慶新聞獎(電視消息)一等獎;作品《循著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跡》,獲第二十三屆重慶新聞獎(電視專題)一等獎。

本版文圖均據重慶日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