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內幕】:

隨著近幾年以來證監會切實地加大了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內幕交易”也慢慢地走入了公眾投資者的視野,成為了市場各方都關注的焦點。

我們應該都知道,內幕交易一直以來都被視為是證券市場的“頑疾”,也是各國監管者面臨的一道共同的難題。尤其是隨著近幾年以來證監會切實地加大了對內幕交易的打擊力度,“內幕交易”也慢慢地走人了公眾投資者的視野,成為了市場各方都關注的焦點。

內幕一:明星基金經理也許只是“掛牌”

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如果你衝著某明星基金經理購買某隻基金,那麼,你知道他為你“打理”基金的時間會有多長嗎? 一年?很可能。因為根據證監會相關規定,基金經理一年內不許離職。然而,這並不代表你心中的明星,能為你管理基金至少有一年的時間。

什麼叫掛羊頭賣狗肉?有位身兼三職的基金經理曾坦言,其實他現在只管兩隻基金,另一隻基金基本不管。但是,他的“離職”沒有對外公佈,因為證監會有相關規定。許多基金公司在發行新基金時,為了吸引投資者,一個慣用手法,是把過往業績出色的基金經理任命為新基金的基金經理,激起人們的購買慾,但誰也不知道他是否只是“掛牌”。

內幕二:銀行是基金公司的"關係戶”

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在美國,投資顧問和券商主導基金銷售市場,兩者銷售額加起來,佔新基金髮行總量60%。他們都是與基金公司無關的獨立的第三方,最大的優勢是中立性,不收取銷售佣金。 由於中立性,第三方財務顧問不會受到佣金限制,可以向顧客推薦最適合的產品。

然而,在中國,絕大多數投資人仍然依靠銀行渠道獲得基金信息,同時購買基金,這是國情。孰不知,這種模式,早已被美國淘汰。

當然,客戶經理不會告訴你,他們更賣力地銷售某基金公司的基金,是因為他們與這家公司關係好。他們只會說,這是一隻不錯的基金。

內幕三:直銷比代銷更便宜

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一般投資人都是通過銀行或證券公司營業部購買基金,它們是基金銷售的兩大主力。然而,很少人知道,基金除了委託銀行和券商代理銷售外,還有直銷中心,即基金公司利用自己的理財中心自行銷售。

基金通過銀行代銷,銀行會收取相應費用。如果基金公司自行銷售,就減少了一個流通環節,因此,直銷比代銷要便宜得多。

與銀行代銷相比,直銷的申購費普遍執行4折及以上手續費費率,但各公司的規定會略有不同。客戶經理當然不會告訴你這些,因為如果人人都到直銷中心買基金,客戶經理就要下課了。

這並不是鼓勵每個人都通過直銷購買基金。事實上,基金公司的直銷中心主要是針對投資金額相對較大的客戶,因此,一般直銷中心對客戶的金額有限制。

內幕四:A股基金業績與QDII業繢沒有必然聯繫

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這是同樣發生在陳女士身上的故事。在她眾多基金中,有一隻是QDII。陳女士說,當初客戶經理跟她說,這家公司基金業績很好,她一動心,就買了這隻QDII。不到幾個月, 她發現,自己買的QDII是所有QDII中,跌幅最大的一隻,而且下跌速度“比基金還要快”。 陳女士感到很“冤”。

買基金看過往業績,已經成為人人都知道的常識,客戶經理也會說類似的話。然而,A 股基金業績好,與QDII業績好不好,其相關性比A股基金之問的相關性要差很多。

首先,QDII與A股投資對象不同。國內做得好的公司,在國外不一定能做好。

其次,QDII投資範圍不同,風險程度不同。比如很多QDII主要投資香港市場。業內人士認為,在對海外市場並不完全熟悉的情況下,從香港市場人手,是現實的考慮。也有的QDII,如上投亞太優勢,則嘗試投資除香港之外的新興市場,風險更髙。當然,如果運作得力,收益也更好。

最後,產品設計不同。有的QDII是基金,有的則是FOF(基金中的基金)。比如南方全球精選。理論上說,FOF投資對象主要是海外基金,比直接投資海外股市風險要低。

總之,不能片面認為,A股基金業績好,QDII業績就一定好。雖然從理論上說,公司 的整體實力對兩者均產生正面影響,但是具體還要看產品性質以及風險偏好。

內幕五:買多隻基金不一定能有效分散風險

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陳女士為了分散風險,一口氣買了七八隻基金。每隻基金資金量都不大,幾千元至一兩萬元不等。2010年以來,股市下跌,她“檢閱”自己的基金時發現,所有基金跌幅都在"30%以上,無一倖免。這讓陳女士大為不解:“不是說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可以分散風險嗎?”

把雞蛋放在不同的籃子裡,是分散風險。然而,把資金放在不同的基金裡,不一定能分散風險。這要取決於基金的類型是什麼。如果像陳女士那樣,只是把資金投資於風格相似的基金,分散風險的能力自然有限。分散風險強調的是把不同風險偏好的資產組合在一起。比如投資基金,把股票方向、債券方向以及貨幣方向基金做組合,才能有效分散風險。

因此,某種程度上,投資多隻基金,並不一定能分散風險,數量太多,甚至會產生負效果。

有人曾做過一個假設的投資組合=該假設最後有幾個發現,其一,單隻基金組合的價值波動率最大,因此,長期來看,增加1只基金可以明顯改善波動程度,雖然回報降低,但投資者可以不必承擔較大的下跌風險;其二,組合增加到7只基金以後,波動程度沒有隨著個數的增加出現明顯下降,也就是說,組合個數太多,反而不能達到分散風險的目的。

基金經理不會告訴你關於基金的一切,他們推薦某隻基金給你,依靠這些隻言片語來決定購買某隻基金,是過分魯莽的行為。

【黑幕】:

為了讓大家理解基金,先給大家講解一下基金的分類。不同的基金性質完全不一樣的,不可一概而論。

從投資標的(就是拿你的錢做什麼去了)上來說,常見的基金有:貨幣基金、股票基金、債券基金和期貨基金。

我們在銀行買的固定收益產品、餘額寶等都屬於貨幣基金,此類基金可以算作無風險的基金,收益一般略高於銀行存款,基本也就在4%、5%左右。

而其他類型的基金基本都屬於風險基金,投資者可能遭遇虧損,也可能獲得較高的收益。我們購買時一定要當心。

而從募集方式來說,最常見的便是私募基金和公募基金。私募基金(國外叫對沖基金),要求投資金額不低於100萬,對象主要為高淨值的客戶和機構。

公募基金則不限最低投資金額,可以向大眾公開募集資金。

公募基金大多是股票型基金,私募基金投資標的可以包括股票、期貨、債券等多種標的。

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基金黑幕之一·“對倒”--製造虛假的成交量

眾所周知,要將一種商品賣出去,必須有人來買。如果買家和賣家的需求和供給差不多,價格和交易行為都會十分穩定。可惜的是,市場經常會產生供不應求或求不應供的現象。當求不應供的時候,商家只能靠降價來吸引顧客,甚至不得不“大甩賣”。股票也是一種商品,被迫低價拋售股票亦即“割肉”。但是,由於“買漲不賣跌”的顧客心理,“割肉”也未必有人買,做鬼的辦法就是自己做託。在證券市場上,這種做法被稱為“對倒”,系嚴重違法行為。

基金黑幕之二·“倒倉”--更能迷惑人的操縱行為

事實上,倒倉在市場中時有發生。我們還可以寬泛地描述這樣的現象,即使雙方在價格、數量和時間上沒有事先約定,由於對某隻股票的價格空間有分歧,也可以出現甲方將手中持有的大量股票拋售給乙方的現象。但是,這樣“倒倉”對甲方而言經常是求之不得的事。因為做莊的人都知道,從收集籌碼(股票)到將股價拉抬至高位,僅僅是完成任務的一半;最困難的事是如何將籌碼拋給別人,最終變現。所以,市場上流傳著許多故事:莊家糊里糊塗地吃進許多股票,卻怎麼也走不了,最後做莊做成了大股東,進了董事會。

基金的黑幕與內幕

基金黑幕之三·“獨立性”--一個搖搖欲墜的幻覺

從對倒到倒倉,乍一看都是為了基金投資人的利益。不過,當倒倉行為頻繁出現時,人們不可能不會想到,這種倒倉不僅可以發生在同一公司的兩隻基金之間,也可在更大範圍實現利益目的。這就牽涉到了基金的定位。作者在論述基金的定位時,認為“如果基金髮展為股東或發起人服務,那麼基金的獨立性就很成問題。非理性操作例如高位‘接倉’等就會損害投資者的利益。”

基金黑幕之四·“淨值遊戲”--不僅僅是表面的欺瞞

將對倒直接用於提高淨值是基金特有的做法。過去的莊家或機構由於沒必要公佈自己的經營業績,所以一般不會這樣做。然而,由於股票質押貸款的合法出現,機構質押的股票市值與質押的款項的數量正成比。如不嚴加監控,莊家機構極有可能出現類似基金為淨值而進行的對倒行為。

基金黑幕之五·“投資組合公告”--信息誤導愈演愈烈

《證券投資基金管理暫行辦法》實施準則第五條證券投資基金信息披露指引中規定,基金管理人應當在每個基金會計年度結束後90日內編制完成年度報告;於每個會計年度的前6個月結束後60日內編制完成中期報告;投資組合公告每季度公佈一次,應在公告截止日後15個工作日內公告。 然而,證券市場中人在這方面很少感受到法制的威嚴,所以,政策總有對策,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