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天閱讀挑戰(《存在與時間》Day1)

4月24日 閱讀內容:第一章第一~三節 P1-13

內容概要:

海德格爾在本書的首頁就點明瞭本書的寫作緣由、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論述的初步目標。“首先要喚醒對這個問題(存在)本身的意義的重新領悟。具體而微地把存在問題梳理清楚,這就是本書的意圖。其初步目標則是對時間進行闡釋,表明任何一種存在之理解都必須以時間為其視野”。(P1)

從要解決的問題出發,海德格爾的立足點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把重新肯定形而上學作為自己的進步,而漸漸地開始把存在作為已知的東西或者是理所當然的前提,而忽視了對於存在本身及其意義的理解與解讀。第一章的標題便是存在問題的必要性、結構和優先地位,其內容之下的各節都是主次圍繞這三個方面展開。

第一節 突出地重提存在問題的必要性。存在問題曾是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苦思冥想的問題,但是到了古希臘人時期開始將存在作為最普遍而最空洞的概念加以蔑視。但是追問存在的意義在如下三個層面是必須的。“1.存在是最普遍的概念”。當人們談及存在時,其作為存在者的身份已經對於存在有了一定的認知和把握。存在雖然是最普遍的概念,但是並不意味著就是最清楚的概念,這個概念雖然普遍但卻“晦暗”。“2.存在這個概念是不可定義的”。運用傳統的邏輯方法可以定義存在者,但是卻很難定義存在。“3.存在[是]是自明的概念”。我們生活在對於存在理解中,卻很難真正領會存在的意義。

第二節 存在問題的形式結構。海德格爾首先明確“任何發問都是一種尋求”,從對於發問這一行為的分析遷移至我們對於存在意義的理解過程中。問的對象本身就是存在,我們就是要通過問的形式來逼出存在來。在這裡作者又引出了“此在”的概念,Dasein,Da就是這的意思,海德格爾所說的此在主要是強調人不同與萬物,人可以對自己的存在有所作為。此在就是“去存在” ,始終是未完成的動作。同時,“存在最本己的意義中就包含有發問活動同發問之所問的本質相關性”。

第三節 存在問題在存在論上的優先地位。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存在論的任務在於非演繹性的構造各種可能方式的存在譜系”,這恰恰需要我們對於存在這個詞的含義有所領會。

三十天閱讀挑戰(《存在與時間》Day1)


金句摘錄:

1.發問不僅包含有問題之所問,而且也包含被問及的東西。...此外,在問題之所問中還有問之何所以問,這是真正的意圖所在,發問到了這裡就達到了目標。P6

2.任何存在論,如果它不曾首先澄清存在的意義並把澄清存在的意義理解為自己的基本任務,那麼,無論它具有多麼豐富多麼緊湊的範疇體系,歸根結底它仍舊是盲目的,並背離了它最本己的意圖。P13

我的閱讀感悟:

之前一直對《存在與時間》抱有畏難情緒,真正讓我想去讀這本書是那次看許知遠的《十三邀》裡面邀請陳嘉映老師做的一期節目,他談起自己翻譯的這些著作時的謙遜與從容,莫名讓我又想去翻開這本書去看看。今天的內容之前看過一遍,對在、存在和此在的概念理解有所加深,但是第二節還是雲裡霧裡,存在問題的形式結構究竟是什麼,我還是有些摸不著頭腦。存在本身是一種顯現,每個人都會和自己的存在融為一體,我們對於存在的領悟主要是通過將其作為生存活動的對象來認識。因為存在總是存在者的存在,所以當我們追問關於存在的問題時,其實已經被捲入了存在之中,而自身也變成為了存在者。

關於此在與存在的關係,在人民大學一位教授的講座中他指出:存在需要通過人得以顯現,就是此在。此在是存在的澄明,是去存在。此在是存在存在出來的境遇。海德格爾稱“此在”的存在就是“生存”,即站出來存在的活動。這一點對我區別存在於此在還是蠻有幫助的。

我不理解的地方:

1.存在的不可定義性並不取消存在的意義問題,它倒是要我們正是這個問題。P5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