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回忆俩篇》:杨绛笔下的三姑母杨荫榆

杨绛的书,大多数我都不喜欢,少数喜欢的,比如《回忆俩篇》真的就只有俩篇文章。


读《回忆俩篇》:杨绛笔下的三姑母杨荫榆

杨荫榆是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俩篇都是为怀人而作,一篇怀念父亲,一篇怀念姑母。大概是因为写的人熟悉,又有真实的感情,所以写的平淡自然,不像《洗澡》收放都不自如,尴尬的很。

杨绛的姑母叫杨荫榆,是近代史上的一个名人。我们不聊历史,聊杨绛书里的她这位姑母。

杨荫榆长的丑,杨绛说她听父母闲谈,说是她的祖母有一次当着杨荫榆的面指着她的照片说:“瞧她,鼻子向着天。”杨荫榆听她妈这样说她,就气呼呼的说:“就是你生出来的!就是你生出来的!!就是你生出来的!!!”

杨荫榆很不幸,被父母包办婚姻,嫁给了一个“老嬉着嘴,露出一颗颗紫红的牙肉,嘴角

流着哈喇子”的少爷。杨绛说她妈妈因为娘家听说过这个少爷,还和自己的婆婆反对过,结果白挨了几句训斥。杨荫榆的妈看重的是门当户对。

婚姻的不幸,是一个女性最大的不幸,嫁过去之后就是终日的吵闹,后来发展成为动手,杨荫榆就跑回了娘家。最后一次,她那个婆婆直接上门来要人,不过没有像祥林嫂那样直接抢,因为杨家毕竟是大户,最后就是彻底撕破了脸,再也不回去。那一年杨荫榆18岁。

之后就是开始上学读书,像现在无锡景海读了二年半,之后去上海务本女中,1907年考得官费留学日本在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毕业,还拿了奖章。由此可见,虽然杨荫榆长的不好看,但读书是把好手。

杨绛还提到杨荫榆在北京女高师工作的时候,她在女高师附小读书,女高师演戏借她做“花神”,运动会又让她和大学生一起表演,都是借了杨荫榆的光,当时学生喜欢她,而她也不“怪癖”。

杨绛还回忆说1918年,杨荫榆被教育部出资赴美留学,她跟着大姐一起去火车站送行,见到学校的老师还有学生也来送行,很多的人,还有人因为不舍得而哭了,让她感到很惊奇。

“我现在回过头看,那天也许是我三姑母生平最得意,最可骄傲的一天,她是出国深造,学成归来,可以大有作为,而且还有许多喜欢她的人为她依依惜别。”

1924年,杨荫榆做了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的校长,按杨绛的说法是被打落下水,成了一条落水狗。但是究竟原因为何,没说,估计也是不好说吧。

读《回忆俩篇》:杨绛笔下的三姑母杨荫榆

杨荫榆因为女师大事件成了“落水狗”


杨荫榆喜欢绿色,睡的是她自己买的小绿铁床,床的帐围是杨荫榆画好了竹子让杨绛按着绣上去的,而且要求春节前必须完工,眼看时间来不急,她自己也来帮忙,杨绛说:“我连日成天在她屋里做活,大除夕的晚饭前终于做好。”她的床头还还挂了一把绿色的双剑。

杨荫榆从北京回来,住在杨绛家,要求小孩子进她的屋子必须要脱鞋,而她自己是解放脚,脱了鞋走路不方便,所以她自己不脱鞋,杨绛的俩个弟弟不服,去问他爸爸:“去旱船要脱鞋吗?”他爸爸说不用,旱船是杨荫榆住的房子---小孩子听了爸爸的话,再去就不脱鞋,杨荫榆就不高兴,俩个弟弟索性不去了。

杨荫榆整天和小孩子作对,杨绛有很多只猫,其中一个猫好好给它吃东西,它必然一爪子抢过去,所以被称为“强盗猫”,家里人都不喜欢,唯独杨荫榆要和强盗猫一个阵营。杨绛的三姐结婚,按规矩像她姑母这样的“畸零人”应该回避些,杨荫榆进去就大说倒霉话。杨绛的母亲因为怜悯杨荫榆早年嫁傻子的遭遇,也佩服她努力读书,“个人奋斗的能力”。所以并不和她计较。

杨荫榆住在哥哥家里,不干活的,衣服破了,是杨绛妈妈亲自买了料子给她在缝纫机上赶出来,想吃什么菜,也是杨绛妈妈去厨房里做好端给她,有好几次杨荫榆饭后故意回到饭间去看看,杨绛的妈妈就对他们小孩子说:“她是来看我吃什么好菜呢”。

时间长了,小孩子就和她闹矛盾,总觉得她们好好一个家,多了二个姑母,而在姑母们看来,哥哥的家就是她自己的家,只觉得这样的侄儿侄女骄纵,远不像她们自己童年的时候了。

杨荫榆喜欢热闹,有时候带杨绛姐妹去看电影,但是坚持只给他们买半票,说她们都还是小孩子,其实那个时候杨绛已经18岁,马上要上大学了。电影演到中间,查票员命令他们补票,这个时候杨荫榆就上去和人家争,搞的小孩子们都“窘”的很,不再愿意和她出去。

后来杨荫榆就从杨绛家搬出去住,按杨绛的说法“当时我大弟得了肺结核,三姑母也许是怕传染,也许是事出偶然。”

杨荫榆雇了一个车夫,一个女佣,还问杨绛的大伯母要了一个孙女还养,杨绛说“她竭力要拼凑成一个像样的家”,她很爱那个孩子,孩子也天真可爱,可是经过她的精心教育,变成了一个懂事的小童养媳,大伯母看了,又把孩子要回去了。

杨荫榆不会照顾自己,虽然是自己住了,可是有事情还是打电话找杨绛的妈妈帮忙,杨绛和钱钟书结婚,杨荫榆穿了一身白夏布的衣裙和白皮鞋。别的宾客都很诧异,而杨绛对她姑母的“怪癖”反而不以为意了,习惯了。

三八年的时候,杨荫榆住的盘门地方深受日军蹂躏,杨荫榆因为在日本留过学,日文讲的好,就去同日本军官“讲理”。指责日本军官纵容下属。军官就勒令下面的士兵退还财物,许多“花姑娘”也躲到杨荫榆家。

读《回忆俩篇》:杨绛笔下的三姑母杨荫榆

杨荫榆就是在这个桥上被日本兵杀害的


“一九三八年一月一日,俩个日本兵到姑母家去,不知用什么话哄她出门,走到一个桥顶上,一个兵就向她开一枪,另一个把她抛进河里。”

杨绛的妈妈和父亲都把杨荫榆的一生悲剧归结为她早期的经历,经常说:“她如果当初嫁一个好丈夫,会是个贤妻良母。”

不过杨绛不这样看,她说:“她脱离蒋家的时候,还年轻,尽可以再嫁人,她是不屑再做什么贤妻良母,好像忘了自己是女人,对恋爱和结婚全不在念......她留学美国,大约也自信能有所作为,可是她多年在国外苦读,没看见国内革命的潮流,不能理解当时的形势,也没有看清自己所处的地位。”

我觉得杨绛说的是有道理的,当然对于自己的亲人,不管怎么不喜欢,也会情不自禁的替她找很多理由。

“提及而骂她的人还不少,记得她而知道她的人已不多了。”

如今杨绛也已经仙去。就真的没人知道了。

我们想了解,就只有读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