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仙派是怎麼解讀《道德經》的?

我們知道,解讀《周易》的兩個主要流派是義理派和象數派。

在我看來,義理派以程頤和朱熹為代表,象數派以邵雍為代表。

修仙派是怎麼解讀《道德經》的?

我們多數人之所以對邵雍知之甚少,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在於因為他會算卦——這屬於“封建迷信” 。所以歷史教科書講宋代文化時基本上不怎麼提他。

但後人給他的定位是“北宋五子”之一,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百度一下和他並稱的其他四個人都是什麼樣的牛人。

《道德經》和《周易》一樣,也有兩個解讀派別。

多數人沒機會接觸道教的著作,所以不知道解讀《道德經》也可以分為兩個流派。

一個是義理派,一個是修仙派。

當然,這是我分的。

義理派就是絕大多數人解讀《道德經》時所堅持的立場,老子寫書的目的主要在於讓大家明理,而不是成仙。

道教是老子故去多年後中國產生的本土宗教,他們把《道德經》作為立教第一經典。

把一本書作為立教第一經典,就要說出個所以然來。

他們說的所以然,和我們一般接觸的《道德經》就有差異了。

我就拿第49章為例,來說明義理派和修仙派的區別。我們先看下原文的一部分:

聖人無常心,以百姓之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我亦信之,得信。

義理派的翻譯一般是這樣的:

聖人沒有固定的追求,以人民的追求追求。好人,我會對他好,不好的人我也會對他好,這樣就積累了善行;誠信的人,我對他誠信,不誠信的人,我也對他誠信,這樣就積累了信用。——這是我譯的。

再看修仙派是的翻譯:

這一章要人洞燭常虛,光明內固。聖人指元神;常心指世欲之心、知識之心。初靜真心現,所以聖人無常心。百姓指氣,氣固,真空虛靈之心出,如天之無心,實有心存,叫“以百姓之心為心”。沒有分別心,無大不載,無小不包,美醜善惡一切都包容,一切我都以一虛靜待之,叫德善。信者,時至而到,我得靜之妙,信其玄;不信者,時未至,堅心清靜,必候其至,我也信待之,如此之淳德,德信也。——以上內容出自《內在小孩解道德經》,韓金英繪著。

看出來差異沒? 反正我是被說得暈頭轉向。

但是,我被說得暈頭轉向不代表他們說的就一定錯。

經過我的分析,我發現,道教人士在解《道德經》時,他們做了這樣一個工作:概念轉換。

換一個說法就是“偷換概念”。比如把聖人換成元神,把國家換成身體。

這種概念轉換,之所能成立,就在於“隔行如隔山,隔山不隔理”,即我們說的萬變不離其宗。

如果一個人對道德經足夠熟,他在自己的領域道行足夠高,就可以把《道德經》中相關的概念轉成他熟悉的概念,就能講出一番道理來。

如果我有時間,完全可以把《道德經》和公司管理對應起來,這樣我就可以說《道德經》是一部關於“公司管理”的書了。

這顯然是不對,因為老子時代並沒有公司這種組織。

修仙派是怎麼解讀《道德經》的?

將《道德經》說成是修仙的書,和將《道德經》說成是兵書一樣,都是把《道德經》說窄了。

結論是:

修仙派的解讀方法只是義理派的一個延伸而已。只不過他們研究的指向是一個特殊的領域——人的身體及其修煉所得能達到的狀態。

這個研究方法以及這個領域,未來有大文章可做。

你同意我的說法嗎,歡迎交流。


分享到:


相關文章: