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文化的巨人----隋炀帝杨广

提及隋朝,几乎人人会想到那个好大喜功急于求成的家伙——隋炀帝杨广。这位老兄给人映像是:

喜欢折腾,他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虽然只做了14年的当家人,可没有几个皇帝同行的业绩能与他相提并论。他在位14年,既忙忙碌碌张罗科举考试、又大张旗鼓开凿京杭运河、还欢舞刀弄枪扩疆千里。不得不佩服,他的的确确有两把刷子,硬是在经过三百多年战火洗礼的大地上,捣鼓出来了一个欣欣向荣、“万国朝拜”的“大隋圣世”。

别以为他只是一个穷兵黩武、爱好面子的粗人,他还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杰出诗人。从陶渊明到大李杜近400年间,几乎没有几个人的文学造诣可以与这位老兄相提并论。像唐代的张若虚、宋代的秦观、元代的马致远等等都是他的铁杆粉丝。

才高八斗的杨广,精通诗文,自然也爱书。他让隋朝藏书量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一直到封建王朝结束,也没有一个朝代能超越。

书籍,是记录人类社会活动的文字资料,是先辈劳动创造与思维智慧的结晶,是后代开拓与创新的基石。书籍,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大任,是国家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重要宝藏与源泉。

传承中华文化的巨人----隋炀帝杨广


(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书籍的命运

今天,中华民族古籍文献浩如烟海,可经过几千年汇集,几千年沉淀,也是一路坎坷,命运多舛。当时适逢三百年战火硝烟刚刚散去,喜欢看书谈何容易!

《隋书·经籍志》记载,魏氏代汉,大凡四部合29945卷(不包括吴、蜀在内)。而梁后期,侯景之乱导致建康沦陷,老皇帝被禁饿死,小老皇帝亡命流窜,追兵就一路破城占地烧杀抢掠。经过几年混战,陈霸先起兵建立了南朝最弱的陈朝时。南朝·梁藏书在战火之后所剩无几。

在历经两晋南北朝这320年间,由于战火频繁,特别是都城沦陷、豪族遭劫,导致古本丧失,新作难存。文人颠沛流离,写书没有氛围,创造激情自然消失殆尽,导致全国书籍、文化几乎停滞。

传承中华文化的巨人----隋炀帝杨广


(二)隋朝国家藏书的两个时期

1杨坚在位时期

这时期,精力充沛的杨广统兵南下灭陈,担任扬州总管。他就在当地聘请招揽了100多名学士,收集民间书籍,续残补缺,誊录“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或收于“秘书内、外之阁”。关于“纸墨不精,书亦拙恶”,而无从下手、搞不清楚弄不明白的书,就“总集编次,存为古本”,等有奇人异士出山或考古专家到世,再补订修正。

此时期藏书来源,除了杨广灭陈的战利品以及收集南方民间书籍之外,主要还有两种途径:

一是继承北朝·周藏书15000卷。北周的江山都弄到了手,图书馆自然收入囊中。

二是民间收集。秘书监牛弘说有个好主意,“我们可以派人,到全国各地寻访、搜集流散在民间的各种书籍。只要有人向朝廷每提供一本书籍,官府就赏赐他布绢一匹作为报酬。等我们校订誊录副本之后,原本就物归原主。杨坚当场签字盖章同意。

此时,杨广与他老爸带一群小伙伴,齐心协力献计献策,民间奇书蜂拥而至。国家藏书“凡三万余卷”。也就是说达到了曹丕时期的水平,勉强算是抹去了300多年的狼烟给书籍带来的阴霾。

传承中华文化的巨人----隋炀帝杨广


2杨广在位时期

隋炀帝杨广这位老兄,名声虽不好,但做事的确是一把好手。他在位14年,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仅仅是西都长安“嘉则殿书三十七万卷”,供两京、省、郡、府等各级官员查阅使用。

杨广做事性格是,要么成功要么失败,不取中间值,没有半途而废的半拉子工程。这位老兄为了藏书,真可谓是拼命三郎,也是绞尽脑汁。他让藏书激增,主要有五种途径:

1、民间收集。民间收集自然是古典文献的主要来源渠道。自任扬州总管至继位称帝的20多年间,杨广派人访求遗落民间书籍从未间断。

2、战利物品。御驾亲征也好,派兵出征也罢,敌方书籍首级都是功劳。

3、外交朝贡。隋朝开创了万国来朝,办事雷厉风行的杨广是国际盟主。外邦也偶尔会献上奇本异版。

4、官府编撰。

⑴下诏秘书监编次、整理民间收集来的书籍;任命杜宝修撰《水饰图经》⑵修前朝史书。例如许善心撰《梁史》;⑶诏令组织饱学之士编写了《长洲玉镜》;⑷召学者整理三教九流、各家典籍;⑸诏命地方诸郡绘制当地风俗物产地图。

杨广办事目光开阔,不拘一格。他下令编撰《地方志》,开创了全国性方志图经的先河,规模宏大,影响深远。一直到今天,各地方也在编撰自己的《地方志》,供学者与后人查阅。

传承中华文化的巨人----隋炀帝杨广


5、个人创作

⑴614年,裴矩的《西域图记》,就是以当时西域各国地理资料撰写的地方志。这本书成为中原官方了解西域诸国的重要文献,也是唐宋文人描写西域的必读书籍。⑵作家王通 仿《春秋》作《元经》;(3)杨广本人与其他诗人等著作。

杨广精力旺盛,他修撰图书也涉猎广泛,经、术、兵、农、医、卜、释、道、地理,以及植物、动物类。

以前,是誊录“为正副二本”。现在杨广自己当家,办事更是毫不含糊,下令每本书“限写五十副本”。

除了殿藏图书馆,杨广极力兴办的学馆自然也有藏书,否则学子如何参加科举考试!

爱书的杨广要么不做,一做就惊世骇俗。他掌权时期,图书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面世。史载:“今于大隋圣世,图书屡处。”

传承中华文化的巨人----隋炀帝杨广


3
藏书三大殿


现在有了好书,自然还需要有好地方收藏。藏书之地,已有西京长安嘉则殿,也有东都东都洛阳修文殿,都洛阳的修文殿,另外雄心勃勃的杨广还建造了东都观文殿。

观文殿共有十四大间,书室的窗户、床褥、厨幔都极为珍贵华丽。双扇门有锦质幔帐,户外还设置机关,谨防有人破坏。

《资治通鉴》载:“初,西京嘉则殿有书三十七万捐 ,通过命人除其复重猥杂,得正御本三万七千余卷,纳于东都观文殿。

注:正御本,指宫禁中所藏书籍。收藏于宫禁皇家书院图书馆的藏品,只有皇族人员或特批官员才能查阅,自然是上品之中的精品,佳品之中的珍品。)

4)爱护书籍的态度

有了好书,还要有持之以恒的读书习惯与爱书的态度。杨广对典藏书籍爱好备至、敬重有加。

杨广爱书,也不嫌麻烦。每次驾临观文殿,在前面有宫人手执香炉,还有专人在前消除机关。离开书室后,门窗、机关等一起恢复原状。完全可以让后人充分发挥想象力,写一本武侠小说。由于对书籍保存守护有方,藏书大殿也没有发生灾难性的火灾、水灾。

看到杨广对书关照得无微不至,很难让人把他与跃马驰骋、开疆拓土联想在一起。杨广精力似乎也无穷无尽,似乎永远激情四射。

因为有喜欢折腾的杨广,隋朝国家藏书,仅西京长安一个嘉则殿,就370000卷,是中国封建各王朝之最,令其他封建王朝难以望其项背。这位爱折腾老兄,为我们整理、保留、积累了不可估量的文化财富。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传承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传承中华文化的巨人----隋炀帝杨广


(三)唐代至清朝的藏书

看一下唐宋后各王朝藏书,可以进一步了解杨广整理藏书370000卷的意义与功绩。

唐宋代文人墨客灿若星河,《旧唐书·经籍志》记载,唐代藏书56476卷,加文人著作27127卷,共79221卷(藏书不足80000卷),不足杨广的四分之一;

《宋史·艺文志》载,北宋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院)国家藏书最高记录是73877卷,不到隋代的五分之一;

南宋,藏书高峰期是59429卷,仅只是隋代的六分之一。

只有晚清多一些,晚清江南藏书名楼林立,藏书数量也只是接近杨广时期的一半。

书籍,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后人少走弯路的罗盘。书籍,是民族的标志,是民族文化在血管里流淌的基因。

才华横溢的诗人杨广,为保存中国古典文献珍藏,立下了不朽的功勋。今天,隋炀帝杨广的名声虽不佳,但为中华民族的文明传承不遗余力,利在千秋万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