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艺术的出路是为大众服务;创作要担负起社会责任;作品的使命就是要站在大众的立场上,唤起读者的爱国激情。——鲁迅

深色的长衫,凌乱的头发,紧蹙的眉头,严肃的表情,每每提起鲁迅,人们心中就会浮现出这么一副冰冷又严苛的形象。鲁迅先生是简朴的,在各种照片和资料中,他的形象总是这样一成不变;鲁迅先生也是伟大的,他弃医从文,用笔作武器只为够救治更多的国民。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鲁迅先生自身的写照,他倾尽了一个书生的所有热忱来试图唤起国人意识的觉醒。

书生意气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提起鲁迅,你还会想起什么?是一直念叨"我真傻"成为怨妇代言人的祥林嫂?是"窃书不算偷"的堕落腐儒孔乙己?是自欺欺人创造了精神胜利法的阿Q?还是吃下了可怕人血馒头,却还是没能逃脱被病魔带走命运的栓子……鲁迅笔下的国人形象深入人心,他们可怜又可恨,让人哀其不幸;愚昧又迂腐,让人怒其不争。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1902年,时年22的鲁迅因为学习上进,被公派到日本留学。那个时候,他还只是周树人。留学日本期间,鲁迅结识了对他影响极大的朋友兼导师——藤野先生。在日本,鲁迅广泛的学习了外国文化,他接触着西方开放的思想,思考着中国未知的命运。

中国那时正处于内忧外患的严峻情境中,鲁迅如此迫切的渴望能通过努力给自己的国家带来改变,不料,最终却发现医学救不了中国,医者能治病却难以治愚。于是,他执笔疾书,以笔为刀,希望通过手中的笔,能帮中国百姓快速祛除顽疾。

许多人只知道鲁迅是一位文学家,却不曾听说,鲁迅还有过在北大教书的经历。由于教育的意义符合弃医从文的初衷,鲁迅对这个职业充满了热情。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1909年,鲁迅学成归国,他踌躇满志,期待着在中国这片广大的土地上做出一番事业。他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教书、绍兴府中学堂教书并担任监学、绍兴师范学校教书并担任监督,1912年初,鲁迅应教育总长蔡元培邀请到南京革命临时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同年5月初,鲁迅随教育部北迁北京。

1912年5月起,鲁迅在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任部员,同年8月26日鲁迅被任命为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而鲁迅领导的社会教育司第一科是当时全国文化方面的最高管理机构。

初入北大

鲁迅与北大之间的缘分,是从1917年为北大设计校徽开始的。 随后,他成为《新青年》杂志的撰稿人,发表了许多惊世名篇。在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的邀请下,鲁迅在北大任教。1920年,鲁迅来北大中文系执教,这是他一生中执教时间最长的大学——从1920年到1926年——整整6年时光。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鲁迅为北大设计的校徽,一直沿用到1949年。鲁迅加盟《新青年》杂志后,发表了如《狂人日记》、《孔乙己》、《药》等诸多引人深思的文章,崛起成为一位文学巨匠。受校长蔡元培邀请,鲁迅在北大中文系讲授《中国小说史略》课程。

鲁迅一惯地对自身形象毫不在意,第一天去上课的时候,他夹着小布包准时走进课堂,身上穿着带有补丁的蓝布长衫,右侧耳朵上还别着一支笔,头发根根竖立着像钢丝一样。这个形象让在场的学子大失所望,鲁迅这幅样子和当时的名流半点不像,甚至讲课的时候说的还是是方言。滑稽的造型,怪异的口音,台下的学子渐渐哄堂大笑起来。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不过,鲁迅正常授课,对此置之不理,他并不介意学子们的反应,有着独特历史观的他,中肯地评价着课程中相关的每一位历史人物,几分钟后,学子们的注意力被鲁迅吸引了,因为生怕由于口音不同错过了鲁迅授课中的重点,更怕漏掉其中某一个细节,教室中已经鸦雀无声,只剩下鲁迅讲课的声音。

后来,因为鲁迅上课很认真,讲课方式也很好,很多其他专业的学子都来听他的课,甚至还有许多校外人士慕名而来。

教书育人

当时高校有一个规定:兼职者不得被聘为教授。鲁迅当时在教育部担任着科长的职务,所以在北京大学只是被聘为讲师并非教授,不过鲁迅并不在意职称之事,他在意的,是如何通过呐喊让学子们觉醒,带着学子们走出彷徨。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鲁迅的课堂上,洋溢着年轻人青春的热血和盎然的生机,深受学子们的喜爱。在北大时,由于鲁迅每周只上一次课,尽管他的课原本是国文系的专业课程,但过去坐在课堂里听讲的,不只有国文系的学生,别系的学生、甚至校外的青年也很多,更有甚者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听鲁迅授课。

有一位德语专业的北大毕业生冯至,听过鲁迅的课,他回忆说:"这门课名义上是《中国小说史略》,实际上是对历史的观察,对社会的批判"。

每一次,当鲁迅仰着冷静严肃的面孔走进教室,喧闹的教室里都会立刻安静下来,只能听见学生的呼吸声。大家听着鲁迅讲《中国小说史略》,仿佛听到的是全人类灵魂的历史,情绪变换纷杂,欢乐与痛苦、欣赏与憎恶、爱恋与悲哀……

鲁迅经常抨击时弊,他在那个黑暗的时代点燃了一束光。鲁迅在寓所接待了一批又一批的年轻人,那位写了《呼兰河传》的萧红女士,便是这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夜深了,鲁迅总是端着油灯,把学子们送出寂静的胡同。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以血荐轩辕

鲁迅的思想非常丰富,对事情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独到的见解,尤其在文学史方面,他与众不同的想法,在那个时代显得尤为闪亮。鲁迅编撰的《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是文学史上一项极具创造性的工作,留给后世的这两部专著,为我国研究文学史提出了指导思想,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鲁迅不仅见多识广,而且学识渊博,讲课的时候轻松自如,课堂氛围活泼有朝气,授课过程中擅长旁征博引。听鲁迅的课,总会感受到他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人民生活的关切,这使学子们更加感受到他身上的美好品质,内心由衷地钦佩这位明明是文坛巨匠却看起来其貌不扬的老师。鲁迅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征服了北大的师生。鲁迅的妻子许广平女士,就是众多敬仰鲁迅先生的学子中最幸运的一位。

他受蔡元培邀请,初登北大学堂惨被笑话,几分钟后全体鸦雀无声

著名的《纪念刘和珍君》,便是鲁迅在北大为死难学子举行了追悼会时写下的。文中称,1926年3月18日,是"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 此后,张作霖父子和张宗昌进京,京城一片肃杀;因为婚外情兼着师生恋,坊间议论纷纷,鲁迅从此去了南方,1936年在上海病故。

鲁迅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弃医从文,致力于教育,以笔为刀,刺向敌人的心脏。斯人已去,但那个穿着长衫,留着寸头的形象却将永远留在国人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