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


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

寺,僧人住所的通称。但最初寺的含义并非如此,它指的是掌握法度的官者、有地位有权力的人的住所,如《说文》:“寺,廷也,有法度者也,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 《一切经音义》:“寺,治也,官舍也。”《三苍》:“寺,治也,官舍也。” 《汉书·元帝纪》:“城郭官寺,”其注为:“凡府廷所在,皆谓之寺。”《唐书》说汉朝有九卿,所以有九寺。从这里就能知道,汉朝九卿的办公室都叫寺,后来就不这么叫了,不过还有部分官署保留寺的名称,比如大理寺、鸿胪寺、太仆寺、太常寺、光禄寺。

佛教传入后,僧人的地位非同一般。东汉时,天竺僧人以白马驮经自东而来,初住洛阳“鸿胪寺”,后改建为“白马寺”。汉明帝时,朝廷招待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其住所也应与“官舍”无异,便称“寺”,后来延续下去,凡僧人住处都叫寺,成为习惯,有优待的意思。所以,寺就成了僧人住所的通称。“寺”在梵语中称“僧伽蓝摩”,意为“僧众所住的园林”。佛教大兴的隋唐以后,寺作为官舍、官署的越来越少,逐渐成为中国佛教建筑的专用名词。


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

古代供祀祖先、供神佛或特殊重要人物的地方。秦以前,庙有很严的等级和规模,如《礼记》云:“天子七庙,卿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远古重血缘,祭祀先祖的地方叫宗庙,而军政大事也是在宗庙办理,庙堂就是朝堂。后来朝庙分家,朝堂专门处理国家大事,而宗庙只是祭祀。汉代以后,庙逐渐与其他古老的神社相混,不但祭祀先祖,也开始祭祀神,神和被神化的人皆有庙,还常用来敕封、追谥文人武士,如文庙(孔子庙),武庙(关羽)庙。


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

初为古代天文学家观察星象的地方,类似“天文观察台”。《释名》云:“观者,于上观望也”。道,作为老子提出的一种至高的精神追求,凡人皆仰望之,所以,借“观”之意,以“观道”,《诸经论》注:“以无常等不同的行相观照诸法为观。” 汉武帝曾建“延寿观”,后建“观”之风甚盛,传最早住进皇家之“观”的道士是汉朝的汪仲都,他因治好汉元帝顽疾而入“昆明观”。自此,道教信徒感激之至,把道教建筑称之为“观”,道教从“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出发,认为了解天象有助于求道证道,得道成仙。常建于山顶之中。


寺、庙、观、庵到底有什么区别?

古时所谓的“结草为庵”,就是供人居住的草庵、庵子,一种小草屋,《释名·释宫室》:“草圆屋谓之庵。”它的本义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汉以后建专供佛徒尼姑居住的庵堂,更是“不对外开放的房屋”了,也就成了佛教女子的专用建筑名称了。古代女人在庵中修行,叫尼姑,女人居住的地方叫尼姑庵,尼姑出家后不留头发,以示与过去一刀两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