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谋之”,香料在中世纪西方食谱之中地位演变

《汉书》中有句话,叫:

“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

食物,是人类古往今来都避不开的一个话题,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期,不管是东西方,食物都曾作为一种重要的划分阶层的标签。

在中国古代,这种划分就表现为国家大事,“肉食者谋之”,也即是说,吃肉的人,一般都处于社会上层。与之相对应的,西方文明发源于游牧文明,肉食是主食,无法作为划分阶层的标签,但肉怎么吃,却大有说法。在中世纪的欧洲,划分阶层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

一、中世纪前提,因为香料贸易的艰难,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是只有贵族阶层才能享有的特权

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古代欧洲以游牧为基础的文明开端,同时也决定了肉食作为主要的食物来源,在西方生活之中的重要地位。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谋之”,香料在中世纪西方食谱之中地位演变

中世纪欧洲贵族

与农耕文明的古代中国相比,肉食能够给人体提供更多的蛋白质和脂肪,使人变得更强壮,但也有一个弊端,就是口味单一,且无法长时间保存。

在此基础之上,香料,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调料,就成为中世纪西方划分社会阶层的重要标志。

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来看,中世纪欧洲食谱以肉食为主,而肉食又不宜久放,需要各种香料来延长其存放的时间。尤其是在诸国林立,战乱不断的条件下,在外作战的士兵们显然不能赶着羊去打仗。

城邦制为主要社会制度的欧洲,不同于古代中国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他们虽然也脱胎于游牧文明,可是已经发展到城邦制和养殖各种肉食动物的阶段,换句话说,固定居所的出现,就断绝了他们像草原民族那样举族迁徙,打到哪里吃到哪里的可能。

美国学者杰佛里在《世界历史上的食物》一书中说:

“剩余食物的积累,有助于古代国家的崛起。”

在此基础之上,肉食的易腐性就成为限制国家兼并战争,阻碍人口增长的重要因素。所以说,中世纪整个欧洲对于香料的追捧,可以看成是一种寻求族群壮大的向往和追求。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谋之”,香料在中世纪西方食谱之中地位演变

丝绸之路上用来进行香料贸易的称

从贵族阶层本身来看,掌握着大量社会资源的贵族们,自然不能与下层民众吃的一样。从效果上看,香料的防腐性能其实非常一般,远不如盐来的方便实惠,但食盐价格低廉,无法体现贵族们的特殊。

这个时候,受限于古达的交通情况,来自于东方的,历经千难万险才能达到西方,导致其价格昂贵的香料,就成为贵族们的首选。

从这个角度去看,欧洲中世纪以香料作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志,本身也是特权阶层主动选择的,是上层人为的造成阶层区分的体现。

二、中世纪后期,随着大航海时代和西方殖民贸易的繁荣,香料逐渐在西方世界普及

正如前文所说,中世纪香料能够成为划分阶层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交通问题带来的香料价值的高昂。

一定程度上说,当时西方世界的香料,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奢侈品,其使用价值不一定很高,但因为其中蕴含了太多人力,以及遥远距离所带来的神秘加成,促使

其价值远超于本身的使用价值,从而成为贵族阶层摆阔的重要选项。

而中世纪后期,随着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和工业革命的兴起,大航海时代来临。蒸汽动力的铁船往来于世界各地,这个时候东方已经不再那么神秘,其盛产的香料等特产,随着西方殖民活动,以廉价的方式大量进入欧洲市场,使其失去了作为阶层划分的奢侈品属性。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谋之”,香料在中世纪西方食谱之中地位演变

欧洲殖民活动动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

“自1500年后,在卡利卡特取得的所有胡椒,都是鲜血染红的。”

正是殖民贸易带来大量胡椒的体现。

另一方面,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高产农作物的传入,使得西方世界的饮食结构更加多样化,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普通百姓不再以肉食为主,而开始大量种植土豆,小麦等农作物。

这个时候,整个社会对香料的需求量虽然没有降低,但需求烈度却直线下降。也就是说,在中世纪前期,香料是欧洲饮食结构中,为了防腐而迫切需要的东西。而中世界后期,随着饮食结构发生变化,西方人也开始以面包等食物作为主食。

固然因为人口的增加,和社会生活水平整体的上升,促使欧洲对于香料的需求量不减反增,但人们对于香料的需求程度,已经从必需转变为选择性需求。有固然好,没有也不会威胁的社会稳定和人最基本的生存。

这个时候,香料的需求烈度就在下降,从而又反过来影响香料的价值逐渐趋同于使用价值,无法成为价格高昂的奢侈品,也就失去了划分阶层标志的属性。

三、 以胡椒为代表的香料在西方食谱之中的地位演变,体现着食物在社会结构之中的支派地位的减弱,同时也是人类本身阶层概念的外延

正如同肉食在中国现代的普及一样,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总物资的迅速增加,原本被视为稀有物品的肉食或者是香料,逐渐成为廉价品,无法再区分阶层。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谋之”,香料在中世纪西方食谱之中地位演变

欧州中世纪的香料其实说的是调料

但是反过来说,今天的社会难道没有特殊的食物作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志吗?当然不是,各种“水果自由”正是现代版的香料。

这其中所反映出来的,是作为人类基础生存需要的食物,在社会结构之中的支配地位。

中国古代典籍《管子》中曾说:

“仓廪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但是纵观东西方的历史,在“仓廪足”以后,人们真的变得更“知礼节”了吗,显然不是。那么在对于生存的需求满足以后,依然导致食物在社会生活之中的支配地位的原因,是什么呢?

是人类互相之间的攀比之心,正如古代西方的贵族们以香料来区分自己与贫民的阶层一样,香料本身的使用价值其实还不如普通的食盐,只是因为其价格的高昂,所以才在贵族阶层们人为的选择下,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标志。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谋之”,香料在中世纪西方食谱之中地位演变

欧洲庄园

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的发展,促使了资本主义社会基础生存物资的充足,但这种来源于食物的阶层划分,并没有真正消失。问题不在于选择吃牛排或者面包,问题在人们选择吃牛排或者面包的机会不在自己手中。也即是说,在社会分配的过程之中,优势群体依旧掌握着主动地位,跟中世纪欧洲的贵族阶层一样。

换句话说,划分社会阶层的话语权,依然在少数精英分子手中掌控,而造成这一切的根源,则是人心中攀比的欲望。

这种划分不需要暴力来强制推行,他以身处在社会生活之中的每个人的价值取向为基础,行为方式为表现,深入的镌刻在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止是食物。

与其说是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促进了食物在社会生活之中支配地位的减弱或者说变化,使得以香料为阶层划分标志的习俗消失,不如说是社会组织形式的进步,促使人们找到了新的可以划分阶层标志的方案,从而以更温和的方式来达成了社会阶层划分的结果。

这当然是一种进步,从人类社会第一个盗窃犯出现,到人们建立法律来震慑盗窃行为,促使盗窃只能以更隐蔽的方式来进行,从稳定社会秩序的角度出发,这自然是进步的。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谋之”,香料在中世纪西方食谱之中地位演变

中世纪后的奴隶贸易

食物在社会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也是一样,从严格的阶层划分,到逐渐不以作为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作为划分阶层的标志,肯定是人类社会进步的表现。

但这并不是结束,各种形式,各种方式的“香料”依然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人们自己内心之中对于阶层优势的追求没有停止,那么阶层就不会消失,划分阶层的标志,自然只能更新换代,而无法消失。

四、结语

中世界前后,欧洲以香料作为阶层划分标志这一社会特点的出现和消失,即是现实需要,也是当时的贵族阶层们主动造成的。

来自东方的香料以其能够防腐和增加食物口味的使用价值,被中世纪欧洲的人们所追捧,同时又在贵族阶层主观的营造下,使其成为整个中世纪欧洲的奢侈品,从而成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志。

中世纪后期,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和高产农作物的传入,香料逐渐摆脱奢侈品的地位,不在作为社会阶层划分的标志,与现代中国已经不再以“肉食者”作为划分阶层标志一样,当然是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一大进步,但这并不是说路止于此。

真正的消除阶层,依然是人类社会需要共同去考虑。努力的事情。

参考文献:

《管子》

《世界历史上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