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謀之”,香料在中世紀西方食譜之中地位演變

《漢書》中有句話,叫:

“王者以民為天,而民以食為天。”

食物,是人類古往今來都避不開的一個話題,在古代生產力不發達的時期,不管是東西方,食物都曾作為一種重要的劃分階層的標籤。

在中國古代,這種劃分就表現為國家大事,“肉食者謀之”,也即是說,吃肉的人,一般都處於社會上層。與之相對應的,西方文明發源於遊牧文明,肉食是主食,無法作為劃分階層的標籤,但肉怎麼吃,卻大有說法。在中世紀的歐洲,劃分階層重要的一個標誌,就是以胡椒為代表的香料。

一、中世紀前提,因為香料貿易的艱難,以胡椒為代表的香料,是隻有貴族階層才能享有的特權

獨特的地理環境和氣候條件,決定了古代歐洲以遊牧為基礎的文明開端,同時也決定了肉食作為主要的食物來源,在西方生活之中的重要地位。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謀之”,香料在中世紀西方食譜之中地位演變

中世紀歐洲貴族

與農耕文明的古代中國相比,肉食能夠給人體提供更多的蛋白質和脂肪,使人變得更強壯,但也有一個弊端,就是口味單一,且無法長時間保存。

在此基礎之上,香料,也就是中國人所說的調料,就成為中世紀西方劃分社會階層的重要標誌。

從現實需求的角度來看,中世紀歐洲食譜以肉食為主,而肉食又不宜久放,需要各種香料來延長其存放的時間。尤其是在諸國林立,戰亂不斷的條件下,在外作戰的士兵們顯然不能趕著羊去打仗。

城邦製為主要社會制度的歐洲,不同於古代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他們雖然也脫胎於遊牧文明,可是已經發展到城邦制和養殖各種肉食動物的階段,換句話說,固定居所的出現,就斷絕了他們像草原民族那樣舉族遷徙,打到哪裡吃到哪裡的可能。

美國學者傑佛裡在《世界歷史上的食物》一書中說:

“剩餘食物的積累,有助於古代國家的崛起。”

在此基礎之上,肉食的易腐性就成為限制國家兼併戰爭,阻礙人口增長的重要因素。所以說,中世紀整個歐洲對於香料的追捧,可以看成是一種尋求族群壯大的嚮往和追求。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謀之”,香料在中世紀西方食譜之中地位演變

絲綢之路上用來進行香料貿易的稱

從貴族階層本身來看,掌握著大量社會資源的貴族們,自然不能與下層民眾吃的一樣。從效果上看,香料的防腐性能其實非常一般,遠不如鹽來的方便實惠,但食鹽價格低廉,無法體現貴族們的特殊。

這個時候,受限於古達的交通情況,來自於東方的,歷經千難萬險才能達到西方,導致其價格昂貴的香料,就成為貴族們的首選。

從這個角度去看,歐洲中世紀以香料作為社會階層劃分的標誌,本身也是特權階層主動選擇的,是上層人為的造成階層區分的體現。

二、中世紀後期,隨著大航海時代和西方殖民貿易的繁榮,香料逐漸在西方世界普及

正如前文所說,中世紀香料能夠成為劃分階層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因為交通問題帶來的香料價值的高昂。

一定程度上說,當時西方世界的香料,就類似於我們今天的奢侈品,其使用價值不一定很高,但因為其中蘊含了太多人力,以及遙遠距離所帶來的神秘加成,促使

其價值遠超於本身的使用價值,從而成為貴族階層擺闊的重要選項。

而中世紀後期,隨著西方文藝復興運動和工業革命的興起,大航海時代來臨。蒸汽動力的鐵船往來於世界各地,這個時候東方已經不再那麼神秘,其盛產的香料等特產,隨著西方殖民活動,以廉價的方式大量進入歐洲市場,使其失去了作為階層劃分的奢侈品屬性。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謀之”,香料在中世紀西方食譜之中地位演變

歐洲殖民活動動

法國思想家伏爾泰曾經說:

“自1500年後,在卡利卡特取得的所有胡椒,都是鮮血染紅的。”

正是殖民貿易帶來大量胡椒的體現。

另一方面,從社會生產力的角度,高產農作物的傳入,使得西方世界的飲食結構更加多樣化,說的直白一點,就是普通百姓不再以肉食為主,而開始大量種植土豆,小麥等農作物。

這個時候,整個社會對香料的需求量雖然沒有降低,但需求烈度卻直線下降。也就是說,在中世紀前期,香料是歐洲飲食結構中,為了防腐而迫切需要的東西。而中世界後期,隨著飲食結構發生變化,西方人也開始以麵包等食物作為主食。

固然因為人口的增加,和社會生活水平整體的上升,促使歐洲對於香料的需求量不減反增,但人們對於香料的需求程度,已經從必需轉變為選擇性需求。有固然好,沒有也不會威脅的社會穩定和人最基本的生存。

這個時候,香料的需求烈度就在下降,從而又反過來影響香料的價值逐漸趨同於使用價值,無法成為價格高昂的奢侈品,也就失去了劃分階層標誌的屬性。

三、 以胡椒為代表的香料在西方食譜之中的地位演變,體現著食物在社會結構之中的支派地位的減弱,同時也是人類本身階層概念的外延

正如同肉食在中國現代的普及一樣,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總物資的迅速增加,原本被視為稀有物品的肉食或者是香料,逐漸成為廉價品,無法再區分階層。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謀之”,香料在中世紀西方食譜之中地位演變

歐州中世紀的香料其實說的是調料

但是反過來說,今天的社會難道沒有特殊的食物作為社會階層劃分的標誌嗎?當然不是,各種“水果自由”正是現代版的香料。

這其中所反映出來的,是作為人類基礎生存需要的食物,在社會結構之中的支配地位。

中國古代典籍《管子》中曾說:

“倉廩足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但是縱觀東西方的歷史,在“倉廩足”以後,人們真的變得更“知禮節”了嗎,顯然不是。那麼在對於生存的需求滿足以後,依然導致食物在社會生活之中的支配地位的原因,是什麼呢?

是人類互相之間的攀比之心,正如古代西方的貴族們以香料來區分自己與貧民的階層一樣,香料本身的使用價值其實還不如普通的食鹽,只是因為其價格的高昂,所以才在貴族階層們人為的選擇下,成為劃分社會階層的標誌。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謀之”,香料在中世紀西方食譜之中地位演變

歐洲莊園

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發展,促使了資本主義社會基礎生存物資的充足,但這種來源於食物的階層劃分,並沒有真正消失。問題不在於選擇吃牛排或者麵包,問題在人們選擇吃牛排或者麵包的機會不在自己手中。也即是說,在社會分配的過程之中,優勢群體依舊掌握著主動地位,跟中世紀歐洲的貴族階層一樣。

換句話說,劃分社會階層的話語權,依然在少數精英分子手中掌控,而造成這一切的根源,則是人心中攀比的慾望。

這種劃分不需要暴力來強制推行,他以身處在社會生活之中的每個人的價值取向為基礎,行為方式為表現,深入的鐫刻在人類生活的方方面面,不止是食物。

與其說是近代以來科技的發展,促進了食物在社會生活之中支配地位的減弱或者說變化,使得以香料為階層劃分標誌的習俗消失,不如說是社會組織形式的進步,促使人們找到了新的可以劃分階層標誌的方案,從而以更溫和的方式來達成了社會階層劃分的結果。

這當然是一種進步,從人類社會第一個盜竊犯出現,到人們建立法律來震懾盜竊行為,促使盜竊只能以更隱蔽的方式來進行,從穩定社會秩序的角度出發,這自然是進步的。

西方版本的“肉食者謀之”,香料在中世紀西方食譜之中地位演變

中世紀後的奴隸貿易

食物在社會生活中的支配地位也是一樣,從嚴格的階層劃分,到逐漸不以作為人基本生存需要的食物作為劃分階層的標誌,肯定是人類社會進步的表現。

但這並不是結束,各種形式,各種方式的“香料”依然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中,更重要的是,人們自己內心之中對於階層優勢的追求沒有停止,那麼階層就不會消失,劃分階層的標誌,自然只能更新換代,而無法消失。

四、結語

中世界前後,歐洲以香料作為階層劃分標誌這一社會特點的出現和消失,即是現實需要,也是當時的貴族階層們主動造成的。

來自東方的香料以其能夠防腐和增加食物口味的使用價值,被中世紀歐洲的人們所追捧,同時又在貴族階層主觀的營造下,使其成為整個中世紀歐洲的奢侈品,從而成為社會階層劃分的標誌。

中世紀後期,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和高產農作物的傳入,香料逐漸擺脫奢侈品的地位,不在作為社會階層劃分的標誌,與現代中國已經不再以“肉食者”作為劃分階層標誌一樣,當然是人類社會向前發展的一大進步,但這並不是說路止於此。

真正的消除階層,依然是人類社會需要共同去考慮。努力的事情。

參考文獻:

《管子》

《世界歷史上的食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