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特曼的商業邏輯(五):三條總結

通過對奧特曼系列半個多世紀的製作播出歷程的回顧和總結,大體上可以歸納出這個日本國民級科幻IP背後的基本商業邏輯。

首先,類型先於作品。科幻文學常被歸於類型文學,科幻影視常被歸於類型片。但“類型”本身如何定義,學界至今卻依然沒有共識。而從創作實踐的角度來看,類型本質上是創作者與受眾之間對文本中包含的要素進行的一種約定。也就是說,當人們翻閱小說或是觀看影視作品的時候,會預期在這個作品將出現某些要素,而另一些與預期不符的要素則不會出現。類型本身是動態的,在不同時代和文化背景下,一種類型會被創立,會發生演化,會出現分裂,也可能走向消亡。比如,東寶電影公司在1953年立項拍攝《哥斯拉》的初衷,是為了模仿美國電影《原子怪獸》(The Beast from 20,000 Fathoms)拍攝一部以怪獸為主角的科幻驚悚片。然而,因為拍攝資源有限,無法採用美國電影使用的定格動畫技術來拍攝特效場面,圓谷英二領導的特殊技術班便採用了真人鑽進橡膠製成的怪獸模型皮套中的辦法進行拍攝。結果大受歡迎。這種拍攝方式又在後來的類似題材電影中被反覆使用。於是,這種採用真人穿皮套進行表演為主要特效手段的影視作品,就逐漸演變成了日本影視的一個獨有類型——特攝片。首部奧特曼電視劇的播出是在1954年版《哥斯拉》上映的十二年後。而在這十二年間,特攝片作為一種類型影視作品,不僅僅在日本國內已經有了很高的接受度,而且在國際市場上也已經獲得了認可。這也就是為什麼TBS願意跟圓谷公司合作,甚至為這種合作承擔短期經營風險,並且願意在合作初期給予圓谷公司較大的創作自由度的根本原因——說到底,無論是作為一種類型片的特攝,還是特攝領域的第一金子招牌圓谷英二,都可以說是久經市場檢驗,是盈利(收視率)的保障。

奧特曼的商業邏輯(五):三條總結


奧特曼的商業邏輯(五):三條總結


其次,關鍵人物的作用無可替代。這一點體現在創作趨向和價值認知兩個層面。在創作趨向層面,作為圓谷公司創社時代就擔任企劃室室長,幾乎參與了圓谷公司早期的所有電視劇前期策劃和腳本撰寫工作的金城哲夫,他本人對於科幻題材的偏好,尤其是將原創性的科幻構思帶入劇作中的做法,在相當程度上,促使“初代奧特曼”和《奧特賽文》成為整個系列中科幻屬性最顯著的兩部作品。當然,這也與圓谷英二對他的支持和信任密切相關。儘管為了照顧電視臺方面的要求,很多情節設計不得不做修正,但保留下來的部分仍然能突顯出強烈的作者性。而在金城哲夫離開圓谷公司後,奧特曼系列儘管仍然保留了科幻元素,但卻已經幾乎沒有任何原創性可言,各種借鑑模仿的痕跡越來越明顯,很難再帶給觀眾新鮮感。而從價值認知的層面,又可以分為對內和對外兩個方向:對內來說,圓谷英二是日本特攝的一面旗幟,在圓谷公司內部,被暱稱為“老爹”的圓谷英二是亦父亦師的偶像式存在,他本身就是整個公司團結和有序運作的樞紐,隨著他的去世,很多員工內心中的價值排序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圓谷公司的內在凝聚力開始潰散,而由於電影特技本身對於員工技術熟練程度和經驗積累的高度依賴性,一旦重要崗位人員離職,幾乎找不到替代人選,從而導致作為圓谷公司核心競爭力的特技製作水平顯著降低;對外,圓谷英二本身所具有的名譽和聲望讓圓谷公司在與其他商業主體的博弈中擁有了充分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反過來也為製作團隊爭取了更多的創作自由度——換句話說,有圓谷英二把關,電視劇本身一定不會有問題。但是隨著圓谷英二的離世,圓谷公司便失去了主動權和話語權,指揮棒就自然交到了更加強勢的電視臺或贊助商的手中,以至於圓谷公司甚至要為自己責任以外的情況負責。

奧特曼的商業邏輯(五):三條總結

再次,對一個科幻IP的持續開發,不取決於其內在藝術價值,而在於其衍生的消費價值。奧特曼系列是一個典型的通過對熱播作品的持續開發而獲得IP屬性的作品。這跟《星球大戰》系列有相似之處。喬治•盧卡斯在構思《星球大戰》的時候,本來就是一個六部曲的長篇鉅製,只不過由於各種條件的限制,只能先拍攝實為系列第四部的《新希望》。在《新希望》取得空前成功的基礎上,又拍攝了作為續集的《帝國反擊戰》和《絕地歸來》。而從1999年到2005年間推出的“前傳三部曲”《幽靈的威脅》、《克隆人的進攻》和《西斯的復仇》實際上是對原本六部曲計劃的補完。《星球大戰》的系列故事到此本應該就結束了。但是,在迪斯尼公司收購了盧卡斯影業後,出於商業目的,從2015年開始,又繼續推出續作。這其實就是一種典型的IP增值戰略。換言之,新作的推出未必能讓原作內在藝術價值得到提升,只是為了版權持有者創造新的經濟價值。與此類似,無論是從科幻還是從特攝的角度,奧特曼系列藝術價值的巔峰都是在“初代奧特曼”和《奧特賽文》的時代。此後,無論是其劇情模式還是特技手法,都已經逐漸落後於時代。之所以能夠延續至今,本質上還是因為其能不斷地衍生出新的消費價值,給版權持有者帶來真金白銀的收入。

奧特曼的商業邏輯(五):三條總結

隱藏在科幻影視作品背後的商業邏輯,雖然看上去並不盡是美好,但不可否認的是,其本身也是驅動科幻影視作品不斷髮展的動力源之一。對其進行充分認識的目的,也是要在未來的科幻影視創作中充分的趨利避害。當然,最終決定科幻影視創作成敗的,仍然是創作者及其團隊本身的經驗和能力,商業邏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充當約束條件。而能否突破這些束縛,創作出真正的科幻影視精品,則是對參與各方智慧與信念的考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